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當建築師的女篾匠:四十歲辭職,一頭扎進竹編廠拜師學藝

本文3004字,閱讀完需要10分鐘

追夢人/范凌

70後北京人,現居廣州,建築師,原為某地產公司研發總監。因熱愛傳統文化的竹編美麗,特前往浙江拜師學藝,並成為了一名竹編手藝人。她希望能將歷史悠久的中國竹編工藝融入現代生活家居、茶道、花道當中,讓這門手藝繼續流傳下去。

竹編改變了范凌,生活變得簡單質樸而快樂。

四十而不惑,范凌決定重新出發。從建築師到手工藝人,她給自己三年時間去嘗試,一份全新的職業,是否能為生活帶來新的可能。正如一條條簡單的竹篾,能否經過雙手的編織展現出新的生命力。

學藝

一頭扎進縣城竹編廠

去年9月,范凌收拾好行裝,隻身一人來到浙江東陽。東陽,一個不足百萬人口的縣級市,卻以工藝美術聞名全國,是著名的木雕竹編之鄉。范凌此行,正是要去拜師學藝。

東陽東風竹編廠裡有位被譽為“當代竹編藝術第一人”的何福禮大師,他曾在故宮博物院修繕乾隆皇帝禦書房倦勤齋的竹編部分。

范凌意外地通過一位竹編愛好者介紹來到這裡。而在此之前,她只是到過烏鎮的工坊學過一個周末的竹編,在大師和一群老師傅面前,她說自己像闖入研究院的小學生。

范凌告別都市的“996”生活,在這裡過上了截然不同的“746”生活。

每天早晨7點半,她準時來到工廠,老師傅們已拿出了工具,開始忙碌。竹編廠有數十位師傅,相比一些機械化的大工廠也許不算什麽,但在竹編行業已算“人丁興旺”。何大師從事竹編多年,對徒弟雖然要求嚴格卻也會因材施教。范凌抓緊這次機會,反覆練習。

一段心無旁騖的學徒生活,讓范凌的手藝迅速提高。

關於竹編,並沒有系統而具體的教程。范凌一開始是從網上購買原材料,自己在家關起門來折騰,常常遇到瓶頸,幾個月下來,肚子裡積累了一堆問題。正好趁此全部傾“吐”出來。

當時工廠作坊裡的環境並不好,沒有空調,沒有舒適的坐椅,空氣中滿是竹篾的粉塵。但在這裡,她見到了一群真正熱愛竹編的手工藝人。真正的竹編工作並不容易,創作源於基本功以及許多瑣碎的操作,甚至可能是數百次的重複動作。何福禮雖已成大師,但劈竹篾也親自上陣,幾百上千條,卻從未露出過不耐煩的情緒,反而樂在其中,還親自教范凌最基礎的刮篾手勢。這也讓范凌絲毫不敢怠慢這次的學藝之行。

不懂的就問經驗豐富的師傅,師傅做得太快,就厚著臉皮請師傅慢下來,每一個動作拍一張照片,或者拍成視頻溫習。

她對何大師說想學做竹編花器,工廠裡的模具便可拿來就用,師傅也是傾囊傳授。如何繞篾,如何做花箍收口,如何插篾做顏色圖案,在這裡,每天都能學習到新的東西。即使偶有挫折,范凌也平心靜氣,她知道學藝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她有作為初學者的耐心。

下午4點半,工廠下班,范凌會到附近的老街走走,這裡有著名的東陽盧宅,典型的江浙古典民居建築,常讓她流連忘返。短暫告別繁華都市,真心享受著這種簡單質樸、心無旁騖的學徒生活。

辭職

想從竹編中獲得生計

這種篤定,跟她的經歷有關。范凌本科在華南理工大學讀建築專業,畢業後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碩士,後來成為一名建築師。

讀建築的人,多少有些藝術天分,而對比繪畫、攝影她更偏愛手工製作,加上建築師與生俱來的幾何空間與結構感,讓她很快就掌握了竹編的基礎手法。然而真正投入到竹編制作當中,卻是因為一場手術。

2017年末,范凌在每年的例行體檢中有項指標不大好,卻忙於工作直到假期才去醫院複查。這一複查,卻變成了緊急住院。按她的話講,只是個小問題,但也經歷了手術住院,並在家休養了一個月。

