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夏季去,秋意涼,那麼如何注意保養呢?

夏去秋入,氣象也漸漸轉涼

晝夜溫差變大

人也變得容易感冒、生病

那麼,入秋時節該如何養生呢

下面,推薦5種必不可少的

秋季保健小常識~

1. 調理飲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年老胃弱者,可採用早餐食粥法來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還應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這對護肝益肺是大有好處的。

2. 早起早睡

中醫主張秋季「早起早睡,與雞俱興」。早睡可順應陰精,早起可舒達陽氣。現代科學研究證實,秋天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同時起床時不宜過急,適當懶床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筋骨,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

3. 舒緩情志

秋天人的情緒不太穩定,易於煩躁或悲愁傷感,特別花木凋零,秋風蕭瑟,常使一些人(特別是老年人)有苦悶與垂暮之感。因此,秋季養生要以調達情志、培養樂觀情緒、保持心理平衡為主。在陽光明媚的氣象裡,多出去走走,多與人聊聊天,培養一些生活樂趣。

4. 預防秋燥

秋氣象候乾燥,皮膚內的水分蒸發快,易使人出現皮膚乾裂、皺紋增多、咽喉燥痛、大便秘結等癥狀,因此預防秋燥是重要的秋季保健原則。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重視補充機體水分,要避免過勞和劇烈運動使津氣液耗損。

5. 增強抗病能力

俗話說得好:"春捂秋凍,不生百病"。秋氣象候漸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過多,有意經受一些寒涼之氣的鍛煉,也是增強機體對冬季寒冷氣候適應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期,應重視耐寒鍛煉,如做早操、慢跑等,可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秋季氣象轉涼,人體內的陽氣自然下降,合理的艾灸護理具有溫通經脈、調和氣血的作用、提升免疫力等果效。秋季做功,冬季暖。艾灸下面這三個穴位!

太白穴

補充氣血、美容養顏

脾在五臟陰陽中屬陰中之至陰,「調養脾胃」是秋季毋庸置疑的養生部分。諸如「食欲不振、眼袋不去、舌苔乾燥、黃臉婆」等都是脾虛的徵兆,也是身體發出調養脾胃的警鐘。

太白穴是脾經原穴,故此脾經管治的脾氣虛癥狀「少氣多血之經,氣不足、血有餘」通過艾灸太白穴補足脾經經氣要比灸其他穴位健脾補脾效果更明顯。氣血足,面容也會滋潤光滑,美容養顏自然不在話下。

大椎穴

疏經絡,補氣血,提免疫

大椎穴是手足三陽及督脈之會,有七條經脈交匯。手足三陽的陽熱之氣由此匯入大椎穴並與督脈的陽氣上行頭頸。因此是陽氣匯聚的點。同時,大椎穴又是背部的最高點,「陽中之陽」肩頸問題與大椎穴緊密相關,肩頸本身不好的,秋季要格外留心。

艾灸大椎穴,不僅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肺功能。還可以對背部起到放鬆舒壓、促進氣血循環、促進背部堆積的脂肪和代謝廢物排泄、緩解背部問題的作用。秋季天轉涼,呵護背部記得艾灸。

三陰交穴

改善經期,健脾益血

由於秋季氣象變化多端,女性生物鐘相較於其他季節更容易紊亂,抵抗力也較為明顯的趨於下降趨勢,是面部乾燥、衰老的元兇之一。婦科病,月經不調,斑痘增長等較為常見。

三陰交穴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三陰,足三陰經。該穴位有通過脾經提供的濕熱之氣、肝經提供的水濕風氣、腎經提供的寒冷之氣,三條陰經氣血交會於此,故名三陰交穴。

灸其穴位利於改善「姨媽不調」、健脾益血、調肝補腎、助於睡眠。是女性秋季艾灸的重要穴位。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重要的關元穴、神闕穴等都是秋季艾灸必知點。氣象轉涼,「潛陽·養陰」艾灸不可丟,記得添衣哦!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