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無問西東,來國家博物館看展吧!

國博新展開幕

今天(2018年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無問西東

——從絲綢之路到文藝複興

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啦!

無問西東,

來看展吧,

遇見龐貝花神芙羅拉,

遇見黃公望、倪瓚、任仁發,

遇見馬可?波羅,

遇見異域的、本土的文明,

看文化的交融發展,浩浩湯湯~

策展人說

100多年前,英國詩人吉卜林在《東西方謠曲》中說:

東方與西方從不謀面,

一直要到上帝的最後審判之前,

這兩個巨人才會面對面,

站立在世界的兩端。

吉卜林生活在英國的殖民地印度,他的詩句反映出殖民者所體會到的東方與西方之間,一種深入骨髓的隔絕。東方與西方,它們如同白天與黑夜一般相互交替:當東方如日中天時,西方尚在黑暗之中;當西方燦爛輝煌時,東方已沉沉睡去。

但是,吉卜林的詩歌想象卻忽略了白天與黑夜之間的相互交匯,創造出這個世界最美麗的兩種景觀:晨曦與黃昏。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和羅馬帝國相互把對方視作日出與日落之地。兩千多年來,在絲綢之路上,東方與西方的頻繁交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景觀:它們是人類文明最瑰麗的花朵,也就是本次展覽的展品。

而在絲綢之路上,另一個故事也在同時發生。最近二十年來,認為意大利文藝複興起源於希臘羅馬古代文化的複興,同時獨立開創了現代文明新紀元的傳統觀念,日益受到國際學術界越來越多的新證據、新研究的挑戰。本次展覽正是以中國博物館和學者自主策展的方式,向全球38家博物館征集了200余件文物和藝術品,呈現了極為豐富和充分的證據鏈條,構成了全球學術界新思潮中的最新一波浪潮。

觀眾將會親眼看到,意大利文藝複興和現代世界的開端,既是一個與絲綢的引進、消費、模仿和再創造同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發生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的故事;是世界多元文化在絲綢之路上,共同創造了本質上是跨文化的文藝複興,從而開啟了現代世界的新紀元。

無問西東,讓我們從絲綢之路走進文藝複興。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李軍

展覽解讀

展覽包括六個單元,整合意大利21家博物館與國內17家博物館的200余件(套)精品,講述13至16世紀中國與意大利文化藝術之間不絕於縷的交流故事。

“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複興”展覽序廳

第一單元:大漠之舟

“絲綢之路”這條連接著中國與歐洲的古代貿易要道,猶如沙海上的行舟,把西東兩大文明聯繫在一起。千百年來,這兩個代表古代文明最高成就的偉大古國,從對彼此茫茫然一無所知,到偶然、零星地跨越千山萬水相遇,在青銅、玻璃、絲綢等遺存上,留下了彼此交流的痕跡。

本單元分別以“別樣的青銅”、“玻璃的流傳”、“遠去的駝鈴”、“女神的姿態”四個小節體現出“絲綢之路”早期貿易的豐碩果實,通過對比意大利和中國出土的青銅器、玻璃珠飾和絲綢等多種材質的文物,揭示兩國文化在十幾個世紀間的互相影響。

網紋玻璃杯,北魏,高6.7cm,口徑10.3cm,足徑4.6cm,壁厚0.2cm,1948年河北省景縣北魏封氏墓群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花神芙羅拉,公元1世紀,47cm×41cm×6cm,龐貝出土,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第二單元:跨越七海

本單元以“跨越七海”為題,體現了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和羅盤在傳播到歐洲之後,不僅極大地促進了歐洲航海的發展,也開啟了海上的“絲綢之路”,打開了通向富庶的東方世界的大門。

