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世界上最輕的衣服

也許您聽說過,漢代有一件絲綢國寶可以塞進一個小小的火柴盒裡。它就是全世界最輕薄的一件衣服——素紗襌衣。這件舉世矚目的素紗襌衣,是什麽時候在什麽地方發現的呢? 1972 年到 1974 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先後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了三座西漢時期的墓葬,一時間轟動海內外。這三座墓葬的主人分別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利蒼的妻子辛追夫人和利蒼的兒子利豨。在利蒼的妻子辛追夫人的墓葬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這件聞名天下的素紗襌衣。素紗是我國古代絲綢中出現得最早的一種織物。它的特點是纖細、稀疏方孔,是一種十分輕盈的平紋織物。那素紗襌衣究竟有多重呢?這件衣服只有 48 ~ 49 克重。它袖口、領口的邊是絨圈錦做的。如果把袖口、領口的邊去掉,衣服只剩下25克,就是半兩。

上圖所示的是素紗襌衣中素紗部分的仿製品。把素紗的仿製品鋪在書上,書上的每個小字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如果將素紗的仿製品拿在手上,仿佛手中飄起了一陣煙霧,幾乎感覺不出重量,可以毫不誇張地用“薄如蟬翼、輕若煙霧、舉之若無”來形容。

為什麽素紗襌衣會如此輕薄呢?經過測定,這件衣服上單根絲的纖度一般在 10.2 ~ 11.3旦尼爾。而我們今天普通的絲綢製品,單根絲的纖度一般是 20 旦尼爾,相差了幾乎一倍。旦尼爾是表示絲纖維粗細的計量部門,它代表 9000 米長的纖維的重量克數。因此旦尼爾越小,纖維就越細。10 個旦尼爾左右的絲,折算一下,1000米長的一根絲大約只有1克重。這樣細的絲,自然比頭髮絲還要細。細,這個漢字的造字本義,就是形容絲線微小。如下圖所示,這個字的篆文左邊是個絞絲旁,右邊是一粒蠶繭抽出了一根蠶絲,非常形象。可見蠶絲是古代當之無愧最細的纖維。

輕薄的素紗襌衣,讓世界歎為觀止!不過,馬王堆為我們帶來的遠不止辛追夫人的素紗襌衣,而是為我們打開了一座漢代的“絲綢寶庫”! 它是漢代絲綢技術高峰的一個坐標點。在辛追夫人的墓中,大部分的絲綢隨葬品保存在墓邊箱裡的 6 個竹笥之中。除了 15 件相當完整的絲綢單、夾綿袍子、裙子、鞋子、襪子、手套,這批絲綢隨葬品還有 46 卷絲綢面料,包括紗、綺、羅、絹、錦和繡品,簡直就是一場讓人眼花繚亂的時裝秀。正是這些馬王堆出土的絲綢文物,讓我們對 2100 多年前漢代絲綢的成就,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馬王堆辛追夫人墓中出土的絲綢製品,完全不亞於一場現代的時裝秀。為什麽這麽說呢?

1

材質精良

考古專家通過多種現代化的測定方法,證實了這些馬王堆出土的絲綢文物的原材料都是百分百家養桑蠶絲。這說明漢代老百姓已經熟練掌握了蠶的人工飼養技術。而家養的蠶吐出來的蠶絲,也保證了漢代絲綢均勻細膩的品質。

2

色彩豐富

您猜猜看,馬王堆的絲綢文物出現了多少種顏色?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達 36 種之多!經過研究,使用的顏料有朱砂、絹雲母、硫化鉛等礦物染料,還有茜草、梔子、靛藍、炭黑等植物染料,有朱紅、深紅、深黃、金黃、天青、淺藍、深綠、銀灰、黑色、粉白等顏色,五彩繽紛,並且漢代工匠已經掌握了浸染、塗染、套染和媒染等一整套染色技術方法。這些經過染色的絲綢文物,在地下埋藏了 2000 多年,有些至今依然是鮮豔如初、純正鮮明,可見當時染色質量之高。

