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積極篩查結腸息肉,降低結腸癌罹患率

結直腸息肉為局部黏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黏膜隆起樣病變。

被公認為是一種重要的癌前病變。

已經癌變的腸息肉

結腸息肉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卻是結直腸癌的「前身」,目前已明確至少80%~95%的結直腸癌都是從息肉一步步演化過來的,而從小息肉大息肉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息肉癌變,這一過程一般需要5~15年,只要在這一過程中發現病變,並及時切除便可以消除後患。

在此期間,醫生有足夠的時間找到息肉並切除它,當然前提是您得讓醫生去找到它。

所以,定期結腸鏡檢查是預防結直腸癌最為直接有效的手段。

息肉演變過程示意

為什麼會長息肉?

飲食因素

飲食因素與結腸息肉的形成有一定關係,特別是細菌和膽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礎。

遺傳因素

一般認為,結腸息肉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從目前研究情況表明,突變基因可以由父母遺傳給後代子女,在遺傳機會上男女是均等的,沒有性別的差異。

炎症刺激

腸黏膜長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腸黏膜的息肉生成。這是由於腸黏膜的炎症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癒合之後,導致疤痕逐漸收縮,形成息肉狀,又由於慢性炎症刺激,致腺體阻塞,黏液儲留而發病。

糞便、異物刺激和機械性損傷

糞便粗渣和異物長期刺激腸黏膜上皮,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直腸黏膜損傷,使細胞出現異常增生,形成息肉。

不良生活習慣

生活不規律,也可導致體液酸化,引起腸道細胞突變,增生等。

有哪些癥狀?(許多沒有癥狀)

便血

患結直腸、乙狀結腸息肉可能會出現便血,通常是出現間斷性的小量出血,血附於糞便表面,很少引起貧血;嚴重時,出血量也可多達100~200ml。

排便習慣改變

如果腸息肉位於結腸遠端,並且體積較大的話,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患者也會出現腹瀉、便秘交替出現的狀況。

腹痛

部分患者會出現瀰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排便時或者排便後加重。

帶蒂息肉脫出肛門

腸道外癥狀

如果出現一些典型的腸道外癥狀,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現多發性骨瘤和軟組織腫瘤,就應考慮是否患了Gardner綜合征,出現皮膚黏膜色素斑應考慮是否患了Peutz-Jeghers(簡稱P-J)綜合征。

結腸息肉,可以分為幾類?

腫瘤性息肉

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隱窩灶)、傳統腺瘤(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型腺瘤)、鋸齒狀腺瘤(傳統鋸齒狀腺瘤、廣基鋸齒狀腫瘤息肉、混合增生性息肉/鋸齒狀腺瘤)和杵狀-微腺管腺瘤,臨床上管狀腺瘤患者較多。比起有蒂腺瘤,無蒂腺瘤的癌變率較高,並且如果腺瘤越大,癌變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絨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變。

非腫瘤性息肉

患非腫瘤性息肉,癌變可能性較低。 非腫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綜合征等)、淋巴性息肉、黏膜脫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

腸息肉病

如果在腸道出現數目多於100顆以上的息肉,並具有腸息肉病的特殊臨床表現時,我們會懷疑患者患了腸息肉病。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習慣的改變,腸息肉的癌變率越來越高。

什麼是高危腺瘤?

具備以下5項條件之一者,就可以稱為高危腺瘤:

息肉直徑≥10mm

絨毛狀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絨毛結構超過25%

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

不帶蒂、呈多發性、息肉呈扁平或者呈分葉狀的息肉

你是高危人群嗎?

