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阿拉薑色》,請幹了這杯電影的美酒

號脈影像經絡,洞察娛樂風潮

涉及西藏的電影,總少不了把西藏的自然風光拿出來說事兒。由於地處偏遠,加上藏傳佛教渲染的神秘氛圍,這片“離天最近”的“世界屋脊”,讓無數人心生向往。“到西藏去淨化心靈”的口號一度十分流行,這其中既有信徒們的狂熱,也少不了無知者的仰慕。在一片喧囂裡,卻缺少一部可以真正觸及藏民內心世界的電影,所幸的是,《阿拉薑色》的出現彌補了這一缺憾。

談及近年來關於西藏的電影,誰也繞不開《岡仁波齊》。《岡仁波齊》是一部現象級的電影,過億的票房證明了西藏題材在市場上的號召力。經幡、天葬、轉經筒、布達拉宮……所有關於西藏最典型的代表,《岡仁波齊》裡都有,對於那些沒去過西藏但是渴望得到心靈淨化的人來說,《岡仁波齊》滿足了他們對西藏某種獵奇式的想象。

張楊導演不是西藏出身的導演,他和那些喜歡西藏的觀眾是一類人,知道他們喜歡什麽。在外人看來,磕長頭去布達拉宮是一種不可想象的存在,因為不可想象,所以對這份信仰的力量愈發好奇。這些對信仰的呈現,對於在大都市裡朝九晚五、忙碌到昏厥的年輕人來說,是一處精神上的桃花源。

可《阿拉薑色》不是《岡仁波齊》,松太加也不是張楊。與其關注那些信仰之類的大詞,不如把精力放在關注那些小而美的事物上。松太加導演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拍的。

《阿拉薑色》的故事異常簡單:妻子俄瑪生了重病,掙扎著和兒子諾爾吾、丈夫羅爾基一起前往拉薩朝聖。在路上,處於彌留之際的妻子對丈夫道出了朝聖的原因其實是為了完成自己已故前夫的遺願。妻子離世後路上只剩下了兩個人,諾爾吾和他的繼父羅爾基。更為尷尬的是妻子去世前囑托羅爾基帶著孩子前往拉薩,完成她前夫的心願。

簡單的是故事,複雜的是人心。得知真相的羅爾基內心複雜:在妻子心中,念念不忘的前夫和自己究竟誰更重要?自己該如何與繼子相處?要繼續前往拉薩還是掉頭回家?

與其糾結於內心的疑問,不如繼續前行,在朝聖之旅中弄清真相,於是羅爾基懷著疑問、帶著諾爾吾繼續出發。

看故事的推進,很像公路片的模式,但是鬆太加導演無意重複類型片的套路。如果一部電影,拍之前先存了某類影片的概念,然後竭力去展現此類影片的特點,那麽首先已經落入了下乘。

信仰和拉薩的設定,對於《阿拉薑色》的故事展開來說,只是一個背景,只有把這樣一個關於情感的故事放在藏地,戲劇衝突和張力才顯得真實可信。當諾爾吾登上拉薩附近的高山對著聖地遠眺之後,拉薩作為一個背景的功能就結束了。

當背景消解掉之後,情感就凸顯出來了。故事發生在西藏也好,發生在雲南也罷,地點只是符號,而生活中最真摯的情感才是全片最大的主題。羅爾基和諾爾吾這對父子的關係和解了,羅爾基對死去妻子的疑問也釋然了。生活中難得的是和解,感情裡可貴的是放下,故事的最後,主角與逝去的人和解,與活著的人和解,也與自己和解。

如果說《岡仁波齊》讓人看到了信仰,而《阿拉薑色》給人的感受就是生活。

生活究竟是什麽?無數人有無數種答案,松太加導演給出的答案是感情。在家庭關係的細碎太空裡,松太加找到了一個巧妙的平衡點,不渲染神秘,不強調風景,讓觀眾直接觸碰生活本身,沒有什麽力量可以比生活本身更能打動人。

聽起來是不是很像是枝裕和的風格?別說,還真有人把松太加比作“藏地的是枝裕和”,儘管這個比喻深思之後有些欠妥當,但毋庸置疑的是,兩位導演都是在關注家庭、關注人際關係、關注人類情感裡細碎而微小的部分。

去西藏的朝聖路很遠,在一望無垠的青藏高原上,除了藍天白雲的美景、磕長頭的儀式,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就是朝聖者的內心。在電影結尾的時刻,在即將抵達拉薩的咫尺距離時,羅爾基和諾爾吾停了下來,因為這一路上,他們的內心已經完成了洗禮和重建。

曾經的關係破碎了,嶄新的羈絆建立了。於是羅爾基給兒子諾爾吾打理了頭髮,洗去了路上的塵埃,以一個乾淨的姿態來面對未來的生活。至於兒子諾爾吾呢?面對這位自己在情感上曾經抗拒過的繼父,這一路走來,內心其實早已接納了他。

曾經撕碎的照片已經被粘好,雖然上面會留有裂痕。但生活從來不是抱著過去不放,關鍵在於走出來,向前看。這一老一小雖然沒有踏入聖地拉薩,可是他們從來沒有像和解時那一刻那樣接近聖地。

什麽才叫真正的朝聖?是一位虔誠的信徒在內心中從一個堅信走向另一個堅信。從四姑娘山到拉薩近2000公里,是太空上的距離,一路走來,不過是“勞其筋骨”。但是對生活從懷疑到相信,家庭從破碎到新生,這期間的內心活動,才是真正的“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朝聖的意義也在這中間展示的淋漓盡致。

在藏語裡,阿拉薑色的意思是:請您幹了這杯美酒。看完這部片子,我如飲美酒。

【文/忠犬七公】

The End

出品 | 北京獨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監 製 | 李星文

主 編|楊文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