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對話楊繼學:渾身抽搐精神差社會歧視不招好—癲癇病早治好不遭罪

癲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科疾病,病狀發作時的痛苦讓親屬萬分揪心。為了讓觀眾朋友們對癲癇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本期節目我們特別邀請到了這方面的專家,來自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楊繼學,請他來給我們詳細介紹有關癲癇預防和治療的專業知識。

問題一:癲癇是一種怎樣的疾病?顳葉癲癇和癲癇有什麼關係?

答:即俗稱的「羊角風」或「羊癲風」,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顳葉癲癇是癲癇的一種。據中國最新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國內癲癇的總體患病率為6.0-7.0‰,年發病率為28.8/ 10 萬,1年內有發作的活動性癲癇患病率為4.6‰。據此估計中國約有900萬左右的癲癇患者,其中500~600萬是活動性癲癇患者,同時每年新增加癲癇患者約40萬,在中國癲癇已經成為神經科第二大常見病。儘管新的抗癲癇葯不斷出現,仍有20%—30%的癲癇病人是藥物難以控制的,這些病人中至少一半適合癲癇外科治療。據估計我國每年約有2.5萬—3萬人需要手術治療。

問題二:顳葉癲癇有什麼樣的臨床表現呢?

答:顳葉癲癇發作是癲癇的一種,是腦功能障礙的結果,常有意識障礙,多見於複雜部分發作。臨床表現主要有:

1.語言障礙:部分失語或重複語言;

2.記憶障礙:曾相識感或不相識感,或對熟悉事物產生沒有體驗過的感覺,或對過去經受過的事物的快速回憶;

3.識別障礙:包括夢樣狀態,時間感知的歪曲,不真實感,分離狀態;

4.情感障礙:在發作中表現為非常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覺,帶有自卑或被遺棄感的強烈抑鬱;

5.錯覺:表現在自覺物體的大小、距離、外型發生變化;

6.幻覺:即在沒有任何外界變化的情況下可有視、聽、味、空間感及物體成像等方面的變化。

本型的發作特點在於有意識障礙,表現為在感覺、運動等癥狀的基礎上與更為複雜的癥狀,如意識障礙、精神癥狀等,這些癥狀可單獨或相繼出現,也可擴散形成大發作而終止。

問題三:癲癇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會有什麼樣的危害?

答:癲癇病的危害可分為生理方面和社會心理方面,每位癲癇患者都會有切身感受:

生理方面的危害表現為全身發作時大腦缺氧,窒息、吸入性肺炎、骨折、脫臼、顱腦外傷等,反覆發作可影響兒童智力發育,造成患者智力低下,記憶障礙,性格改變。更嚴重的癲癇發作持續狀態導致患者死亡。

認知障礙,主要表現為患者記憶障礙、智力下降、性格改變等,最後逐漸喪失工作能力甚至生活能力。

社會心理方面危害主要表現歧視和誤解。患者在大庭廣眾之下發作後,會引起別人的嘲笑和議論,甚至會造成周圍人的緊張和恐懼,兒童時期發作有可能受到老師及其他家長的歧視,失去朋友玩伴,損害自尊,產生自卑自閉心理。長大後讀書就業都會遭遇一系列的社會不公正的待遇,比如就業時用人部門會擔心要對患者發作時的意外損害負責,而拒絕錄用癲癇患者。到結婚生育時也會因為癲癇受到歧視,怕生畸形孩子,而痛苦躊躇。

問題四:癲癇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答:癲癇病是一種慢性神經系統障礙綜合症,嚴重危害患者的自身健康,更給工作,學習,生活帶來各種不便。要想治癒就要找出病因,以下是常見的幾種病因。

1、先天性疾病:如染色體異常、遺傳性代謝障礙、腦畸形及先天性腦積水等。

2、外傷:顱腦產傷是因幼兒期癥狀性癲癇的常見原因。挫傷、初學和缺血也能導致局部腦組織軟化,日後成為癲癇灶。承認閉合性腦外傷後約有5%發生癲癇;重症及開放性腦外傷發生癲癇的更多,可達30%。

