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認識學術造假

?學術造假

學術造假是指剽竊、抄襲、佔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偽造、修改研究數據等的學術腐敗行為。學術造假首先是一種違背學術道德和科學精神的表現,是學術領域中學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產物。

2018年8月10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就《職稱評審管理規定》,在中國政府法制資訊網上向社會徵求意見。《規定》提出職稱評審應以德為先,對學術造假「一票否決」,且納入信用「黑名單」。

產生原因

近年來,中國高校弄虛作假現象比較嚴重。學術醜聞在過去的2009年頻頻曝光,學術腐敗已經蔓延到多數的學術領域。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玉聖稱,幾乎中國所有高校都有學者涉嫌學術造假或腐敗。

高教研究專家、華東師大唐安國教授指出,目前學術環境比較浮躁,一些人在名利的誘惑面前心態失衡,某些監管制度的嚴重缺失,這又為他們打開了方便之門;另外,學校要爭排行,一般很難對科研項目和科研人員進行有效的審查。

高校問題研究專家熊丙奇教授對此認為,之所以長期以來高校學術不夠規範甚至失范,一方面,對於校方來說,處理學術不端事件,可能影響學校形象、影響自身政績;另一方面,處理學術不端事件,可能牽涉到諸多既得利益,包括申請課題、爭取經費;此外,校方明白,不少教師的不端行為,其實是各類不合理的量化指標所逼出來的,包括經費指標、課題指標、論文指標、專利指標,導致大學校園充滿浮躁與急功近利。「高校的學術失范,有學者自身道德方面的原因,但更多是由於當前的學術體制造成。」熊丙奇認為,目前更重要的是在教育體制內整體建立減少失范、防範失范的制度。

學術打假名人方舟子表示,其它學術造假國家的學術不端行為往往隻局限於學術界,但中國學術領域的腐敗行為卻是與其它領域,特別是政治、經濟領域的腐敗行為緊密結合。一方面,官本位的體制使得科研、教育機構變成了官場的一部分,研究職務、頭銜都有一定的行政級別,例如系主任是處級、校長是局級、院士是副部級等等,名為學者,實為「學官」,因此,官場腐敗必然會導致學術腐敗,也必然要包庇學術腐敗。

在對待學術造假問題上,說某些高校長官已經愚蠢到了是非不分的程度,一點也不過分。《西安晚報》2010年3月22日報導說,一位校長官約見6位參與舉報李連生的教授談話,一見面就說,「現在高校弄虛作假成風,你們不要大驚小怪。你們這個舉報,弄得校長官50天來日夜不得安寧,你們是始作俑者。我現在宣布,如果你們6人願意退出,還為時未晚。你們如果是為了利益,我們可以轉達李連生們,讓他們把教育部一等獎勻給你們一些。」第二次約見6名教授談話時,「另一位校長官讓他們停止網上的檢舉揭發,稱現在網上和報紙揪著不放,(對學校)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希望不要再到社會上去渲染」。這一段話,就是某些高校長官「護假心態」的最好寫照。

對於高校學術造假的原因,有人把它歸咎於高等教育的產業化,隻重數量,不重品質,量化管理學術和科研;有人認為是高校的學術浮躁所致,各高校盲目拔高標準、盲目定位;也有人認為是我國大學的制度缺失使然。這些分析都不無道理,也的確指出了當前我國高校存在的諸多問題。然而,不管是制度缺失,還是學術浮躁、抑或是教育產業化,都只是產生學術造假的外在原因,究其根源,其實還是大學精神的缺失。因此,治理高校的學術造假,呼喚我們重建和弘揚大學精神,社會期待著高校的學術回歸理性和尊嚴,也期待著大學精神的重塑。

種種學術腐敗行為之所以屢禁不止、愈演愈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好人主義」盛行,相關部門懲處不力。許多知情的同事、同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身邊的造假行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是在造假行為被曝光後依然三緘其口、不置可否。造假者的所屬部門,為維護本部門的「形象」和利益,或

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或採取拖延戰術、不了了之,有的甚至找出種種理由為造假者辯護開脫;主管部門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只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至今沒能拿出一套可操作的、具有震懾力的懲戒辦法。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好人主義」和虛張聲勢、息事寧人的打假潛規則,無疑是對學術腐敗的包庇縱容。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只有更多的打假者仗義執言,才能形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社會氛圍,使造假者無處遁形,讓想造假者懸崖勒馬,讓誠實有信成為主流價值觀。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