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孫明春:碳市場和綠色債券的結合與創新

  意見領袖 | 孫明春

  上月底,香港證券交易所(下稱“港交所”)推出了全新的國際碳市場平台Core Climate,以連接中國香港、中國內地、亞洲以至全球的碳信用產品的供需主體。與去年7月在上海成立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下稱“全國碳市場”)不同,Core Climate是一個自願碳市場平台,可以交易來自全球各地的符合國際標準、經國際認證的碳避免、減碳及碳消除項目所產生的碳信用產品(下稱“碳信用”),交易主體可以是各行各業的企業和金融機構。相比之下,全國碳市場交易的是由中國政府發放的碳排放權配額,目前僅限於國內電力行業,其他行業的企業和金融機構暫時還無法參與。

  Core Climate的啟動,擴大了碳市場的參與主體、行業及產品類別,為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如果企業可將自身減碳獲得的經核證的碳信用在Core Climate掛牌交易的話,也許可以將碳信用與綠色債券的產品設計相結合,解決綠色金融產品激勵不足的難題,引導更多發行主體發行綠債,也增強綠債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眾所周知,2016年以來,中國在綠色金融領域發展迅速,目前已位居世界前列。根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的數據,截至2021年底,中國整體貼標綠色債券的存量餘額已達1.5兆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但相對於中國存量債券(約133兆元)而言,綠色債券的佔比僅為1.1%。這一方面表明中國綠債市場仍存在巨大發展潛力,另一方面也反映綠債市場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激勵機制仍顯不足。

  對發行主體來說,由於綠色債券在認證、谘詢、信息披露、鑒證以及資金用途等方面存在額外的財務成本、責任或約束,如果沒有有效激勵(如降低債券發行利率),他們並沒有很強的願望發行綠債。因此,很多符合綠債發行條件的主體並沒有選擇為其發行的債券貼上綠色標簽。對債券投資者來說,綠色債券也未提供額外收益;如果綠債的利率低於普通債券的話,投資者反而要犧牲一部分利息收入,購買綠債的願望會進一步降低。

  為提供相應激勵,監管部門及地方政府往往採用貼息及財政補貼的方式來鼓勵發行綠債。但財政資金有限,能夠撬動的市場規模也有限。在沒有充足財務激勵的情況下,相當一部分發行機構和投資機構僅僅是出於公共關係和品牌形象的考慮才參與到綠色債券市場。雖然也有很多機構出於社會責任的理念發行或投資綠色債券,但若沒有足夠的財務激勵,這些行為將很難持續擴大及普及。

  隨著港交所自願碳市場的啟動,一部分具備條件的綠債發行機構(即那些具有碳避免、減碳或碳消除項目的機構)可以考慮一種基於碳信用的產品創新方案。綠色債券的發行利率可以低於普通債券,但發行機構必須承諾,在債券存續期間,每年將完成一定數量的碳避免、減碳或碳消除量,在獲得國際認證後,將經核證的碳信用全部或部分地分配給債券投資者。如果發行機構不能實現承諾,屆時需要從碳市場購買碳信用來履約。對發行機構來說,這一安排可以降低綠債發行的利率成本。對投資者來說,雖然利息收入有所減少,但未來可把每年收到的碳信用在碳市場出售獲得補償。如果碳信用的價格上漲,綠債投資者還能得到額外的資本增值。

  可見,港交所的自願碳市場有可能為綠色債券的發行與投資提供額外的激勵,促進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推動香港和內地綠色金融生態體系更快更好地發展。

  本文原發於《第一財經》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