3、感染:各種腦炎、腦膜炎,腦膿腫畸形的充血、水腫、毒素的影響及滲出物都能引起癲癇發作,痊癒後形成的癲癇及粘連也可能成為癲癇灶;寄生蟲病如腦血吸蟲病、腦肺吸蟲病、腦包囊蟲病等常引起癲癇。

4、中毒:鉛、汞、一氧化碳、乙醇等中毒,以及全身性疾病如肝性腦病、高血壓綜合症、畸形腎炎、尿毒症等,均可發生癲癇。

5、顱內腫瘤:30歲以後發生癲癇的病人,除腦外傷外,腦腫瘤是常見的病因,尤其是緩慢生長的少突膠質瘤、腦膜瘤、星形細胞瘤等。

6、腦血管病:除了血管畸形及動脈瘤引起的癲癇發作年齡較輕外,腦血管病性癲癇多見於中老年人。出血性及缺血性腦血管病均可引起癲癇。

7、營養代謝疾病: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甲亢、維生素B6缺乏均可產生癲癇發作。

8、變應性疾病:如結節性硬化症、老年學癡獃等也常伴有癲癇發作。

治癒癲癇就要找出它的原因,由於很多醫院不能準確的找出癲癇灶的位置,所以能難進行手術治療,致使大多數患者利用藥物維持,而不是徹底根治擺脫癲癇。

問題五:為了了解具體病因,癲癇患者術前需要哪些檢查?

答:一、病史採集和神經系統查體:

臨床專家通過豐富的臨床經驗,對患者癲癇發作的癥狀特點進行採集,如發作時表現,持續時間、發作後狀態,此外還有起病年齡、發作頻率、發作的誘因等等,為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提供重要依據。癲癇發作根據臨床表現按國際標準分型分類對估計預後、制定治療方案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根據病人的發作特點,對於癲癇病灶的定位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如大腦顳葉癲癇往往會在發作前出現預感,發作前後可能會有手口自動症的表現。經過多年的臨床觀察及總結研究,我中心在此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配合詳細的神經系統體格檢查,對於癲癇外科治療的初篩及確定下一步的檢查項目有這重要的作用。

二、先進的檢查手段:

1.影像學檢查:

CT、磁共振(MRI)所示「 癲癇病理灶」 往往並非腦電生理檢查所發現的直接引起癲癇發作的「 致癇灶」,兩者部位常不一致,但磁共振的分辨力最高,目前公認磁共振是觀察顳葉結構的最佳手段,特別是對顱內佔位性病變,能作出定位和定性診斷,且對顳葉萎縮、海馬硬化、膠質增生非常敏感,而CT對於癲癇外科的診斷意義不大。我中心配備有目前國際上較為先進的場強為3.0T的磁共振,應用癲癇序列掃描能夠更為清晰、準確的發現皮層結構的細微變化和組織信號強度的變化,對於鑒別癥狀性癲癇病因是較敏感、特異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如對引起癲癇的顳葉內側硬化, 磁共振的敏感性可達80% ~100%。

2.腦電圖檢查:

腦電圖(EEG)是從電活動分析癲癇灶,在癲癇分類中有重要作用,其中包括頭皮EEG、蝶骨電極及皮層EEG。我中心於在全國較早的引進了國際最先進的日本光電公司的192導、128導長時程視頻腦電監測網路,以確保EEG信息的全面性及準確性。長程多導的視頻腦電圖不僅能將腦電圖的空間定位率提高,同時長程的監測中可以捕捉更多的自然發作機會,實時的臨床發作的視頻監測可以給臨床醫生最直觀的發作表現,可以驗證腦電圖的定位。對於部分(自然)發作困難,各種誘發失敗的患者可以進行長時間的視頻腦電圖監測,或者通過誘發條件下進行監測,但由於受到電極數目、導聯方法,癇樣放電的範圍較廣且與皮層間隔有顱骨、頭皮、外界干擾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常不能僅憑頭皮EEG對癲癇灶定位,對於部分患者此時運用顱內電極監測大腦皮層EEG是很有必要的,由於顱內電極直接與腦組織接觸, 不經顱骨和頭皮的衰減直接記錄下電活動, 具有圖像清晰度高、靈敏度高等優點, 使顱內電極監測技術成為癲癇外科的一項重要的金標準技術。

