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藝考“奇葩題”:走出應試套路 回歸藝術興趣

熊丙奇 時評作者

以“幸福指數”為題作視覺化表達、書法考試要當場作詩一首、考素描畫“失重”、昆曲班三試要現場排演現代小品……近年來,藝術院校的招生考試越來越不拘泥於傳統,校考中頻頻出現“奇葩題”,讓考生大呼意外。

藝考“奇葩題”:走出應試套路回歸藝術興趣

這些考題之所以讓考生大呼意外,是因為不在考生準備的套路中。而不按套路出題,恰恰是為了讓考生不再以應試方式對待藝考,而是根據自己的藝術興趣、特長選擇藝術專業,讓藝考走出“曲線高考”,回歸關注學生興趣和特長。

我國高考中,一直存在“藝考熱”,報考藝術類的學生,在全國範圍內超過高考生的10%,有的省市甚至達到20%。相比之下,真正有藝術興趣和特長的學生不到20%,有的學生只是因為文化課成績不高,通過進行培訓來參加藝考,提高高考升學率。

這種“曲線高考”的做法帶來了諸多問題,比如,藝考培訓過於重視應試,並不重視學生的藝術興趣和素質培養,進而影響藝術教育的品質,同時,這樣的應試化藝考也容易形成一條灰色利益鏈,造成市場“潛規則”。

針對這些問題,教育部門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治理。比如要求提高藝考生的文化成績要求,從以前文化成績要求為普通類考生的60%,提高到65%,並增加省聯考要求,像美術、編導專業都要求考生必須參加省聯考,再根據各校要求參加校考。然而這些措施的作用尚不明顯,應試化的問題仍然存在。

要想藝考走出應試套路,更加關注學生的藝術興趣和特長,或許應該給招生學校更大的自主權,更充分考察學生的興趣、特長。我國藝術院校在招生中出“奇葩題”,靈活而多變的題目擺脫了以往的固定思路,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篩選出那些真正有藝術追求與天賦的學生,這也說明了學校自主招生、評價的重要性。但還有另一個需要考量的問題便是,大學進行這樣主觀性強的測試,如何保證評價的公平、公正?

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建立獨立的招生委員會,確定學校的招生標準,進行監督落實,以及推進資訊公開加以解決的。在美國,藝術類院校招生通常會要求學生提供藝術代表作,學校通過評價代表作,來評價學生的藝術能力。而為破解代表作造假的問題,學校的教授會對作品進行嚴格評價,發現疑點會詢問學生,作品一旦被確認造假將面臨十分嚴重的後果,除了巨大的誠信汙點,已經入學的學生,也會取消錄取資格。同時,學校的培養要求很高,如果沒有藝術興趣與能力,學生將很難完成學業,獲得畢業文憑,這樣一來,造假被錄取也就沒有任何價值。這些做法或許值得我國的高校思考與學習,經過層層藝考選拔上來的學生,為何可以輕輕鬆松混過四年獲得一張大學文憑?要想破解藝考變為“曲線高考”,大學的作用尤為重要。

由此看來,藝術院校的招生考試變化只是引導學生走出應試,回歸興趣的一小步,還需要改革大學藝術人才培養的一大步,真正從重視學歷,到重視能力進行培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