結腸息肉的高危人群:

大便潛血陽性;

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且年齡在40歲以上;

以往有腸道腺瘤史;

本人有癌症史;

有排便習慣的改變;

符合以下任意2項者:

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有報警信號者。

腺瘤性息肉惡變模式圖

結腸各段腺瘤性息肉的檢出率

怎發現?做個腸鏡就可以了

常見腸鏡檢查可分為:

普通白光內鏡

主要用於發現、診斷腸息肉。

染色放大內鏡

染色放大內鏡,是把0.2%~0.4%靛胭脂溶液噴在腸息肉表面,結合放大內鏡,就可以有效地觀察腸息肉的分型,能夠判斷病變性質、浸潤深度等。用過染色放大內鏡,可以決定是否能進行內鏡下治療。

染色觀察

內鏡窄帶成像術(NBI)

能夠精確地觀察消化道黏膜上皮的形態,還能觀察到消化道黏膜上皮血管網的形態,能夠精準地鑒別腫瘤和非腫瘤性息肉。

NBI觀察

腸鏡能檢查到哪些部位?

腸鏡能觀察到直腸、全部結腸以及迴腸末端的腸黏膜情況。

做腸鏡能從外觀上判斷息肉的性質嗎?

可以。做腸鏡時,能夠看到腸息肉的形態、顏色等,能從息肉表面的形態、色澤和微結構(腺管及微血管分型),非常有效地判斷息肉的性質。

不同的息肉癌變程度不一樣

增生性息肉

最常見的一種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遠側大腸為多,較小,直徑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較寬,單發或多發。這類息肉不發生惡變。

炎症性息肉

又名假息肉,是腸黏膜長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樣肉芽腫,多見於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及腸結核等病的病變腸道。

管狀腺瘤

起源於直腸或結腸的良性息肉被稱為腺瘤,並可進展成為癌變腫瘤。腺瘤十分常見,尤其是在50歲之後。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或有分葉,大小不一,直徑多<1cm,80%有蒂。此類息肉癌變率約1%-5%。

絨毛狀腺瘤

較少見,多為單發。以直腸最常見,其次為乙狀結腸。此類息肉癌變率較高,較管狀腺瘤高10倍以上。

混合狀腺瘤

這類癌變率介於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

預防方法有哪些?

美國癌症研究所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髮布降低結直腸癌的方法 :

膳食纖維

以往證據顯示膳食纖維可降低結直腸癌風險,而這項報告則進一步補充,報告每天攝入90克全穀物可將結直腸癌風險降低17%。

全穀物

AICR / WCRF的研究首次將全穀物和結直腸癌獨立地聯繫起來,全穀物的攝入可降低結直腸癌發生風險。

運動

多運動可以降低結腸癌風險(但無證據表明可降低直腸癌風險)。

其他

魚類、含有維生素C的食物(橘子、草莓和菠菜等)、多種維生素、鈣劑、阿司匹林、乳製品也可以降低結直腸癌風險。

怎麼治療?

目前常見的內鏡下息肉切除術主要有:

勒除器息肉切除術 (SS)、內鏡下黏膜切除術 (EMR)、分次EMR(pEMR) 及內鏡黏膜下剝離術 (ESD)等。

家族性結腸息肉的息肉數量多,癌病風險高,多建議外科手術切除。

結直腸癌是可防、可控、可治癒的癌症,前提是要及時做腸鏡檢查,發現並把息肉扼殺在搖籃裡;

即使已經癌變,如果能早發現,早期結直腸癌治療效果非常好,5 年生存率是 90%。

切除後別忘複查!

即使切除了息肉,但人的基因未變,環境未變,生長息肉的土壤沒變,所以有複發的可能,因此,定期複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曾經有結腸息肉病史的患者都應該複查;

單發息肉切除、病理證明是良性的,剛開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腸鏡,連續2~3年檢查不複發,說明這個人息肉複發的概率小,之後可以改為每5~10年查一次;

對於術後病理提示絨毛狀腺瘤、鋸齒狀腺瘤和高級別上皮瘤變的息肉容易複發和癌變,為保險起見,有條件者根據個體情況更加密切的複查,比如3~6個月複查一次,連續兩次陰性,可適當延長複查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息肉的鏡下漏診率在30%左右,一次腸鏡未發現,不代表沒有息肉。

所以建議:

上述高危人群要40歲以前做腸鏡,普通人群在50歲以前做一次腸鏡檢查

來源丨胃腸病 作者丨杜林松

關注消化界,精彩每天不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