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息肉變成癌只需四步 如何阻斷是關鍵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結腸直腸癌在西方國家發病率已上升至惡性腫瘤第二位,我國結腸直腸癌的發病率也日漸增高。

結直腸腺癌的發病模式大部分遵循息肉—腺瘤—不典型增生—早癌—進展期癌的發病模式。因此,早期有選擇性地切除結腸直腸息肉對於預防結腸直腸癌至關重要。

什麼是腸息肉?

Colonoscopy

從結腸直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息肉,是起源於上皮組織非黏膜下腫瘤的隆起。

從病理上大致可以分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及腫瘤性息肉,後者又可以分為上皮性腫瘤、間葉源性腫瘤和繼發性腫瘤。傳統意義上的息肉包括腺瘤、異型增生、鋸齒狀病變和錯構瘤等,均屬於上皮性腫瘤分類中的癌前病變。

發現結腸息肉後如何處理?

對於不同類型的息肉,處理方法也不盡相同。

對於增生性息肉來說,直徑小於5mm的息肉可以定期內鏡隨訪,尤其是分布在直腸肌乙狀結腸的息肉,因為目前尚沒有證據表明這些息肉與結直腸癌的發病有明確的關係;對於右半結腸的息肉,直徑大於1mm的息肉由於難以與鋸齒狀腺瘤/息肉相鑒別,應該給予內鏡下切除。

對於腺瘤性息肉,一般來說,直徑小於5mm的腺瘤可以暫不切除,進行內鏡下隨訪,對於直徑大於等於6mm的腺瘤性息肉,應該儘早型內鏡下切除。另外對於直徑小於5mm的扁平或者凹陷型以及難以內鏡下區別良惡性的息肉,也應該內鏡下處理。

對於結直腸鋸齒狀病變的內鏡下治療策略來說,無敵鋸齒狀腺瘤/息肉以及傳統鋸齒狀腺瘤由於其惡病潛在風險應該及早處理。一般情況下,對於傳統鋸齒狀腺瘤的處理方式與其他腺瘤類似,直徑大於等於5mm時需要進行內鏡下切除;而對於無蒂鋸齒狀腺瘤,其一般直徑都大於10mm,發現後需要及時處理,尤其要注意其是否已經存在不典型增生甚至惡變。

側向發育型腫瘤(LST)是指直徑超過10mm,沿結腸管腔蔓延而垂直浸潤淺的結腸病變,隆起高度小於病變直徑的1/2。病變浸潤深度通常與其直徑相關,病變越大,浸潤深度越深。根據內鏡下根據腫瘤表面形態進行歸類,分為顆粒型和非顆粒型兩個類型。顆粒型LST又可分為顆粒均一型和結節混合型兩個亞型;非顆粒型可分為平坦隆起型和假凹陷型兩個亞型。對於LST來說,無論病變類型如何,均應該儘早處理,並需要結合放大內鏡及超聲內鏡評估病變性質及浸潤深度,以便選擇合適的處理方式。

內鏡下結腸息肉切除後應該注意什麼?

01、腸息肉切除後當日禁食,一般24小時後可進食流質食物,如米湯、麵湯、牛奶等。2天后可進食半流汁、葷蔬搭配,並逐漸恢復正常飲食,不吃刺激性食物。

02、一般臥床休息2~3天,術後可能因麻醉和腸鏡注氣等原因噁心嘔吐,應注意不能用力硬吐;可在床上輕輕翻身活動;直腸息肉術後儘可能平臥不要半臥和久座以減少直腸壓力防止出血;術後2~3天可下床活動,一周後可以散步等輕微運動,一個月時間內儘可能不劇烈運動和突發用力。

03、術後仍要保持大便通暢,防止大便乾結或糞便儲積於腸道內,養成每天大便習慣的良好習慣,必要時可以使用乳果糖等通便藥物,避免排便時過度用力並防止因大便乾結引起腸道出血。

04、較小的息肉術後可短時間內使用腸黏膜保護劑促進傷口癒合,較大息肉術後可以使用鈦夾封閉創面,並使用抗生素、止血藥和適當靜脈補液,並留院觀察1-3天可出院。術後如出現腹痛、發熱、便血等異常或意外情況時需根據情況選擇不同的處理方式。

息肉切除術後如何隨訪?

術後病理檢查如無異常可定期隨訪,隨訪時間需根據息肉數量,最大息肉的直徑以及病理類型具體情況而定。隨訪過程中如發現新的息肉或腺瘤,則以此次腸鏡檢查結果確定下一次複診時間。

另外在手術前及手術後需要對息肉惡變風險進行評估:如術後病理提示有局部惡性腫瘤時,應視具體病情而定,可進一步追加手術治療或密切隨訪觀察。

飲食方面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雖然目前腸息肉的發生機制尚不明確,既往的研究顯示,紅肉尤其是經處理過的肉製品如午餐肉以及攝入過多動物性脂肪會增加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而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食物作用則正好相反。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地中海飲食方式在降低結直腸癌發病風險中作用。地中海飲食的結構特點為:高比例的攝入新鮮水果、蔬菜和豆類、堅果和堅果、全穀類、魚類和家禽;高不飽和脂肪酸攝入比例以及低攝入量的酒類、軟飲和酒精。

另外亦有人認為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可以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但是相關研究結果不一致,目前尚無定論。

對於益生菌及益生元製劑在預防腸道腺瘤及結直腸癌發病風險中的作用,現在亦有爭論,對於益生菌種類、劑量、應用時間等尚無明確標準。目前有研究顯示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等益生菌或能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