3.PET檢查:

MRI 能觀察大腦結構特別是顳葉結構的改變,是定位癲癇病灶的主要手段, 但約20%的慢性局灶性癲癇在MRI上沒有結構性改變,需要結合EEG及PET作進一步的定位。PET顯像, 特別是PET/CT受體顯像, 同時具備功能代謝信息與解剖結構, 對癲癇灶的定位更精確, 在上述類型的癲癇術前致癇灶的定位有著獨特的優點。尤其是利用18F- FDG PET廣譜顯像示蹤劑, 其顯像檢測腦局部代謝情況已廣泛應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方面, 報導最多的是對癲癇病灶的定位診斷, 是目前公認的癲癇術前最佳的無創性定位方法。我中心擁有目前最為先進的PET機,在配合3.0T MRI及長時程視頻腦電監測,使癲癇術前病灶評估的準確性大大提高。

三.綜合分析決策:

這項步驟對於癲癇病灶定位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多學科、多種檢查及專家縝密的推理分析明確癲癇灶位置及癲癇灶與功能皮質區的關係後,確定手術計劃,對癲癇灶進行不同方式的個體化手術治療處理。

問題六:治療癲癇,我們通常會採用什麼方法?

答:目前癲癇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以及其他治療方式。

一:藥物治療原則:

(1)盡量早期並長期治療,一旦癲癇的診斷成立,應長期服藥。如果首次發作後,經檢查未明確病因者,可暫不服藥,但需密切觀察。若有反覆發作則需長期服藥。長期服用藥物要從小劑量開始。先試用,一般用維持量的1/2~2/3。以後再根據病情進行調整。

(2)根據發作類型選用最佳藥物是治療的關鍵。

(3)單用一種抗癲癇藥物治療,能取得良好效果者,就不必進行聯合用藥,這樣不僅減少藥物相互作用,而且毒性小。

(4)對難治性癲癇,若一種藥物出現不良反應時仍不能控制發作,需換用第二種抗癲癇葯,有時則需聯合用藥。

(5)需長期規律服用,以保證必需的有效血葯濃度,除非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不宜隨意減量或停葯,以免誘發癲癇持續狀態。

2.增減藥物、停葯及換藥原則:

(1)增減藥物:增葯可適當的快,減葯一定要慢,必須逐一增減,以利於確切評估療效和毒副作用。

(2)停葯:應遵循緩慢和逐漸減量的原則,一般應在完全控制發作後2年,根據病人情況逐漸減量,減量1年左右時間內無發作者方可停葯,一般需要6月-1年的時間才能完全停用,以免停葯所致的發作;腦電圖有進展趨向者不應停葯;腦部器質性病變仍處於活躍期,不停葯;青春期前用抗癇藥物治療,須繼續到青春期後。

(3)換藥:應在第1種葯逐漸減量時增加第2種葯的劑量至控制發作或出現不良反應,並應監控血葯濃度。

3.注意藥物的毒性反應:常用的抗癲癇藥物是比較安全的,不良反應是輕微的、可逆的。由於個體對藥物耐受程度不同,故應密切觀察。治療前和治療過程中應定期查血常規及肝腎功能。為減少藥物的毒性反應、提高療效,應定期檢測藥物血濃度。

二:手術治療:

經過正規抗癲癇藥物治療,仍有約20%~30%患者為藥物難治性癲癇。癲癇的外科手術治療為這一部分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手段,估計約有50%的藥物難治性癲癇患者可通過手術使發作得到控制或治癒,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難治性癲癇的預後。

