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利率市場化最後一公里怎麽走?

2019-03

23

文 |連平

編輯 | 劉睿智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降低實際利率水準。”利率市場化最後一公里怎麽走?利率並軌的實質是什麽?當前的貨幣政策環境是否有利於利率並軌?如何穩步實現利率並軌等等問題將是本文想要討論的內容。

利率並軌的實質是取消存貸款基準利率

作為金融改革的基本任務之一,利率市場化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課題,意義十分重大。2013年取消了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上浮限制。2015年又取消了金融機構存款利率下浮的限制。有一種觀點認為,至此利率市場化的任務完成了。而筆者卻堅持認為,在貨幣當局依然公布商業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情形下,利率市場化還遠未實現。取消了利率上浮下浮限制只是實現了存貸款利率浮動的市場化。

關於利率並軌,市場上有一種理解,即是存貸款基準利率與貨幣市場利率並軌。存貸款基準利率屬於政策利率,而貨幣市場利率的市場化程度已相當高,似乎存貸款基準利率逐漸向貨幣市場利率靠攏應是市場化的方向。然而,貨幣市場利率和存貸款利率畢竟是兩個不同類型金融市場的利率體系,前者是同業交易的市場,後者是金融機構與客戶交易的市場。兩個性質不同市場的利率顯然難以合二為一。再者,由於貨幣市場利率對於銀行來說是負債端資金的價格,存款基準利率逐漸向貨幣市場利率靠攏是有可能的。而貸款的利率則是資產端的定價,貸款利率與負債端利率若並軌,則銀行的“生存”就成了問題,因為其中不會再有存貸利差。可見,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與貨幣市場利率是兩個不同的利率體系。從兩個金融市場的功能來看,這兩種利率體系在可預見的將來難以並軌。因此,利率並軌問題不能機械地加以理解;從其內涵看,應該指的是非市場化利率與市場化利率並軌。

前不久,貨幣當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在國務院新聞辦的記者會議上談及利率並軌話題,明確表示要推動基準利率和存貸款市場利率兩軌合一。如此,下一步利率市場化的目標就十分明確了。利率並軌的實質應該是逐漸取消官方確定的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應在市場的供求關係影響下和貨幣政策的引導下由金融機構自主確定,這應該是利率市場化最後一公里要完成的任務。

利率並軌的風險需要引起重視

雖然利率市場化的大部分任務均已完成,但存貸款基準利率與存貸款市場利率的並軌仍然存在值得關注的風險。國際經驗表明,大多數國家在實施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或者在利率市場化完成後的五到十年裡,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動蕩甚至危機,並影響到實體經濟的增長。比如,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的利率市場化以及市場化完成後的五年裡,銀行機構倒閉數量急劇上升,其中儲蓄機構倒閉更為顯著,半數銀行被兼並重組,這就是“儲貸危機”。日本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和完成後的五年,出現了眾所周知的1990年的資產價格泡沫崩盤和1997年的系統性銀行危機。韓國第一次利率市場化之後由於市場利率大幅上升嚴重損害宏觀經濟的穩定,導致利率市場化失敗。第二次利率市場化之後則是東亞金融危機。因此,對利率市場化可能帶來的宏觀金融風險絕不可掉以輕心,需要未雨綢繆。

結合國際經驗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推進可能在五個方面帶來風險,應引起高度重視。包括: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金融創新加快形成的監管滯後風險、金融開放程度提高帶來的開放性和流動性風險、房地產行業的信用風險以及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等。而取消存貸款基準利率可能形成的風險首當其衝是銀行業,鑒於商業銀行在我國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利率市場化最後一公里的風險不能不引起關注。

在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走過了25個年頭。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等金融市場的利率基本上已經市場化。但最為重要的金融領域即存貸款市場的利率市場化尚未實現。中國是較為典型的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至2018年底,銀行業擁有存款近180兆元,貸款近140兆元,是所有其他金融形態加在一起也難以比擬的。再考慮到影子銀行,可以想象存貸款基準利率對中國的資金價格和融資成本的影響力之大。在這種情況下取消存貸款基準利率,必須考慮到此舉對整個金融體系帶來的壓力。其實長期以來存貸款基準利率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給出了主要金融機構資金價格的兩個錨,一個是負債端的定價基準,另一個則是資產端的定價基準。

