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魏晉時期的麥積山石窟中有哪些驚豔的藝術作品?

公元366年,落日余暉籠罩下的三危山,迎來一名雲遊僧樂僔。傳說手執錫杖的他,在那余暉光芒閃耀著的金光中,看見山間升起神奇的千佛像。這讓樂僔欣喜若狂,他興奮又虔誠地在三危山對面的岩壁上開鑿出第一個洞窟。

不久,法良禪師也隨之而至開鑿出第二個洞窟。至此歲月流轉至公元14世紀末,千年的虔誠與開鑿,終成震撼世人的群體佛窟。如此多震撼世人的群體佛窟,人們將之稱為“敦煌莫高窟”。

然而在震撼世人的敦煌莫高窟背後,還有一段不得不說的歷史。

公元前327年,古希臘人翻山越嶺侵入印度。公元前326年,古希臘人來到犍陀羅。儘管,古希臘人最終未能並吞印度這塊土地,卻遺留下希臘文化,在印度西北部那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這些在異國他鄉生根發芽的希臘文化,與印度佛教結合,形成集繪畫、雕塑、建築藝術於一身的犍陀羅藝術。

“絲綢古道漾簫笙”,伴隨著駝鈴聲,佛教沿著絲綢之路一路東傳,終於進入中國,犍陀羅藝術也隨之來到中國。

犍陀羅藝術傳到中國,影響了中國的佛教藝術。中國人開始鑿石窟,建石窟寺,能工巧匠們在窟內創造著與佛教關係密切的雕塑、繪畫以及建築。這些在石窟內展現佛教文化的雕塑、繪畫和建築,被人們視為中國的石窟藝術。

傳奇與智慧,由此開始締造。

不只敦煌莫高窟,縱覽整個魏晉南北朝,犍陀羅藝術的腳步還踏遍整個河西走廊。那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以及仙人崖靈應寺、武山縣水簾洞等石窟群,它們匯聚而成河西石窟,將犍陀羅藝術與中國文化相融,繪製出更多展現中國傳統文化與風格的壁畫內容。

麥積山石窟同樣是我國石窟藝術中的瑰寶。這一石窟群開鑿於十六國後秦時期,石窟現存有洞窟194個,有壁畫1 000多平方米,有泥塑、石雕像7 200多件。據考證,現存的麥積山石窟造像基本創作於魏晉南北朝。

麥積山石窟壁畫的題材與技法,與敦煌早期壁畫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壁畫運用了西域“凹凸法”,裝飾壁畫首見“背光”與“頭光”作品。

層層朱色疊染,白粉描畫五官。這種圓圈疊染法,使壁畫中的人物五官恍似隆起,形同真人。窟內的供養人像,與敦煌莫高窟內描繪主要特徵不同,在這裡創作的畫家們採用了嚴格的寫實手法。

麥積山石窟內佛的“背光”,開啟了裝飾性壁畫之源。它通常附在石窟後壁,沿著窟壁的穹隆從下而上通過佛的身軀,將蓮花瓣形的圖案往前覆蓋於佛之頭上,人們也將這種“背光”裝飾成為“蓮花舉身光”,“頭光”則由寶珠形圖案裝飾,且隻裝飾佛的頭部。

“背光”與“頭光”華美複雜,它們不只圖案內容豐富,花紋也層數繁多。有小佛、火焰、纏枝植物花紋,還有飛天、蓮花等圖案紛呈奪目,花紋層數到後期甚至多達十幾層。這兩種裝飾技巧未見於印度石窟,可推測為中國藝術家首創。在後來的歲月裡,遍布中原北方各石窟。

裝飾畫題材中的“蓮花紋飾”與“纏枝植物”,為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結合之產物。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圖案,更是發揚光大。它素雅,象徵著“淨土”,由之還衍生出“蓮座”“蓮眼”等稱謂。包含麥積山石窟在內的河西石窟,窟內創作的裝飾藝術,對中國文化發展之影響難以估量。

然而,在石窟內嘔心瀝血創作的藝術家們,不忘傾心創作,不忘為捐資佛寺之人留名姓,卻忘記讓自己名垂青史。唯一得以看見的,是他們遺留下的藝術作品與豁達胸襟。向創造中國石窟藝術的藝術家們致敬!

一言:《歷史的風尚·魏晉南北朝》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