3

織法多樣

這些絲綢的面料並不是只有一種織法,而是有平紋的、斜紋的、絞經的,還有提花起絨的,多種多樣。前面提到,素紗襌衣領口、袖口邊上用的是絨圈錦的工藝。這個工藝製作複雜,是中國最早的起絨組織,也最能反映出當時織造的工藝水準,在紡織研究史中具有特殊的價值。今天常見的平絨、漳絨、天鵝絨,都是以絨圈錦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4

彩色印花

這一點要詳細說明一下。印花技術是染色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馬王堆漢墓中還出土了著名的“印花敷彩紗”和“金銀印花紗”,這是迄今為止全世界出土的最早的絲綢彩色印花織物。這在科技史、印染工藝史和雕版印刷史上,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印花敷彩紗,簡單理解,就是先印花,再手繪。金銀印花紗,就是帶有金色、銀色顏料的套版印花。什麽是套版印花呢?簡單說,準備幾套圖章,挨個兒蓋章,不過定位要定得精準。套版印花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最早的技術源頭。也就是說,先有絲綢印花,後有“活字印刷”。而且我們今天的絲綢印花,仍然在使用這個原理。

5

手工刺繡

湖南湘繡自古聞名,和蘇繡、粵繡、蜀繡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繡。馬王堆的繡品做工精巧、圖案複雜,有乘雲繡、長壽繡、信期繡……每一種,針法都非常流暢,花紋都非常奇特,體現了當時湖南繡娘們高超的藝術修養和嫻熟的技巧。

辛追夫人下葬的時間是公元前 168 年,大約五十年之後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這兩件事發生在同一個歷史時期。了解了馬王堆這個漢代絲綢的坐標點,我們就能夠想象五十年後,在絲綢之路上早期中國絲綢的大致面貌;能夠想象張騫出使西域,所帶去的絲綢外交禮品的大致水準。了解了馬王堆絲綢文物的品種多樣、工藝精良,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麽中國絲綢能成為絲綢之路上最受歡迎的商品,為什麽中國絲綢能夠開啟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文化商貿交流!

馬王堆是個宏觀的例子,接下來再舉一個微觀的例子,說明在絲綢之路上早期中國絲綢的提花水準。張騫鑿空西域後,又過了五十年,漢宣帝年間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絲綢紡織高手,她被稱呼為“陳寶光妻”。說到陳寶光妻,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不過她確確實實推動了漢代絲綢提花技術的發展。《西京雜記》有這樣的記載,陳寶光妻有一門絕技,她可以織出一種特別高級的絲綢,叫作散花綾。書中說“機用一百二十躡,六十日成一匹,匹直萬錢”。

上圖是專家複原的織機簡易圖。圖上的織機只有十六躡,而陳寶光妻用的織機是一百二十躡,應該比圖上的織機還要複雜很多。躡,是織機下面有木釘子的踏板。一個踏板,對應了一個提花的程序。工匠織的時候,不僅手上需要操作,腳上也需要操作,而且腳上動作仿佛彈鋼琴一樣。一百二十躡,好比腳下的鋼琴有一百二十個琴鍵。千萬別小看了這一百二十個琴鍵,一般家裡普通的鋼琴只有八十八個琴鍵。而工匠織絲綢的時候,一個琴鍵都不能踩錯。踩錯了一個琴鍵,一個提花的程序就錯了,絲綢上的花型也就全錯位了。不知道《西京雜記》記錄這個故事的時候,有沒有誇張的成分。但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這個時期中國的提花織機已經非常複雜了!

那散花綾具體是什麽樣的呢?今天不得而知。不過在唐詩中,有一些描寫綾的詩句。比如,白居易在《繚綾》中寫道:“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這個綾就像明月之前從山上掛下來的瀑布清泉,上面的花紋美得令人叫絕,仿佛地上鋪了一層白煙,花兒攢成一叢白雪。您想象一下這個畫面美不美?還有一句,更把綾寫得天上有、地上無,“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什麽叫“轉側看花花不定”呢?把綾拿在手上,正面看、側面看,在不同的角度,看出來絲綢上的花紋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當時散花綾遠近聞名,大家爭相搶購,成了名牌暢銷品。

