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結直腸癌篩查:最易漏診的鋸齒狀病變

隨著近些年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結直腸癌(CRC)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且逐漸年輕化,其發病率目前居惡性腫瘤的第4位。

關於CRC的癌變機制,目前公認有3種途徑:

即「腺瘤-癌」、「denovo癌」、「鋸齒狀腺瘤癌變」途徑;

後者的基本過程為「增生性息肉-鋸齒狀腺瘤-腺癌」。

鋸齒狀病變是一種以隱窩上皮呈現鋸齒狀外觀的癌前病變,通常位於近端結腸,外形隱蔽,普通內鏡下很難發現,因此有研究認為發生在結腸鏡篩查後的CRC可能是由漏檢和未處理的鋸齒狀病變發展而來,且結腸鏡對於右半結腸的篩查並非像左半結腸那樣有效。

而鋸齒狀腺瘤癌變約佔CRC的20%~30%,臨床漏診率卻高達59%!

所以,要引起高度重視。

關於息肉的專業術語

目前結直腸息肉以及平坦型病變主要有兩種分類,眾所周知的是根據異型增生、病理以及異型增生程度的傳統腺瘤分類,該分類又分為管狀腺瘤和絨毛狀腺瘤。

另一種是鋸齒狀分類:WHO將其分為增生性息肉(HP)、無蒂鋸齒狀腺瘤/息肉(SSA/SSP)及傳統鋸齒狀腺瘤(TSA)3類。

WHO認為SSA和SSP是同義詞且可相互轉化,但也有專家建議摒棄SSA這一說法,保留SSP,SSA含有腺瘤一詞,然而與傳統腺瘤相比較,幾乎所有SSA均有異型增生成分,因此SSP這一術語更有助於區分無異型增生區域和腺瘤。

見圖1:

圖1

CRC的分子學發病機制

一般癌症都有一單獨的分子學形成途徑,然而CRC有3種途徑。最常見的是染色體不穩定(CIN)途徑,即CIN導致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突變,並不斷積累後形成傳統腺瘤,進而通過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到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浸潤癌,該途徑約佔CRC的65%~70%。

另一種主要分子途徑是鋸齒狀病變,此途徑與其他途徑相比可發現CpG島高度甲基化(CIMP),DNA的甲基化改變,可使CpG島的胞嘧啶甲基化,進而抑製抑癌基因發揮作用,該途徑約佔CRC的20%~30%。

鋸齒狀區域病變的病理

鋸齒狀區域的病理亞組分型,至今無統一標準。主要有爭議的病理診斷是SSP,確認SSP的主要特徵是在基底部隱窩中存在側向發育,在隱窩的下1/3有擴張,以及在隱窩底部有增生,有時有分支。

我們提倡在近端結腸鋸齒狀區域>1 cm的增生性病變,應按照SSP處理。

圖2

A 示隱窩基底部的鋸齒狀改變,隱窩擴張且平行於黏膜肌層延伸,HEx20;

B 示隱窩伸展至黏膜肌層,外觀上容易與浸潤性腫瘤混淆,HEx20。

此外,病理學家描述SSP時應同時指出是否有異型增生,進而進一步明確所取病理區域存在傳統腺瘤還是僅為SSP。

顯微研究表明,異型增生區域往往證實有微小病灶不穩定性,間接指出有異型增生的SSP所在區域為一可進展區域,內鏡醫生應確認是否完全切除。

TSA相對少見,儘管TSA有特徵性的細胞間質和隱窩結構,仍較易被誤診為傳統管狀腺瘤。

SSA/Ps比炎症性腸病更重要

有研究發現, UC 患者發生 CRC 的風險在近代人群隊列中並未升高 ,而對於 CD 患者,發生 CRC 的風險甚至低於一般人群。

然而,合併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的 UC 患者發生 CRC 的風險較未合併 PSC 者增加了 9 倍,與其他人群相比,UC 發病年齡早的人群發生 CRC 的風險增加。

Herrinton L 等的研究顯示,在美國,IBD 患者發生 CRC 的風險僅為一般人群平均水準的 1.6 倍。即便增加免疫調節劑的使用及結腸鏡篩查,CRC 的發病率並未下降,反而輕度上升 ,提示尚有其他因素參與 CRC 的發生。

而 約 15%-20% 的散發 CRC 來源於鋸齒狀途徑的癌變,並已有多項研究證實大型鋸齒狀息肉(LSPs)與同時 CRC 相關,SSA/Ps 與異時 CRC 相關。

近期,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 Gao 等在 AJG 上發表了一篇薈萃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鋸齒狀息肉發生同時結直腸高級別腫瘤(包括高度異型增生的腺瘤和癌)的風險達 2 倍以上,其中屬 LSPs 與近端鋸齒狀息肉(PSPs,定義為位於盲腸至脾曲的鋸齒狀息肉)的風險最高。

Mulder 等病例對照研究結果提示,結腸鏡篩查主要用於降低遠端 CRC 的風險,而並未能降低近端 CRC 風險。

Hiraoka 等的研究發現大型鋸齒狀息肉多位於近端結腸,且與 CRC 相關。

並有多項研究證實,間期 CRC 多發生於近端,且與鋸齒狀癌變途徑有關。故目前觀點認為,鋸齒狀病變對 CRC 的發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 CRC 的發病率仍居高不下主要與內鏡下對鋸齒狀病變認識不足有關。

如何識別 SSA/Ps?

