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膽囊結石可以吃中藥溶掉嗎?

人體的膽道系統的膽道不同部位,形成結石的機理和成分是不盡一致的。我們根據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流行病學調查,把膽石分成三大類:色素性結石、膽固醇性結石、混合性結石。

色素性結石易產生於肝內膽管,認為與膽管狹窄、膽道感染、寄生蟲或者異物等有關,目前研究發現肝組織源性β-G酶可能是肝內膽管結石形成的重要因素。


膽固醇性結石易產生於膽囊,目前認為人體膽固醇水準增高、膽固醇結晶在膽囊內凝聚、膽汁中粘多糖是膽石形成的重要的促成核因子。膽道粘膜中活化的巨噬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NF等)、膽道免疫反應、膽汁中免疫球蛋白、Ig-細菌複合體等也在膽石形成的不同時相中發揮作用。

第三種混合性結石是指膽石成份既有膽固醇成分,又有膽色素成分,經常見於膽總管結石。原發性膽總管結石的成因類同於肝內膽管結石,以色素性結石為主。繼發性膽總管結石則區別於兩種情形:1、肝內膽管結石脫落至膽總管形成的膽石,亦多為色素性結石;2、因膽囊結石排至膽總管形成的膽石,多為混合性結石。

我們區別不同膽道部位形成的結石成分,是為我們的膽石防治提供依據,更好地服務於病人。

膽石(gallstone)為膽道內形成的結石。在膽道系統中,膽汁的某些成分(膽色素、膽固醇、粘液物質及鈣等)可以在各種因素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結石。發生於各級膽管內的結石稱膽管結石,發生於膽囊內的結石稱膽囊結石。

肝膽汁進入膽囊後,水分被吸收掉約90%,膽囊粘膜分泌的粘液混合在其中,使膽汁變得濃稠,顏色變深,總量減少,稱之為膽囊膽汁。

我們知道,膽固醇不溶於水,但可與膽鹽、卵磷脂形成複合膠體狀態,使膽固醇溶解。因此,膽鹽、卵磷脂是共同保持膽固醇在膽汁中呈溶解狀態的重要成分,一旦,膽汁中膽鹽、卵磷脂與膽固醇三者比例關係(我們稱之為「三角關係」)產生變化,就會使膽固醇從溶解狀態變為不溶解狀態,我們稱之為膽固醇「飽和」狀態、甚至「過飽和」狀態,這時如果有成核物質(如炎性細胞、細菌、寄生蟲卵、膽色素、粘蛋白塊等)「登場」,膽固醇就會以成核物質為核心,析出小的微結晶而沉澱下來。

當膽囊膽汁中膽固醇析出、沉澱的速度比結晶溶解的速度快,則以同心圓方式堆積起來,成為膽石,並以「滾雪球」的形式越來越大。

膽囊結石大多數為膽固醇結石,即以膽固醇為主要成分,呈灰白色或淡黃色,表面光滑,質地較硬,膽石的剖面上有放射狀條紋。膽囊單髮結石多呈橢圓形和圓形,膽囊多髮結石呈多面形,因膽石相互摩擦所致,像石榴籽一樣。

由於不同部位結石的成分不同,「溶石」也不能一概而論。目前,臨床上研究較多的是膽囊結石的「溶石」,根據膽囊結石形成的三角關係,認為擴大膽酸池可以增加膽汁中膽固醇的溶解度,篩選出「鵝去氧膽酸」有一定的溶解膽囊結石的作用,但是需要長期服用(半年至兩年以上),且即使膽囊結石溶解後,仍有複發的可能。據國外報導,兩年內複發率50%,五年內複發率75%。

中醫理論和實踐是我國醫學的巨大寶庫。中醫理論認為肝膽疾病是外感六淫,膽腑不通,膽淤氣滯則膽汁壅阻,鬱滯積聚成膽石。所以,中醫治療方法上「以通為主」,六腑以「通」為用,「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中醫經過長期實踐,篩選出疏肝利膽的藥材,如茵陳、山楂、青皮、陳皮、香附、大黃等,增加膽汁排出量。

中醫講「辨證論治」,方葯與證候想對應,是合理應用中藥的前提。倘若所用方葯與「證」不相符合,則不僅不能取效,反而會產生某些不良影響。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有所不同,即所謂「同病不同證」,「同證不同病」,因人而異耳。

膽結石中醫辯證常見的證候有:

1. 濕熱蘊結證

2. 肝膽淤熱證

3. 寒濕阻遏證

4. 熱毒熾盛證

5. 肝鬱脾虛證

6. 肝鬱血瘀證

7. 肝腎陰虛水停證

8. 脾腎陽虛水停證

9. 膽熱鬱積證

10. 痰濕鬱積證

11. 淤血積聚證

12. 熱毒成癰證

由於膽囊結石「溶石」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治療中要注意中西藥物的毒副作用,需要在正規醫院專科醫生的診斷和指導下治療,定期複查,尤其是肝腎功能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