1.手術適應症

(1)藥物難治性顳葉癲癇,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者;(2)經各種檢查提示腦部顳葉有器質性病變的癲癇。

近年來癲癇外科實踐表明,一些疾病或綜合症手術治療效果肯定,可積極爭取手術。顳葉癲癇伴海馬硬化,若定位準確其有效率可達60%~90%。嬰幼兒或兒童的腦皮質發育畸形、良性低級別腫瘤、海綿狀血管瘤、動靜脈畸形、半身驚厥-偏癱-癲癇綜合征等均是手術治療較好的適應症。

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症是手術取得良好療效的前提。首先,患者必須是真正的藥物難治性癲癇。如果由於診斷錯誤、選葯不當或者服用所謂的「中藥」導致病情遷延不愈,而誤認為是難治性癲癇,進而手術,那是完全錯誤的。其次,有些癲癇患者誤以為癲癇是終身疾病,對抗癲癇葯的副作用過度恐懼和誇大,誤認為手術可以根治癲癇,而積極要求手術,對這部分病人,一定要慎重。第三,應該強調手術不是萬能的,並不是每一位患者手術治療後都能夠達到根除發作的目的。雖然藥物難治性癲癇的大部分通過手術可以使發作得到控制或治癒,尚有一部分難治性癲癇即使手術,效果也不理想,甚至還可能帶來一些新的問題。

2.術前定位

精確定位致癇灶是手術治療成功的關鍵。致癇灶和腦功能區的術前定位應採用綜合性診斷程序,最常用和較好的方法是分期綜合評估,即初期的非侵襲性檢查和Ⅱ期的侵襲性檢查。非侵襲性檢查,包括病史收集及神經系統檢查、視頻頭皮EEG、頭顱MRI、CT、SPECT、 PET、 MRS、 fMRI、腦磁圖和特定的神經心理學檢查等。如果通過各種非侵襲性檢查仍不能精確定位,尚需侵襲性檢查,包括顱內硬膜下條狀或網狀電極和深部電極監測及誘發電位,Wada試驗等,以進一步定位致癇灶和腦功能區。

問題七:現代醫療技術治療癲癇,手術的有效率和治癒率怎麼樣?

答:手術有效率98%,治癒率85%

問題八:為了保證治療效果,癲癇患者接受完手術後,還需要服藥來控制病情嗎?

答:術後還需再服2年藥物,2年期間完全沒有發作,複查腦電圖後無明顯異常放電,才考慮停葯減葯。

問題九:手術後可能出現什麼併發症或者後遺症?

答:癲癇手術是腦外科手術中風險性較低的手術,併發症發生幾率不高。手術都可能會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各種各樣的腦外科手術併發症如術後出血,腦水腫,腦梗塞,腦積水,及顱內感染等,特別是癲癇手術操作的部位多位於大腦的功能區域,所以術後可能會出現肢體、語言功能的障礙、感覺障礙、偏盲,記憶力減退等,儘管併發症發生的機率很少,但每一個病人都有發生的可能。

本期嘉賓:

楊繼學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河南省神經外科及腦血管病專業、抗癲癇學會、顯微外科學會、臨床神經電生理專業學會委員。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6篇、國家級文章10餘篇、編著1部、河南省科技成果1項。2012-2016年供職於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從事癲癇外科,在豫北完成第一例神經調控技術(VNS)治療難治性癲癇。完成第一例難治性癲癇外科手術切除。通過外科手術治療難治性癲癇三百餘例。在豫北獨立完成第一例微球囊壓迫技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目前運用微血管減壓及球囊壓迫技術成功治療三叉神經痛千餘例。應用神經內鏡技術在豫北完成第一例顱小骨窗內鏡下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擅長難治性癲癇外科手術、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帕金森病、顱內腫瘤,腦出血的手術治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