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注意!腫瘤中的3個「偽裝者」可能就「潛伏」在我們身邊!

本周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肺癌、乳腺癌、甲狀腺癌等常見惡性腫瘤已被人們熟知,但是依舊有許多腫瘤因為人們不熟悉、不了解,難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隨著健康科普知識的宣傳,以及健康查體的普及,一提到腫瘤診治,大家都知道「三早」很重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但是依舊有許多腫瘤因為人們不熟悉、不了解,難以提早發現。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早期癥狀不明顯,很難「看到」疾病的蛛絲馬跡;二是許多癥狀和其他常見疾病非常相似,很難「想到」腫瘤存在的可能性。

這些狡猾的「偽裝者」就隱藏在我們周圍,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那些不太容易早期發現,經常會被癥狀「耽誤」的腫瘤。

胰腺癌

戴著多重欺騙性「面具」

胰腺癌具有「兩高兩低」的特點,即發病率逐年增高、死亡率高、早期診斷率低、治療有效率低。


而與逐漸增高的發病率相對應的是,胰腺癌的早期診斷率仍處於較低水準。目前在門診發現的胰腺癌患者中,約80%的患者一經發現就已是中晚期,錯失手術最佳時機,只有20%的病人能進行手術切除。

這是因為胰腺癌發病癥狀隱匿,早期很難發現,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致使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

血糖高=糖尿病?

45歲的劉女士近半年來出現消瘦、乏力,在門診常規檢查中發現血糖升高,就按糖尿病治療了幾個月總是不見好,還出現了腰背脹痛的癥狀。醫生建議她配合做個腹部超音波進一步檢查,這才發現胰腺上竟然有個腫物,臨床診斷為胰腺癌。

從生理功能角度來看,胰腺兼具外分泌和內分泌兩大主要功能。如果胰腺功能出現障礙,會導致人體血糖增高。相對地,糖尿病患者由於局部免疫功能異常,也會導致胰腺出現進一步惡變的可能。因此糖尿病患者也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約有60%~70%的胰腺癌患者同時伴發糖尿病。

然而,由於人們對糖尿病的認知度更高,一旦遇到血糖升高便隻聯想到糖尿病,僅在內分泌科尋求治療,這在很大程度上讓患者對胰腺癌的高血糖癥狀放鬆了警惕。

一旦患者在體檢中發現血糖異常,尤其是本身沒有糖尿病家族史,不存在超重、肥胖等糖尿病高危因素,或既往血糖一直正常、近日突發血糖升高,經過內分泌治療血糖始終沒有下降的患者,要特別當心胰腺癌的偷襲,必須做全面的影像學檢查,以排除胰腺癌發難的可能。

消化不良=慢性胃炎?

56歲的羅先生近3個月來食欲不振,體弱無力,伴隨上腹隱隱作痛,按照胃炎服藥治療,癥狀不僅未見好轉還越來越厲害,有時連腰背都疼,被折磨得消瘦不堪。羅先生最近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胰頭有佔位性病變,手術後證實該病變為胰腺癌。

食物中的澱粉、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由於分子太大,人體無法直接吸收,必須經過「化學斧子」——酶的切割,才能轉變成易於吸收的小分子物質。而胰腺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分泌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如果胰腺組織中出現腫瘤,就會影響酶的製造和分泌,導致人體出現上腹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體重減輕等癥狀。

需要區分的是,胃病儘管可出現上腹痛,但通過胃腸藥物治療能夠基本控制癥狀。而胰腺癌的腹痛不但服藥無效,且呈持續性、基本無明顯緩解時間。

這種疼痛還常與體位有關,當人處於仰臥位或其他脊柱伸展動作時,疼痛會明顯加劇;而採取蹲下、前傾坐位、蜷膝臥位時,可使腹痛減輕。

此外,體重明顯減輕也是胰腺癌的一大標誌。如果短期內出現無法解釋的體重下降超過10%,就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胃病患者雖由於消化吸收障礙也會有體重減輕,但不會像患胰腺癌這般明顯。

黃疸=肝膽疾病?

