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知道這些,再去莫高窟就有點意思了

敦煌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關於它的始建,是在佛教落戶敦煌後,興起的開窟造像風潮。於前秦建元二年開始創建,此後歷代都開鑿了許多洞窟,隋唐時更是大盛。

敦煌莫高窟的名氣,已經使其成為了一個甘肅之旅必去的景點,然而去的人多是拍拍看看,到此一遊的“觀光旅遊”。抱著的心態是,懂不懂沒關係,最起碼我來過了,雖然沒什麽好看的。其實了解了飛天的“前世今生”,你會覺得飛天還挺有意思。

首先“飛天”一詞,最早見於東魏成書的《洛陽伽藍記》。天,在佛教概念中,不僅指天國、天宮,還是對神的尊稱,如吉祥天,三十三天等。飛天雖是佛教造型藝術,但她的形象是來自古老的印度神話,是古印度神話中的二位小神靈 乾闥婆 和 緊那羅 的複合體。

乾闥婆意譯為天歌神,其形象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醜陋多毛,半人半獸,飛行於空中;另一種是極具豐采得的美男子,周身散發香氣,飛遊於菩提樹下。

乾闥婆塑像

緊那羅意譯為天樂神,傳說馬頭人身,出自梵天(印度教的創造之神)的腳趾,為天上能歌善舞者。與乾闥婆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

緊那羅女性塑像

後來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吸收了古印度神話及婆羅門教等宗教中的許多元素。乾闥婆和緊那羅也被吸進佛教系統,成為侍奉供養佛的小神靈,司音樂、散花和禮拜之職。

此作品為中國佛教藝術院院長曾浩系列油畫《飛天》

隨著佛教理論、藝術審美和藝術創作的需要,二者的職能逐漸混為一體,形象也不斷演化,最終合為一體,成為體態俏麗,持樂歌舞,翱翔天空的飛天。

由於佛經的晦澀難懂,非具有一定的文化水準不能讀。於是在中國出現了由佛經改編成的講唱文學的“變文”和由佛經繪成畫作的“經變”。而佛經中對於飛天的形象也沒有具體描述,由此,這為古代畫師創作飛天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讓飛天擁有了仕女們姣好的面容,曼妙的身姿。

此外,按佛經所示,飛天的職能有三。一是禮拜供奉,表現形式為雙手合十,或雙手捧花果奉獻;二為散花施香,表現形式為手托花盤、花瓶、花朵,或拈花散布;三為歌舞伎樂,表現形式為手持各種樂器,演奏舞蹈。所以在莫高窟的壁畫中,可以看到許多的伎樂飛天。

伎樂飛天

敦煌飛天也見證了印度飛天一步步演變成中國飛天的歷史進程。

敦煌飛天的模仿萌發期為北涼、北魏、西魏時期。具有粗、重、厚、簡單的特徵,但卻古樸雅拙,憨厚可愛。“小字臉”飛天是經西域傳來的凹凸法,迭染之法加以變化,在歲月演變下形成的一種特別之美。

北魏-莫高窟257窟

中期為北周、隋的飛天。這時期的飛天處於轉型創意期,許多創作生動,充滿活力。飛天被描繪成嫵媚,娟秀的少女、貴婦,女性特徵明顯。後來在開放的社會風氣下,形成了袒胸露背,赤足,豐腴健美的形象。

隋代飛天-莫高窟401窟

盛期為初盛唐、中晚唐、五代的飛天。其基本形象是菩薩裝,女性體型,盛唐時期尤其受到宮廷舞蹈和仕女畫的影響。其飛天姿態以升騰、屈伸、俯仰、翻騰等動態呈現,更突出表現出天人的氣質。

盛唐-莫高窟172窟

晚期為宋、西夏、元時期的飛天。這一時期壁畫題材仍在沿襲唐後期,缺乏創新。注重用線塑造形象,畫工精細,設色淺淡,基調為青綠色。

西夏-榆林窟10窟

敦煌莫高窟一遊,值得你細細品味各個時代的韻味和文化,而不是走馬觀花,一笑而過。

Ps:莫高窟畫飛天最多的洞窟是北周時期的290窟。全窟共畫飛天156身。這156身飛天畫於窟內三處地方。第一處畫在窟內東西南北四壁上層,飛天繞窟一周,共計100身。第二處畫在窟內人字坡後部平棋頂12個方格圖案的每個岔角處,共48身。第三處畫在窟內中心柱正面向佛龕頂上的說法圖兩側,共8身。

(來源:陽關殘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