繚綾

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

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

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

織者何人衣者誰?越溪寒女漢宮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樣人間織。

織為雲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廣裁衫袖長製裙,金鬥熨波刀剪紋。

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

昭陽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對直千金。

汗沾粉汙不再著,曳土踏泥無惜心。

繚綾織成費功績,莫比尋常繒與帛。

絲細繰多女手疼,扎扎千聲不盈尺。

昭陽殿裡歌舞人,若見織時應也惜。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到,在絲綢之路形成早期,中國漢代的提花技術已經相當發達。所以說,絲綢之路以“絲綢”冠名,絲綢成為絲綢之路上最主要的商品,這絕對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個歷史的必然。總結一下,有以下三個原因。

1

絲綢性質獨特。絲綢至美、至貴、至柔,它分量輕,價值高,易保存,方便在陸路的艱苦條件下運輸。正因為這些特點,絲綢給商人帶來了高額的利潤。而且絲綢是中華文化的載體,通過它承載的中華文化藝術之美,讓絲路沿線各國人民受到了熏陶,自然而然成了絲綢之路上最主要的商品。

2

絲綢是貨幣,還是國際貨幣。此話怎講呢?比如貨幣的“幣”字,《說文解字》中是這麽解釋的:“幣,帛也”,也就是說貨幣的“幣”是絲綢的意思。在七千多公里來往不絕的絲綢之路上,沿線國家對絲綢價值的認同是一致的。它是一般等價物,充當了國際貨幣的角色。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糧食可能會腐爛。一些小的國家政權更迭,一夜之間,當地的貨幣可能一文不值。這時一匹匹的絲綢如同今天的黃金一樣,就成了當時絲綢之路上的硬通貨。翻翻史料,用絲綢充當貨幣的例子,可謂數不勝數!比如,家喻戶曉的唐玄奘西行取經。公元 7 世紀 20 年代,玄奘離開高昌國。高昌王麹文泰資助給他往返二十年的路費,都給了什麽呢?根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不僅僅給了錢,除了法服三十套,面衣、手衣、靴襪數十件,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更重要的是,還有綾和絹等絲織物五百匹。顯然,這五百匹絲綢,不是給玄奘路上做衣服穿的,而是路費。另一個例子,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江南三織造為絲綢之路上新疆地區的絹馬貿易,一共預備了“各色南省緞綢一萬九千二百三十五匹”。這近 2 萬匹絲綢,就是用來交換西域好馬的。

3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生產技術壟斷!絲綢是中國人的發明創造,距今已經有五千多年歷史。這是世界公認的!而中國人的養蠶歷史更長,1926 年山西夏縣西陰村發掘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半顆蠶繭,距今已有約六千年的歷史,便是最好的實物證明。其實,西方對中國最早的稱呼,不是叫“China”,叫什麽呢?“Seres”,賽裡斯,在希臘語中就是“絲綢之國”的意思。假如今天希臘語能和英語一樣流行的話,那我們中國就叫作“絲綢之國”了。我認為,絲綢和四大發明一樣,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傑出貢獻!在西漢,當中國絲綢達到馬王堆出土絲綢文物的技術高峰時,歐洲大陸對於絲綢的認知還是一個零!正是這個原因,促成了國際絲綢貿易一邊倒的狀況。

絲綢之路之所以被“絲綢”冠名,理由是多方面的、順理成章的。通過絲綢之路,中國教會了世界如何生產絲綢。有來有往,通過絲綢之路,世界也帶給了我們更多的藝術靈感、技術啟迪。人們通過絲綢相逢相識,通過絲路相知相遇;文明通過絲綢互學互鑒,通過絲路共創共享。

節選自《絲綢之路話絲綢》

本書挑選了6件與絲綢之路密切相關的絲綢國寶,從絲綢國寶入手,然後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大眾科普絲綢國寶的精妙之處。作者李建華,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資深專家,常年致力於絲綢文化的研究、傳播。一個事物的出現,一定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據此,作者在本書中,通過絲綢國寶,從它的織造技術、花紋圖案、創作背景,來解析絲綢之路對絲綢織造的影響,來窺測絲綢之路對那個時代的商貿交流、文化融合、人們意識形態的影響,從而窺測到絲綢之路與時代發展的關係脈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