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養生專家病逝,年僅59歲

(本文為原創文字,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養生學》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各位讀者。

近日,中國知名書畫家、藝術家梅墨生先生離世。年僅59歲。

梅先生是一代國畫大家,同時在太極、中醫養生等方面有精深造詣,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研究員。他同時也是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

梅先生的離開,之所以引人注目,關鍵在於他是一位養生專家,曾發表多篇見解獨到的養生專論,於業界頗有口碑。但令人遺憾和不解的是,這樣一位境界高深的養生專家,僅僅享壽59年。

於是,很多人陷入沉思——所謂養生,還有必要嗎?養生專家活不過一個甲子,養生還有什麼意義?

對此,筆者要問這樣一句:

醫生會不會患病?年富力強、倒在工作崗位上的醫生,近些年常見報端。誰能說醫生患病,意味著醫生沒有價值,意味著醫學沒喲意義?

醫生的人生價值,體現在救死扶傷。他們用精湛的醫術為患者解決痛苦。但是,醫生也是人,也逃離不開生老病死的規律,也擺脫不了疾病的襲擾。

同樣,養生專家的人生價值,體現於發掘生命本質,整理出順應生命發展的必然規律,然後將這些質樸的、關於生命養護的道理普及世人。但是,養生專家同樣也是人。他們也不能因為掌握了養生要領,而完全將疾病拒之門外。

這就像給患者做心臟手術的外科醫生。他們的心臟,誰也不能說完全沒問題。

養生專家生病,有其獨特的個人因素在。而養生理論的廣譜適用性,確是實實在在的。按照養生理論使得100人受益,其意義,不容養生專家本人的生病而受到抹殺。

其實,面對養生專家的早逝,之所以有人揶揄、嘲諷,關鍵在於人們對「養生」二字意義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很多人看來,養生和治病完全不同。治病,是實實在在的。養生,確實飄然不定的。因此,養生等於忽悠。忽悠人養生的專家早逝,當然可作為笑柄了。

其實,我們很多人對養生二字的意義,理解得不透徹。在傳統醫學理論中,高明的醫生,從來都是在疾病發生之初來診斷和治療的。「下工」或者「粗工」,才會針對已經發生的,深入到臟腑的疾病來進行治療。也即是說,養生,作為一門預防疾病發生的學問,要比治療疾病的學問,高明得多。養生不是忽悠。它是對人生命規律的體察,對人和自然關係的反思,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大學問。

只不過,預防重於治療的思想,在當代中國一度被人遺忘了。人們只有在發生疾病之後,才去治療,於是把醫學的本質,簡單地看做治療疾病,而主觀地拋棄了預防疾病。好在,現在的醫學界已經把思路轉回到傳統醫學的軌道上來,越來越注重未病先防、治未病的層面上來。這也就驗證了,祖國傳統醫學的養生思想,是科學的,甚至是超前的。

所以,我們不能把梅先生的離開,看做是養生無用的標誌,更不能因此而無視、貶低養生學的意義。梅先生的理論研究,足可澤被後代。中醫養生學的精髓,是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和實用價值的。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梅先生終究未能逃離疾病的魔爪,自有其獨特的因素在。這樣的一個特例,不影響中醫養生規律的普遍性和科學性。

希望梅先生一路走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