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喬葉:《十月》是一個很溫暖的文學起步之地

十幾年前,如果是《讀者》《青年文摘》等雜誌的讀者,對喬葉這個名字應該不會陌生,她的文字溫暖過許多人,她說,起初開始創作是因為自己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是想要溫暖自己。

作家喬葉

溫暖的文學起步之地

?

見到喬葉是在《十月》雜誌創刊40周年的座談會上,她的發言順序恰好趕在中場休息時間,主持人宣布休息,讓剛剛準備發言的喬葉措手不及。等再次回到會場,作家王蒙剛剛加入會議,向在座各位表達對《十月》雜誌創刊40周年的感想,她聽得入神,像個認真聽講的學生。

終於輪到喬葉發言,她簡單講述了自己與《十月》的淵源,跟大多數作家一樣,她也是從《十月》的讀者變成作者。在給《十月》投稿前,她創作了大量的散文,1998年,偶然間心血來潮寫了一個短篇小說,“我誰也不認識,就自由投稿給《十月》了。然後,編輯說可以用。當時我也不知道寫小說是幹嘛的,很無知。”

在別人看來困難無比的事情,有些人卻能信手拈來,這是不是可以叫做天賦,在喬葉看來,這是運氣。她說,寫小說其實是不容易的,自己一開始一投即中真的是運氣。在進入魯迅文學院學習之後,喬葉在《十月》“小說新乾線”欄目發表了一個短篇和兩個中篇,出刊後在讀者中反響強烈,其中的短篇小說還獲得了“十月文學獎”,“就是運氣很好,一直被《十月》扶持和提攜。”

喬葉說,《十月》對於很多文學青年來說,是一個很溫暖的文學起步之地,“對青年作家來說,它是一棵大樹,我也期待自己有更長的創作生命力,能夠依靠著這棵大樹,長大長壯實,長成一棵能夠過冬的小樹。”

自己給自己答案

《十月》是滋養很多青年的大樹,而喬葉的文字也曾經滋養過很多青年。談到最開始的寫作動機,喬葉說那其實是一種心理建設。

喬葉出生在河南修武縣,師范畢業後在最基層的鄉村小學裡教書,沒有人可以對話,自己又愛想問題,有很多問題自己是得不到答案的,讀書和寫作就是她尋求答案的方式。“好多人開玩笑說我喜歡講哲理,講金句,其實並不是,我常常為困惑而寫。”這些文章刊發在《遼寧青年》等期刊上,經過《讀者》《青年文摘》等雜誌的大量轉載,喬葉有了很多讀者,慢慢形成了一種風格。“就是自己給自己希望,自己給自己光明,自己給自己答案。後來得到了很多反饋以後,會形成一種寫作模式。”

那個時候,喬葉二十多歲,並沒有滿足於這種狀態,“我怎麽年紀輕輕的就開始給別人講道理,而且好多都是違道理。好多道理是自己想象中的道理,沒有在具體的事情中跟人接觸,這個道理是虛弱的。”喬葉回想二十幾歲的自己,人性、社會的複雜性,其實都沒有很有力地表達。

人生本身就是伴隨著困難存在的,一個階段的問題解決了,還會有下一個階段的問題。喬葉用散文,用勵志的雞湯文字解決著自己年輕時候的困惑,但是步入新的階段之後,新的困難、困惑又鋪面而來。但好在還有書,還有寫作。

喬葉先後被調到縣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學院,接觸到更多的人和事,閱讀、思考、寫作依舊是促使自己提高認知層次的方法。也就是從那時起,喬葉開始正式創作小說,處女作《一個下午的延伸》在《十月》順利發表,她稱這是幸運,但這份幸運是建立在七本散文集基礎之上的。

用強光手電把生活照亮

?

生長在河南的一個縣城,沒有人可以對話是喬葉選擇寫作的動機,換個角度說,正是那樣一種環境給了她那份滋養,不同的地域會塑造出不同的人,在文學意義上來說,也會大不相同。在被問到如果把年輕的自己放在北京,會不會一樣成為今天的自己。

喬葉說這都是客觀條件,她關注過河南的一個詩人,他就像福克納一樣,待在他的小鎮,很少出去,但卻一樣能寫出很深邃的詩歌。她說,在北京也一樣,關鍵在於是否有能力把這種生活轉化為文學價值,要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思考能力、學習能力。“沒有不值得過的生活。其實生活就是這樣的存在,但是要讓認識照亮生活,要看你自己有沒有一個強光手電把生活照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