多少年來貨幣政策的調整,很少有存貸款基準利率不同步的情況,基本是同上同下;即在基準利率上給整個金融體系規定了一個利差,並且盡量不過度地縮小利差。當然現在的利差已經不太大了。2016年銀行業淨息差已降為2.35%,2018年多次降準和公開市場調節之後進一步降為2.18%,已經小於美國等發達國家。但不管怎麽說,這兩個“錨”的存在,基本上把存貸利差的空間劃定了。現在利率要並軌,金融機構長期依賴的兩個“錨”將退出歷史舞台,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將由市場供求關係在一定的貨幣政策指導下決定。這意味著錨沒有了,那麽一旦有風浪,就可能出現較大顛簸。

綜上所述,利率並軌並不是件輕鬆的任務,因為涉及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最近國家高層明確提出,金融必須穩,金融穩經濟才能穩。利率市場化要避免問題從金融系統爆發,一旦出現負面效應則會傷害實體經濟。西方經濟危機的歷史告訴世人,一旦銀行體系爆發危機,整個金融體系就會面臨很大的衝擊。只要金融體系穩住,實體經濟的危機就難以深入。為此,利率市場化的最後攻堅要以守住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滯後性。

積極審慎地推進利率市場化攻堅

未來利率市場化攻堅需要積極審慎地展開。首先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出安排,有序實施存貸款基準利率與市場利率的並軌。起步時可以先對基準利率進行簡化。即並不貿然就把存貸款基準利率都取消,而是把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檔次做一些簡化。即將多檔次的基準利率簡化為一個檔次,隻公布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其他期限的利率則由商業銀行自行確定。這實際上是取消了部分存貸款基準利率,但依然還有可參照的基準利率。這樣先走出並軌的第一步。這個過程其實也在考驗銀行經營能力,同時也在培育銀行的定價能力。接下來第二步,可以先取消貸款基準利率。因為貸款定價對於銀行來說比較主動。相對於存款來說,資產端對銀行的壓力相對較小。2013年下半年,央行也是先取消貸款利率下浮的限制,而後再取消存款利率上浮的限制。第三步則是取消存款基準利率。長期以來,中國的商業銀行通常都是“存款立行”,存款是銀行經營的基礎,存款的定價銀行主動性相對較弱,客觀上較為被動。

在有序、逐步取消基準利率的同時,應培育和完善市場利率體系和政策利率體系。政策利率首先是影響貨幣市場利率水準和金融機構資金成本。從多國的實踐來看,政策利率都是通過影響金融機構成本來傳導貨幣政策的意圖。目前中國的政策利率主要有兩個體系,即公開市場操作工具利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前者主要影響貨幣市場利率、債券市場利率,進而對金融機構資金成本和各發債主體的融資成本形成影響。而存貸款基準利率則是直接影響金融機構的資金定價和負債定價,進而影響影子銀行相關定價。在存貸款基準利率取消之後,為避免市場波動太大和有利於管控市場風險,促使政策利率對金融機構資金成本和貨幣市場利率水準形成有效影響,政策利率似應是個體系為好,但可以某種利率為主。以後可以在多種利率的基礎上逐步調整,突出某種工具利率。

與此同時,應加快培育市場利率體系。鑒於貨幣市場利率對銀行業負債定價具有重要影響,市場存款利率可能定價相對容易,問題是貸款定價。貸款基礎利率(LPR)是五、六年前推出來的,目前來說對於商業銀行影響十分有限,因為它與貸款基準利率變化基本一致。當然有一點是肯定的,在貸款基準利率繼續發揮明確作用的同時,和它差不多的市場利率要培育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後者一定會受到前者的影響和抑製。只有逐步淡化基準利率作用,市場利率才能逐步建立起來,這的確需要一個過程。貸款基礎利率是各家大銀行給優質客戶的平均貸款利率,中小銀行可以以此為參考按照自己的能力來適當加點,從而逐步形成一個貸款利率的市場化體系。為使貸款基準利率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未來在基準利率逐漸退出的過程中,可由行業協會牽頭大型銀行來完善貸款基礎利率的定價機制,使之更加貼合市場,更加合理和完善,從而形成市場化的貸款利率基準。