61歲的楊女士出現黃疸、上腹隱痛等癥狀,懷疑是自身存在的膽結石阻塞了膽管,因為年齡較大不願手術,採用消炎利膽葯進行保守治療。但藥物治療後黃疸仍進行性加重,腹部和腰背部也逐漸產生劇烈疼痛,不得不入院檢查,經超聲內鏡探查發現是胰頭癌。

除肝炎、膽囊炎、膽石症外,黃疸也是胰腺癌最常見癥狀之一,約50%患者會伴發黃疸。特別是胰頭癌患者,當癌瘤壓迫膽總管,阻塞膽汁排出而使膽汁滲入血液時,就會引起黃疸。對於鄰近膽總管的體積較小的胰頭癌,黃疸可能是其唯一的早期臨床表現。也因為黃疸癥狀比較明顯,胰頭癌比其他位置的胰腺癌更有可能被較早發現。

胰腺癌的黃疸特點是不斷加重且無痛感。患者首先眼球鞏膜發黃,然後小便顏色變深,可逐漸由橘黃色變至醬油色,大便顏色也會逐漸變淡,直至呈白陶土色,同時全身皮膚變黃。當出現黃疸時,尤其還伴有上腹隱痛、悶脹等類似消化不良癥狀或體重減輕等表現,最好先到正規醫院進行胰腺超音波、CT等相關檢查,以儘早排除或確診胰腺癌,爭取治療時間。
??

腰腹疼痛=腰肌勞損?

47歲的孫先生近2個月出現了持續性的腰背疼痛,以為是長期伏案工作勞累所致,食欲不振、體重驟降,還覺得是疼痛影響了胃口。直到最近夜間疼痛感逐漸加劇,甚至影響了正常睡眠,才選擇到醫院進行CT檢查,結果顯示胰腺上有個腫物。

當胰腺內的癌細胞累及腹腔神經時,便會產生疼痛感。但由於胰腺的位置在人體後方,疼痛感出現在後腰位置,容易與日常腰肌勞損混為一談。

許多人因為出現的癥狀是腰腿疼痛,常常選擇通過自己敷藥、按摩等方式緩解疼痛,或前往骨科就診,在排查了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等原因之後,才會想到是胰腺出了問題。

肌肉勞損或普通疾病導致腰痛,往往是由於腰部過度勞累或受力過重所導致,疼痛感一直存在,經藥物治療或物理治療能得到一定緩解。胰腺癌導致的腰痛往往是夜間發作,且腰部處於伸直的狀態下會加劇疼痛,腰部處於彎曲的狀態下會有所緩解。

胰腺健康需要定期關注

經過多年來醫療技術水準的不斷提升,外科手術精細度和規範化水準都日趨完善,胰腺癌的手術死亡率已經降至1%以下,五年生存率也由過去的4%上升到7%。

要進一步提高胰腺癌的生存率,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非常關鍵。這就需要提高人們包括醫護人員在內對該病的認識和防治意識。

建議40歲以上,有吸煙、肥胖、糖尿病、遺傳性因素和慢性胰腺炎等相關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定期通過超音波、CT等影像學檢查手段密切關注自身胰腺健康。

?腦腫瘤

看不見也摸不到

腦腫瘤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高危年齡在40~60歲之間,但近年來,40歲以下青壯年發病也有日益增多的趨勢。腦腫瘤中發病最高的是腦膠質瘤,其次是腦膜瘤、垂體瘤和腦轉移癌。

由於腦腫瘤存在於密閉的顱腔內,用肉眼看不見也摸不到,再加上常規體檢一般不會包含顱腦相關檢查,所以很難像其他腫瘤一樣通過日常查體發現,大眾認知度也比其他常見惡性腫瘤要低得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腦腫瘤表現癥狀與其他非腫瘤性疾病癥狀相似時,就非常容易造成人們的誤解。

頭痛=頸椎病?

19歲的小黎最近經常頭痛,剛開始只是間歇性發作,還以為是熬夜複習、睡眠不足的正常反應,也曾懷疑是長期伏案導致的頸椎病。後來疼痛越發頻繁,甚至會在夜間從夢中疼醒,並伴有劇烈嘔吐。到醫院做了詳細檢查後才發現,竟然是得了腦腫瘤。

頭疼、噁心和嘔吐是腦腫瘤最主要的癥狀。其中頭痛常表現為深部的隱痛或脹痛,長時間反覆發作,頭頸運動時疼痛更加劇烈。這種癥狀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頸椎病,導致患者常自行選擇藥物、頸牽引或按摩等不恰當的治療方式,延誤了最佳診療時機。

