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隱匿的死神——腫瘤性腸息肉

老套路,還是先來看兩個病例,擺事實講道理:

病例一:

三年前,40歲的王先生曾在老家當地醫院做過一次腸鏡檢查,提示結腸多發息肉(直徑約0.4-0.6cm),但因個人原因,未遵醫囑行內鏡下治療。三年後,到我內鏡中心再次做腸鏡,發現結腸息肉較三年前明顯增多增大,其中3枚亞蒂息肉已達1.5*1.0cm左右。

經評估後行內鏡下治療、並予金屬夾鉗夾止血處理。術後病理提示:管狀腺瘤伴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基底切緣均未見腫瘤累及。

王先生鬆了一口氣的同時也有些後怕,他的息肉屬於腫瘤性息肉,而且明顯變大,不僅讓內鏡操作變得困難,而且再拖下去極有可能惡變。

病例二:

42歲的李先生,是在5年前就發現有腸息肉,當時因為諸多原因未作切除處理也未取活檢。結果5年後大便開始持續帶血,卻一直按痔瘡治療,效果不佳,遂來我們內鏡中心行腸鏡檢查,結果提示:巨大結腸息肉(大小約7cm*8cm)。

術後病理結果提示:管狀絨毛狀腺瘤,伴腺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屬於典型的癌前病變,再拖下去,幾乎100%會癌變。

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腸息肉90%以上沒有任何癥狀,李先生是因為息肉太大才會出血,千萬不要把大便帶血作為判斷有無息肉的依據。

這也是本文之所以說它是「隱匿的死神」的原因。

這兩例患者都是腺瘤性息肉,與腸癌幾乎是擦肩而過,由於切除的時機都不算太晚,所以阻止了兩個悲劇的發生。

下面咱們就詳細講解下:

什麼是腺瘤性(腫瘤性)息肉?

為什麼非要切除?

切除後怎麼複查?

一、什麼是腸息肉?

1、腸息肉是腸黏膜局部增生形成的贅生物,分布於結直腸的各個部位,有單發性息肉、多發性息肉和息肉病之分。腸息肉在中老年人群很常見,腸鏡檢出率可達10-30%。

2、腸息肉大多並無癥狀,有的表現為便血,出血量可大可小,一旦便血一定要做腸鏡檢查明確病因;

多數息肉是因腹瀉、便秘等癥狀就診查腸鏡檢查時附帶被發現。

3、腸鏡是最主要的息肉檢出手段,但也容易漏診,漏檢率達到20-30%,採用無痛腸鏡、高質量的腸道準備、腸鏡檢查時仔細退鏡仔細觀察大於6-8分鐘能減少漏檢率,一次腸鏡檢查不代表沒有息肉,需要定期複查。

4、息肉生長緩慢,但長到一定的時候可能會轉變為結腸惡性腫瘤,特別是管狀絨毛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是結腸惡性腫瘤的主要前期病變,因此,一旦被檢出息肉醫生會告知你最好擇期在腸鏡下切除息肉。

二、結腸息肉分哪幾類?

1.淋巴性息肉:

淋巴性息肉又稱為良性淋巴瘤,多見於20~40歲的成人,亦可發生於兒童,男性較女性多見,病灶多位於直腸,尤其是下段直腸。多數為單發,亦可多發,大小不等。

淋巴息肉不發生癌變。

2.炎症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又稱為假性息肉,時由於腸粘膜長期受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息肉樣肉芽腫。這種息肉多見於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血吸蟲病、阿米巴痢疾及腸結核等病的病變腸道中。常為多發性,大多在1cm以下。

3.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見的類型,又稱為化生性息肉。息肉多分布於遠側結腸,直徑很少超過1厘米,其外形為黏膜表面的一個小滴狀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較寬,多發性亦常見。

增生性息肉不發生惡變。

4.幼年性息肉:

這種息肉約90%發生於10歲以下兒童,以男孩為多見。外觀為圓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90%生長於距肛門25厘米的範圍內,直徑多數小於1厘米,絕大多數有蒂,約25%為多發性。

此類息肉一般不發生惡變。

5.腺瘤(腫瘤)性息肉:

結腸腺瘤是結腸的良性上皮腫瘤。根據組織學結構分成三種類型:即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此類會發生惡變!