除了培育市場利率體系和政策利率體系之外,未來十分重要的任務是加大力度培育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的定價能力。在長期執行基準利率的情況下,銀行業普遍缺乏量化定價模型和系統的支持,定價的精細化程度不高。在存貸款基準利率取消進程中,金融機構應建立量化模型,綜合考量成本、收益和監管要求,形成科學的定價機制。一方面,通過專業精準的風險識別和風險防控機制來提升風險定價能力。商業銀行可以借助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提升對風險研判的準確性,通過提高對不同風險類別客戶定價的精準性,進而打造專業化、精細化和精準化的風險定價能力。另一方面,以動態優化的管理機制來提升定價管理能力。充分利用FTP等利率定價管理工具,通過多層次多角度地分析數據,根據不同產品、客戶、業務等多維度來進行差異化、精細化的定價管理。

利率並軌過程中貨幣政策應穩健偏鬆

利率市場化離不開貨幣政策環境,不同的貨幣政策會對利率市場化帶來不同的效應。利率市場化意味著利率基本上由市場供求關係來確定。那麽在貨幣政策寬鬆情況下,存貸款市場利率可能趨於下降,利率市場化對實體經濟就不會帶來壓力。反之,在貨幣政策緊縮條件下,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則存貸款利率可能升高,對實體經濟會帶來壓力。

從國際環境看,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周期運行呈現了趨弱的走勢,美歐日經濟都在不同程度放緩。發達國家貨幣政策在2015年後出現分化,美聯儲加息周期推進,而歐日則只是逐步退出量化寬鬆,但並沒有加息。主要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不同步並不多見,反映了經濟增長周期運行的分化。隨著2018年下半年以來美國經濟逐步放緩,美聯儲本輪加息已近尾聲。外部環境的變化減輕了原本存在的對中國經濟的壓力。從內部看,受潛在增長水準下降的影響,中國經濟未來仍有一定的下行壓力。因此,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貨幣政策保持穩健偏鬆的格局可能性比較大,這有利於利率市場化的推進。當前,應該抓住這一良好的時機來完成利率市場化最後一公里的攻堅任務。

為了配合利率市場化推進,存準率下調可能是重要舉措之一。當然存準率調整受很多因素影響,未來會有一系列因素推動存準率進一步下調。《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大銀行給小微企業提供的貸款增速要達到30%。要實現這一目標,商業銀行必須要有充足的貸款能力,存準率適當的下調來加以匹配是完全有必要的。目前經濟仍有不小的下行壓力,逆周期調節政策要求銀行信貸保持不低的增速。而銀行的負債端仍存在一定的缺口。近年來銀行的存款增速一直低於貸款增速3個百分點至5個百分點,這種情形也要求降準。可見,在未來利率市場化攻堅過程中,會持續存在進一步下調存準率的需求。

近期,市場上出現一些存貸款基準利率調降的呼聲和預判。在利率市場化推進最後一公里的過程中,不斷地加強存貸款基準利率的作用,與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方向顯然是不相吻合的。既然存貸款基準利率本身是非市場化的,趨勢是逐漸取消,那就不應該再強化它的作用。這一點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以及貨幣當局最近一系列政策表述中已經涉及。“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降低實際利率水準。”這句話背後暗含的邏輯很清楚,即通過市場化改革淡化存貸款基準利率的作用並最終取消之;市場實際利率的降低應通過利率市場化改革來實現。那麽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必要降息嗎?近日貨幣當局負責人在記者會上明確指出貨幣政策要注意內外平衡。經過多次加息,美國利率水準已總體上接近我國的利率水準。中美之間有些產品的利率已經倒掛。為在資本流動和貨幣匯率等方面做好內外平衡,存貸款基準利率已不再適合進一步下調。尤其是在當下,降息可能會引發促進本幣貶值的嫌疑,可能是得不償失的。除非出現外部很大衝擊的特殊情況,否則無論從邏輯上看還是從現實看,都沒有再度調降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必要了。

在未來的兩個季度內,如果經濟運行逐步企穩,就沒有必要再通過降低存貸款基準利率來刺激經濟,降息的可能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小。如果是這樣的話,可能用不了太久,就可以看到存貸款基準利率作為一種長期使用的政策工具會逐步退出歷史舞台,最終壽終正寢。(作者系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