第一小節“指南針與海圖”,用實物展現了這些發明成果對東、西方認識和探索世界的重要性;第二節“記憶的重現”,用出水的沉船殘骸,以及水下考古發掘的大沉船瓷器、金銀器等貨物,再次見證了昔年繁盛熙攘的海上貿易。通過像馬可?波羅這樣的旅行家,西方對於東方的認識也從“尋找伊甸園”的想象變成更豐富精彩的現實,對於世界的認知也從“四海”擴大到了“七海”。

德化窯青白釉印花六棱執壺,南宋,高25.4cm,壺蓋口徑7cm,足徑8.3cm,“南海一號”沉船出水,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盧溝運筏圖》軸,佚名,元代或明代,絹本設色,143.6cm×105cm,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第三單元:帝國剪影

此單元從馬可?波羅這樣旅行者的視角,再現大蒙古國首都“大都”的輝煌。在歐洲東行者的眼中,帝都壯麗的建築、美麗的陶瓷、動人的書畫和工藝品,以及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豐富多彩,如旭日東升時的七色霓虹般絢麗。此單元以“王朝面孔”、“七色霓虹”、“天馬的足跡”和“馬可?波羅的行囊”,敘述了以《馬可?波羅遊記》為代表的行旅者的所見所聞,從這些往來於歐亞大陸兩端的商人、傳教士和外交使節留下的各種史料中,勾畫出一個真實的東方國度,也體現出這些早期文化使者的重要作用。

“馬可?波羅罐”,宋代,高12.38cm, 腹徑8.26cm,意大利威尼斯聖馬可教堂藏

《水竹居圖》軸,倪瓚,1343年,紙本設色,113cm×53cm,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第四單元:鳳凰西行

本單元講述了這些東遊者們返鄉的行囊中所裝載的商品、禮物。這些隨著馬可?波羅們的行囊遠赴西方的東方物品,在意大利發生了什麽作用?本單元以“青花變奏”、“蓮枝交纏”、“鳳凰之旅”,分別從中國的瓷器藝術、蓮花紋飾、鳳凰圖案和器物,共同呈現東方的圖案、工藝與時尚在歐洲引起“水花和漣漪”。

美第奇軟瓷罐,1575年,高12.5cm,底徑5.5cm,意大利那不勒斯馬提納公爵博物館藏

景德鎮窯青花鳳首扁壺,元代,高22cm,流尾長23cm,北京西城區元代窖藏出土,首都博物館藏

第五單元:絲綢之夢

東方的絲綢是西方人孜孜以求的商品,上至教皇,下至畫師均對東方絲綢耳熟能詳。絲綢成為教皇的收藏,更是文藝複興藝術大師們筆下的母題,無論是絲綢紋飾,還是絲綢作為補子的用途,都引起了西方人的紛紛效仿。本單元以“奇異的動物”、“熟悉的圖案”和“移動的風景”為子題,展示中國的絲綢和卷軸畫對西方服飾紋樣和繪畫藝術的影響。

聖史蒂芬,喬托?迪邦多內,1320年—1325年,木板坦培拉,84cm×54cm,意大利佛羅倫薩霍恩基金會藏

《溪山雨意圖》,黃公望,元代,29.8cm×106.6cm,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第六單元:世界交融

文化的交往是雙向的,中國的文化同樣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本單元將探索中西文化交往在中國本土留下的物質與文化藝術的痕跡,以及這些痕跡對中國文化所產生的影響。本單元分為“聖母與觀音”、“十字蓮花”、“西學東漸”三部分,用中西影像符號對比的形式,反映中國文化藝術中的西方元素。

新會木美人,佚名,明代,木板油畫,160cm×41.5cm×8cm,新會博物館藏

沐浴中的女人,楓丹白露畫派畫家,16世紀末,木板油畫,158cm×129cm×10.5cm,意大利烏菲齊美術館藏

展覽現場

(攝影 / 周子傑)

展覽資訊

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複興

展期:2018/6/9 - 8/19

地點:國家博物館 南7、南8展廳

票務:成人票50元/人,學生票20元/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