三、什麼是腫瘤性息肉?

對腸道息肉,還有一種分類方法,就是根據組織學將息肉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息肉,腺瘤就屬於腫瘤性息肉,而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錯構瘤屬於非腫瘤性息肉。

腫瘤性息肉包括:

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絨毛狀管狀腺瘤、鋸齒狀腺瘤。

或者根據形態分為:有蒂腺瘤、無蒂腺瘤、廣基腺瘤等。

此外,還有更為坑爹的家族性息肉病。

這些息肉不會自然消退,藥物也不能將其消除,只有切除。

如果不及時處理,可慢慢長大,發生癌變的幾率較高。

四、為什麼必須要切除腫瘤性息肉?

腺瘤有癌變可能,其癌變率主要和腺瘤的類型、大小、數目以及合併上皮異型增生的程度有關。

管狀腺瘤的癌變率<5%;

管狀絨毛狀腺瘤癌變率為23%;

而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高達30%~70%;

家族性息肉病更為邪惡,40歲前的癌變率幾乎100%。

鋸齒狀腺瘤是近年來逐漸被人們認識的一種獨特的大腸腫瘤,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正式作為單獨疾病類型列入直結腸腫瘤。鋸齒狀腺瘤形態介於增生性息肉與傳統腺瘤之間,以鋸齒狀結構為特點,其癌變潛能比傳統腺瘤更大。雖然其仍然屬於良性腫瘤,如果發現,還是儘早手術切除。

五、95%的腸癌都是腺瘤性息肉惹的禍

腺瘤發生癌變是一個長時期的慢性過程,至少5年,平均10~15年,這也和良性腺瘤生長很慢相符合。

在這麼長的過程內,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發現並切除它,所以不要不做腸鏡檢查找任何借口。

六、息肉越多,癌變幾率越大

單個腺瘤者29.7%,

2~5枚者為51.7%~76.9%,

6~48枚者80%會癌變。

國內報導癌變腺瘤中源於多發性腺瘤者佔71.4%,有的觀點認為95%以上的大腸癌源於腫瘤性息肉。

臨床上所見到腺瘤大多為2cm以內大小者,在考慮其處理時不需過多強調癌變問題。對有原位癌變的腺瘤,局部切除定期隨診即可,不必擴大手術。

患有腺瘤的病人,切除後仍定期隨訪,注意新腺瘤發生。

七、40歲後建議做腸鏡,及時切除很關鍵

近年來的數據顯示,我國大腸癌的發生有年輕化的趨勢,今年前幾個月我們就診斷出多例30歲左右的年輕患者,所以建議普通人群的腸鏡篩查應提前到35-40歲。

結腸鏡摘除息肉就可以阻斷癌變風險,息肉摘除後要做病理檢查,根據病理結果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及複查時間。

大腸長1.5米,每段腸子發生癌變的幾率不是平均的,最下端的直腸最容易癌變,60-80%的大腸癌是直腸癌。

如果整個大腸裡成千上萬全是息肉,即為結腸息肉病,這個情況下大腸要全切除,小腸摺疊做一個儲袋和肛門口做個吻合,大便也能控制得很好,所以部分腸子切除不會影響消化功能。

八、切除後複查很重要:

息肉切除後,還會複發,所以定期複查非常重要!

以下是《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及內鏡指南》建議的複查方案:

總結與忠告

40歲前做一次腸鏡;

如果發現息肉,不管性質如何,絕不姑息,格殺勿論;

必須做病理;

遵醫囑定期複查;

如此這般,可能今生你再也與腸癌無緣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