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孤獨”的鳥籠匠人:堅持就是為了傳承

圖為趙旭展示自己編織的鳥籠。受訪者供圖

“咱也不懂啥叫匠人精神,堅持了40多年,除了喜歡,就是為了傳承。”16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年過六旬的鳥籠編制藝人趙旭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道。

在包頭市當地,趙旭編制的鳥籠遠近聞名,愛好養鳥的人都知道,他編的鳥籠結實耐用、做工好。目前,他為了將編制鳥籠技藝傳承下去,正在申請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資料顯示,中國傳統鳥籠工藝在清朝乾隆年間最為鼎盛,其藝術品味和收藏價值都處巔峰狀態,在當時的皇室貴族影響下,各地文士官員紛紛加入養鳥玩籠的行列,盛況一直沿續至民國初期。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養鳥玩籠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鳥籠產業再度興盛。

趙旭說,20多歲開始,他便跟著當地有名的傳統鳥籠藝人學藝。“劈竹、打磨、拉直、打孔……純手工鳥籠主要靠編,全是手藝活兒,常常往作坊裡一坐就是一整天,所以編鳥籠的手藝人總是很孤獨。”

趙旭這一“坐”就是40多年,直到現在,他依然堅持每天早晨9點到店,晚上6點半離開,不管刮風下雨,他雷打不動地出現在在編制作坊裡,一邊關照生意,一邊耐心編織著大大小小的鳥籠。

如今,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鳥籠收藏的興趣越來越大,但手工師傅卻越來越少。

趙旭笑著說:“編制鳥籠的程序特別複雜,稍大點的鳥籠,一個月最多也就編五六對,可是訂單數量遠遠超過編制數量。”

趙旭摸著自己手心上厚厚的繭說:“年輕人吃不了這個苦,沒幾個能堅持下來的。”

趙旭告訴記者,這是一門枯燥的技術活兒,培養不容易,堅持下來更不容易,一旦沒人繼承,可能就會失傳,所以他“逼”著自己有工作的兒子學會了編制鳥籠技藝,還申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現在找他們父子倆編制鳥籠的顧客越來越多,“一般小點兒的鳥籠是兒子編,我主要編大鳥籠,一對能賣到3000元左右。”

能引導兒子逐漸喜歡上編制鳥籠這門手藝,趙旭感到非常欣慰:“我們父子倆一起扛起工藝鳥籠的文化傳承重任。‘非遺’項目申報成功後,會有更多更好地平台去傳承這門技藝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