一般普通白光內鏡(WLE)下較難辨認 SSA/Ps,多需要特殊內鏡的輔助,常用窄帶成像技術(NBI)。SSA/Ps 多為無蒂、平坦型病變,其顏色多與背景顏色相似,形態學上更接近於增生性息肉,因此在內鏡檢查時容易忽略而導致漏診。故內鏡下準確識別 SSA/Ps 是減少結直腸癌發病率的關鍵步驟。

那麼,SSA/Ps 在內鏡下都有哪些特徵呢?

Hazewinkle Y 等總結了 SSA/Ps 的內鏡下特點,認為:

邊界不清、積雲樣表面、NBI 下隱窩內黑點、形狀不規則、pit pattern II-O 型腺管開口及正常血管密度為 SSA/Ps 內鏡下特點(圖 2-5),並將結果發表於 GIE。

其中 WLE 與 NBI 下邊界不清、積雲樣表面為 SSA/Ps 的獨立預測因素;NBI 下隱窩內黑點、形狀不規則也為 NBI 檢查時的獨立預測因素。

圖 3

WLE 及 NBI 顯示息肉邊界不清,

顏色與周圍黏膜相似

圖 4

息肉平坦,積雲樣表面,

WLE 下可見隱窩內紅點,

NBI 下見隱窩內黑點

圖 5

形狀不規則,血管密度與背景黏膜相同

圖6

Pit pattern II-O(open)示意圖,

腺管開放,呈星狀延長

鋸齒狀區域的內鏡下切除

鋸齒狀區域的內鏡下表現:典型的HP多不超過5 mm,半球形,位於直腸、乙狀結腸處,表面沒有血管。SSP在顏色和血管分布上與HP類似,但更大,分布在近端結腸,表面呈雲霧狀,不規則,有黏液,邊緣模糊。

下圖7、8為一些鋸齒狀病變的內鏡下表現:

圖7

A 箭頭所指是典型的 NBI 下乙狀結腸 HP,可見無血管,後方均勻一致的黑點代表腺體開口;

B 為 SSP,仍殘存一些黏液帽(橙色箭頭),邊緣不清晰(黃色箭頭);

C 與 B 是同一區域,為 NBI 下的影像;

D 為在 B 圖病變區域黏膜下注射含有靛胭脂的羥乙基澱粉,箭頭所指為病變邊界.

圖8

E 為一 SSP 的 NBI 影像,箭頭所指為肉眼可見邊界,矩形方框內為腺管開口模糊,比起 HP,SSP 表面更不規則;

F 為白光下 SSP,箭頭所指為病變區域;

G 為一較大的 SSP,表面形成皺褶,黃色箭頭為病變右側邊緣,左側邊緣在該鏡像下看不到,橙色箭頭為病變沖洗後仍有黏液帽;

H 為伴有細胞異型性的 SSP,黑色邊框區域內為傳統腺瘤,黃色邊框區域內為鋸齒狀病變。

推薦對近端到乙狀結腸、直乙交界處結腸>5 mm的所有息肉、直乙交界處結腸任何大小的傳統腺瘤均行內鏡下切除。

絕大多數的直乙交界處≤5 mm的鋸齒狀息肉,是增生性息肉,不是SSP,且直乙交界處≤5 mm的SSP伴有細胞異型性的極少。

因此,在直乙交界處≤5 mm的鋸齒狀息肉在治療上應單獨列出,避免切除,可在結腸鏡檢查過程中及時行病理活檢確認。

篩查中應注意鋸齒狀息肉綜合征(SPS),若鋸齒狀病變多發,且大小和數量達到SPS診斷標準,診斷為SPS,SPS增加了CRC的風險.

以下為WHO認定的2010年的SPS診斷標準:

近端結腸至乙狀結腸至少存在5個鋸齒狀息肉,且其中2個直徑大於10 mm;

分布於全結腸,數量多於20的任何大小的鋸齒狀息肉。

結腸鏡篩查鋸齒狀息肉的流行率:

近端結腸的鋸齒狀病變(主要是HP和SSP)多中心報導為1%~18%,一項納入1910例患者的篩查發現SSP的發病率是8.1%,0.6%的患者有細胞異型增生。

鋸齒狀病變的漏診率:

2004年Harrison報導在近端結腸增生性息肉的漏診率是59%,在結腸鏡檢查後的CRC中,高甲基化癌所佔比例較高,意味著鋸齒狀病變有較高的漏診率。染色內鏡對近端結腸鋸齒狀病變的檢出率是普通白光內鏡的2倍。

增加鋸齒狀病變檢出率的方法

延長退鏡時間和使用染色內鏡可增加鋸齒狀病變的檢出率,然而高品質腸道準備、使用高清晰或NBI內鏡、提前應用解痙葯、應用廣角內鏡、翻轉鏡身等並不能增加近端結腸鋸齒狀病變的檢出率。

總之,目前比起傳統腺瘤至CRC途徑,結腸鏡檢在鋸齒狀病變至CRC途徑的檢查有效性較低。然而對於鋸齒狀病變其他的篩查方法並不如結腸鏡有效,故通過增加對鋸齒狀病變的認識或可有助於進一步增加其檢出率。

來源:胃腸病

關注消化,「腸」想「胃」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