休養期間,她接觸了竹編。那是從網上淘來的DIY竹編手作。花了兩三天時間,范凌完成了個人首個竹編作品——竹編工藝裡最基礎的平面編織。細長的竹篾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在手指的指揮下穿插繞旋,慢慢長成了意味深長的多變圖案。

竹編不易學,范凌把所學整理成文字,教給更多的愛好者。

范凌有點喜歡上了這門手藝,她開始上網搜羅關於竹編的一切,希望能有更多的了解。但她卻發現,想要更深入認識這門手藝並不容易。在嶺南地區,這項技藝已經逐漸凋零,有此技藝的老藝人寥寥可數,能教授者更是無幾。想要從書本學習,但在書店裡沒找到關於竹編的教科書,翻遍二手書市場,把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的全部算上,也屈指可數。

越是不容易,越是激發了范凌求學的執念。她在網上找到了浙江烏鎮的一間竹編工作室,立刻報名。在某個周五打飛的到當地學習了一個周末,初步在老師指導下編成一個竹籃。但范凌仍不滿足,她還想更深入探索這門手藝。

而此時的她,其實早已有了新的打算。她想換種方式工作、換種方式生活。她說每個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樣,而那場病好像是一個停止的信號,讓她知道,原來高壓的生活模式不能再繼續下去,是時候開啟人生的下半場。

她想從竹編中獲得生計。嶺南竹編手藝人少,恰恰證明了這個技藝的可貴之處。通過一位竹編愛好者的介紹,她得知了東陽竹編廠。抱著試一試的念頭,她辭職前往浙江求學。

一個月之後,范凌告別東陽。一個中年人,有家庭的羈絆,在外求學終歸有限制。范凌也不敢奢想何福禮會收她為徒,充其量是工廠的“訪問學者”。“畢竟很多人都是要在這裡學習兩三年才能出師”,“拜師”二字一直不好意思說出口,不料臨別時,何福禮竟要她登記資料,因為早視她為徒。

范凌下了決心,東陽竹編廠,還會再來。回到廣州後,她成為一名手工藝的自由職業者。

傳承

開設竹編課教授基本知識

多年的職場生涯,讓范凌十分自律,早起最精神的時間用來做竹編,下午商談合作,準備課程資料,以及照顧家庭。

早在去東陽學藝之前,她就開了一個公眾號,名叫熊貓堂,寫下不少竹編的製作手法和技巧,後來還加入了自己的學習和創業心得。開號初衷,是她發現,自學竹編過程實在痛苦,能找到的資料不多。過去傳統工藝傳承,都是當面拜師學藝,但現在許多人難有此種機緣,能從書本或網上自學,也是一種途徑。於是,她把竹編知識加以整理,用自己的理解進一步闡述,希望能幫助那些對竹編也感興趣的人。

范凌的作品。如今,她有了更大目標,希望把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

在東陽學藝後,她發現傳統手工製作的問題,在於傳承的難度。何大師雖然教得十分仔細,但這些精髓還沒有系統地轉化成文字。而有更多的師傅,因為學歷有限,很難把自己的手藝通過書面表達出來,因此再好的技藝,也只能局限在一定時間與地域之中。

范凌有了個更大的目標,她希望通過公眾號,逐漸完成對竹編手藝的體系化教程,讓更多的初學者能按圖索驥進行基礎練習,從而掌握更多的技藝。目前,公眾號的粉絲雖然遠比不上一些大號,但粉絲不少,有手工愛好者,有非遺展館工作者,有竹編從業人士,有教學機構負責人等。

與此同時,她也在不斷磨練技巧。竹匾的夾口不容易做好,一面辛苦一面跟自己生悶氣,然而還是三個五個慢慢地做下來,不斷琢磨改進技法。她說這是在跟自己較勁,“每個手藝人心中都有一顆匠心,希望今天的手藝會比昨天進步”。而這些經驗她也樂於分享。

如今,她一邊做竹編制品放到創意市集和網店上售賣,一邊運營著公眾號。去年底,她開始開設竹編課程,教授基本的竹編知識,她說她要做竹編的普及教育。讓更多人了解這門手藝,讓一門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手藝更大範圍地傳承下去。

/追夢宣言/

每個手藝人心中都有一顆匠心,希望今天的手藝會比昨天進步。希望這門老手藝能更大範圍地傳承下去。

指導部門:廣東省委宣傳部

聯合出品:廣東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 南方都市報

統籌:南都人物新聞工作室

采寫:南都記者 葉孜文

攝影:南都記者 何玉帥

視頻:南都記者 劉威 實習生 張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