腦腫瘤引起的頭痛常發生在清晨四五點鐘,往往在熟睡中被痛醒,起床輕度活動後頭痛逐漸緩解或消失,也被稱為「清晨頭痛」。位於顱後窩的腫瘤也可能導致枕頸部疼痛並向眼眶放射,頭痛程度隨病情進展逐漸加劇。

與頭疼相伴而來的癥狀通常還有噁心嘔吐。與胃腸疾病的嘔吐不同,腦腫瘤患者的嘔吐是由於顱內壓力增高,致使延髓的中樞受刺激,從而出現「噴射狀」嘔吐,與飲食不存在明顯關係,不會伴有腹脹、噁心、腹瀉等胃腸功能問題。

視力下降=眼疾?

49歲的張女士近2年來出現明顯的視力下降,一直當作正常的視力減退沒有在意,近一個月來眼部逐漸產生持續性的疼痛,到眼科就診卻找不到明顯的眼部疾患,經頭部的CT、核磁才找到元兇竟然是腦垂體瘤。

腦腫瘤最常見的癥狀就是會導致顱內壓增高。顱內壓增高時,除了會引起頭疼、頭暈、噁心嘔吐,還有可能使眼靜脈血迴流不暢,從而造成眼底水腫並損傷眼底視網膜上的視覺細胞,導致視力下降。嚴重時眼底視網膜會有點狀、線狀、片狀甚至火焰狀出血,視物模糊,甚至因壓迫損傷視神經最終導致失明。

尤其是腦垂體瘤,早期沒有明顯癥狀。但隨著病情逐漸發展,視神經受到壓迫的垂體瘤患者,會出現視力下降、視野缺損的癥狀,患者一般會按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等眼底疾病處理或首選眼科就診。泌乳素垂體腺瘤患者會出現停經、溢乳、不孕等內分泌疾病的癥狀,輾轉於婦科、乳腺科或內分泌科尋求診治。生長激素垂體腺瘤常表現為巨人症或肢端肥大,也常被忽視為正常發育現象。

建議出現上述癥狀的患者,如果長期未能查明病因或常規治療效果不理想,及時做頭部CT、核磁檢查,不要忽略腦腫瘤存在的可能性。

??

肢體障礙=骨質問題?

半年前,54歲的王女士開始覺得雙下肢無力,認為自己是年紀大了出現了骨質問題,後來逐漸演變成了雙下肢感覺喪失,甚至會在行走時突然跌倒。到醫院檢查發現骨骼肌肉並無異常,但頭部核磁卻顯示額葉部長了一個腫物。

腦腫瘤常見的第二個癥狀叫作「定位體征」,即由於神經異常所能引起的身體相應部位的癥狀和體征。

人的大腦皮層有許多功能區,控制著人體的運動、語言、感覺等不同功能。

腦腫瘤發生在額葉:

可能表現為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認知能力下降、語言障礙、吞咽困難甚至大小便不受控制等精神行為的異常。

腦腫瘤發生在頂葉:

可能產生類似偏癱、行動遲緩、感覺減退等感覺和運動障礙,最初常表現為肢體乏力,逐漸發展為寫字或拿筷子笨拙、行走不穩,聽覺、嗅覺、痛覺、觸覺感覺遲鈍或消失,語言表達能力及理解能力下降,甚至會出現意識障礙和昏迷。

腦腫瘤發生在腦乾部位:

可能逐漸出現面癱、吞咽困難、發音障礙等腦神經麻痹癥狀。

腦腫瘤發生在小腦:

可能出現平衡供給障礙,導致走路不穩或者站立不穩。如果腫瘤影響了聽神經,還可能因為耳鳴、聽力減退等表現而被誤認為是神經性耳聾。

老年腦腫瘤更易誤診

儘管從發病率上看,腦腫瘤尚不屬於高發腫瘤,但在治療上具有治療難度高和致殘致死率高的「雙高」特點。因此正確掌握腦腫瘤的常見癥狀,對於及時發現並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降低死亡率尤為重要。

由於老年人容易因為年齡問題產生各方面功能退化,再加上腦動脈硬化、腦梗死、腦血栓等腦血管病也是老年人的常見病,被上述癥狀耽誤而難以做到及時發現的大多都是老年腦腫瘤患者。臨床上也常見到家屬將腦腫瘤的發病表現誤認為是「阿茲海默症」的現象。

