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狗十三》:父母所期待的,到底是孩子懂事還是偽善?

文 | 尚嶸崢 編輯 | 胡雯雯

《狗十三》這部塵封5年的電影,終於在2018年末得以登陸大螢幕。儘管前後被國內外各種大片夾攻,但它依然在豆瓣穩守著8.4的高分,以及“青春片神作”“後勁很強”,“少有的精品”等各種讚揚。

“這是一個關於存在於家庭和社會結構中的威權故事”,導演曹保平這樣給《狗十三》定位。在國產青春片充斥的墮胎、車禍、愛與背叛等套路中,這部片子之所以能殺出一條血路,也許就在於它將真實和殘酷,直指中國家庭中的倫理與權威,照出了成長的困境。

13歲的少女李玩,家庭的構成特別典型:父親嚴肅易怒,爺爺重男輕女,奶奶溺愛孫女,繼母兩幅面孔,堂姐李堂是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由於從小父母離異,父親再婚生子,她由爺爺奶奶拉扯大,和父親的關係一直不溫不火。偶然來到身邊的一隻叫愛因斯坦的寵物狗,成了她生活中為數不多的溫柔。因此,這隻狗的走丟,也讓她的世界支離破碎。

歇斯底裡著要找愛因斯坦的李玩,將家裡鬧得天翻地覆,爺爺崴到腳,奶奶差點失蹤。父親怒上心頭,將她一頓暴打,直至掛彩,末了扔下一句:“你怎麽就不懂事呢?”

懂事?怎樣才算懂事?李玩漸漸領悟了大人的標準,學會了向成人世界妥協。比如,在父親的飯局上端起酒杯一飲而盡,大口吞下自己從小不愛喝的牛奶,甚至在先後失去兩隻愛因斯坦之後,強迫自己吃下飯桌上的紅燒狗肉,然後得體地笑著“謝謝叔叔”……

看到孩子如此“懂事”,父母喜開顏笑,臉上散發光彩:“孩子終於長大了!” 。“對於孩子的想法,父母的問題其實不在於要不要傾聽和尊重,而是,他們從來都沒有考慮過想法的存在。”曹保平這樣評價。

中國式的父母,對於孩子似乎總存在兩種極端。小的時候寵溺得無法無天時,可以用一句“他還不懂事”輕描淡寫地帶過;而需要孩子懂事時,轉眼又是另一種面孔。讓她學會言聽計從,笑著做不喜歡的事,然後說謝謝,這何嘗不是一種偽善?這到底是“對孩子好”,還是滿足了一種對於“附屬物”的控制欲?

更諷刺的是,當“懂事”的孩子個性和棱角被磨平,漸漸喪失自主思考的能力時,又會被批評“不夠獨立,沒有想法”。

這個被當成橡皮泥,由父母強行往早已塑造好的模具中嵌套的過程,叫做成長。孩子不是沒有反抗和掙扎過,只不過這些竭盡全力又細小卑微的努力,最終往往淹沒在帶刺的愛中。有經驗的孩子,已經不再相信眼淚。”

“這就是日常生活,我們每天都在面對,中間有普通卻被我們忽視的細節。如果撕開了看,會比我們想象的驚心動魄。”曹保平說,“沒人注意到我們是在什麽時候突然長大,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很殘酷,我想讓大家回頭看看這一天。”

影片結尾,李玩站在滑冰場外,看著同父異母的弟弟在滑冰場一次又一次摔倒。這個五六歲的孩子哭著說不會滑,但滿懷期待的長輩卻不想搭理。李玩沒有說一句話。她知道弟弟將會重演自己的成長之路,從一隻任人擺布命運的愛因斯坦,成為一個偽善的大人。

燈光亮起,觀眾席傳來星星點點的掌聲,然後,是更長久的死寂,無人離場。在座位上沉默的我們,也許突然開始回憶,自己是從何時以何種方式成長的。而我們的下一代,是不是從此有機會,從“都是為你好”式親情中解脫?

也許那些看過此片而沒有共鳴的人,才是最幸運的孩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