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多吃魚,也能降低腸癌的風險?關於吃魚的6個建議,了解一下

與其他肉食比較,魚肉似乎更健康一些。最近,來自《臨床胃腸病學和肝臟病學》雜誌的一篇論文,為魚肉的健康性又增加了一個證據:與不吃魚或者很少吃魚的人相比,經常吃魚的人罹患腸癌的風險,在15年以後會降低12%。該文作者建議大家,每周至少要吃夠357克的魚肉;至於選擇哪種魚吃,可以按照自己的愛好,但最好選擇脂肪含量高一點的魚,如鯖魚、鮭魚、鯡魚等海魚類,因為這些魚富含ω-3不飽和脂肪酸。

腸癌,又被分為結腸癌和直腸癌,因為這兩種癌症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人們又將這兩種癌症統稱為大腸癌。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大腸癌的發病率出現了快速增加的趨勢,在消化道腫瘤中的年發病人數僅此於胃癌。大腸癌的發病增加,與飲食結構的「精細化」有著很大的關係。動物性脂肪和動物蛋白攝入過多,全穀物、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粗纖維的食物攝入減少,是公認的結直腸癌高發的危險因素。多吃粗纖維的食物,就能減少腸癌的發生;如果覺得口味單調,還可以多吃一些魚肉,同樣也能預防腸癌的發生。

儘管魚肉本身是一種比較健康的食品,但隨著環境汙染,特別是水汙染的日益嚴重,很多人開始擔心吃魚是不是一種安全的行為。魚肉的汙染,主要來自於水中的重金屬超標,還有養殖過程中存在著激素和抗生素濫用的問題。有些研究表明,處於食物鏈底層的魚,被汙染的程度較低;隨著食物鏈層級的升高,汙染物會逐步聚集,處於食物鏈上層的魚被汙染的程度會比較高。通俗的說,吃草的魚和小魚汙染較低,而吃肉的魚和大魚汙染會相對高一些。那麼我們該如何安全地吃魚呢?前些年有專家給出了吃魚的6點建議,我們不妨參考一下:

1、每周吃1斤魚,分2-3次吃,要考慮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

相比淡水魚,海魚的汙染較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可以選擇體型較小的海魚吃,如小黃魚、海鱸魚、鮁魚、三文魚等;

2、盡量不要吃體型較大的肉食型魚類

前面提到,處於食物鏈高層的魚的汙染程度越高,像鯊魚、劍魚、旗魚、金槍魚這些大型食肉類海魚,還是要少吃一些;

3、即使是同一種魚,選擇體型較小的更安全

相同品種的魚,生長的周期越長,汙染物就聚集的越多,因此要選擇體型較小的;

4、不要盲目選擇野生魚

相同大小的魚,野生的生長周期往往更長一些,更容易聚集汙染物;相比之下,養殖的同種大小的魚,汙染其實更少一些;

5、盡量吃清蒸、水煮的魚

這些烹飪方式比油炸的溫度低,魚肉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損失的較少;

6、可以用蝦、蟹、蠔等貝殼類海產品替代魚類食品

這些海產品的生長周期一般都比較短,營養不比魚類差,但汙染卻相對少一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