因此也特別提醒,老年人出現思維邏輯混亂、精神行為異常等人格行為改變時,應儘早到正規醫院進行頭部CT或核磁檢查,以便早期做出正確診斷。

淋巴瘤

多數患者曾誤診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淋巴瘤發病率以每年3%~4%的速度逐年升高。幸運的是,淋巴瘤也是「少數可以治癒的惡性腫瘤之一」,但重要的是做到早期發現與正確診斷。

淋巴瘤目前誤診率排名靠前,由於早期癥狀不明顯、診斷較為複雜,大部分淋巴瘤患者都曾有被誤診、漏診、延誤治療的經歷。

?

咳嗽發熱=常見感冒?

39歲的陳先生開春後持續一段時間總是發燒、咳嗽,偶爾感覺喘不上氣,吃了兩周感冒藥,癥狀也沒有得到緩解,到醫院拍了CT,發現肺部有個腫塊,最終穿刺確診為惡性淋巴瘤。

儘管淋巴瘤的發病機理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但EB病毒、HIV、B肝和C肝病毒目前被認為都與淋巴瘤的發病有關。其中EB病毒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是一種皰疹性病毒,人們被感染之後的表現常常是發熱、咽喉疼痛、發燒咳嗽等,癥狀跟感冒十分相似,所以不少人都當成感冒來進行治療,而錯過了淋巴瘤的最佳治療時間。

體溫變化大是淋巴瘤較為明顯的癥狀之一,通常這種體溫上的變化可能是體溫的升高,也可能是體溫的下降。如果發燒的體溫在38度以上,一個月內超過兩次的感冒癥狀,或同時伴有出汗、咳嗽、發熱等情況,除了感冒,也要警惕淋巴瘤的可能性。
??

無痛腫塊=普通炎症?

53歲的林女士脖子上鼓了一個小硬塊,不疼不癢,以為是近期氣象乾燥引起的上火發炎,吃了一段時間消炎藥,腫塊沒有見小,還發起了低燒,醫生建議穿刺,後來才發現是淋巴瘤。

淋巴結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生成淋巴細胞,二是過濾淋巴液,三是發揮免疫作用。一旦出現急性和慢性淋巴結炎、淋巴結結核、淋巴結反應性增生等炎症反應,都會導致淋巴結腫大。

但需注意的是,由炎症引起的淋巴結腫塊相對柔軟、按壓有痛感,而淋巴瘤導致的淋巴結腫大則表現為不痛不癢、表面光滑、質感堅韌,比較固定,而且隨著病情的發展會逐漸長大。

淋巴瘤的首發癥狀多為不痛不癢的淺表淋巴結腫大,而且超過50%的淋巴結腫大首發部位是在頸部。除此之外,鎖骨、腋窩等也是淋巴腫大最常見的部位。淋巴腫大較容易發現,建議在發現之初就儘快到醫院就診,請專科醫生來辨別其性質。
??

免疫力下降=熬夜疲勞?

27歲的許女士最近兩個月來發現自己容易感冒、頭暈,全身皮膚瘙癢,人也瘦了一圈,還以為是自己最近工作壓力大、熬夜看劇導致的免疫力低下,直到去了醫院才被醫生告知還有淋巴瘤的可能。

免疫缺陷或免疫失調是淋巴瘤發生發展的主要危險因素,而年輕人正處於淋巴組織活躍的時期,免疫系統尚處於發育過程中,也正是由於它的高敏感性,青壯年人群所患淋巴瘤往往惡性程度較高、發展速度較快。

淋巴瘤是一種典型的「生活方式癌」,如果工作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長期處於精神持續高度緊張、熬夜等不良生活狀態,也有可能導致淋巴無限增生,加大癌變風險。因此預防淋巴瘤,最好的辦法就是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淋巴結腫大伴發熱一定要警惕

當出現不明原因的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經過一般抗炎治療無效後,就該有所警惕。如果發現淋巴結腫大伴發熱,不明原因長期低熱或周期性發熱並伴有皮膚瘙癢、多汗、消瘦等,更應及時到專科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以爭取在第一時間捕捉到淋巴瘤的「蛛絲馬跡」。

受訪專家:

天津市抗癌協會淋巴瘤專委會主任委員、天津市腫瘤醫院淋巴瘤內科主任 張會來

來 源 / 健康報

推薦課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