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肺癌中晚期患者活過5、10、15年後,醫院給他們頒了一個大獎

圖說:為了鼓勵他們勇戰病魔的精神,醫院授予了這批康復患者」新星獎、銀星獎、金星獎」稱號

說起胸部腫瘤,尤其是發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榜首的肺癌,老百姓們總是「聞之色變」。本周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上海市胸科醫院舉辦了一場「讓肺癌無處可逃」的宣講活動,邀請了13位生存超過5年、10年甚至更長的中晚期肺癌患者來到現場分享經驗。為了鼓勵他們勇戰病魔的精神,醫院授予了這批康復患者」新星獎、銀星獎、金星獎」稱號。

患者變為志願者

60多歲的嚴阿姨從2007年確診肺癌至今,已勇敢邁過了兩道「五年之坎」。2007年的6月,她因反覆咳嗽治療效果不佳而去拍了X光。後被診斷為肺癌,而且已是中晚期。嚴阿姨一度沮喪,但在胸科醫院醫生的鼓勵下,她很快重新振作,開刀、化療、調理……

一次胸部轉移後,嚴阿姨遇到了胸科醫院陸舜教授,在陸教授的建議下,她開始服用靶向藥物,一次一粒,吃了10多年。「我是幸運的,病情控制得很好。」嚴阿姨感慨地說,這些年來,她從自己的治療過程中,感受到醫學發展的巨大變化。2007年患癌,那時微創治療還沒有如今那麼普遍,嚴阿姨「開大刀」切除腫瘤,而很快,她就趕上了靶向藥物的好時代。她說,在病魔面前,醫生和患者是並肩作戰的戰友,腫瘤防治宣傳更需要醫患攜手,共同推進。這些年來,她從未自行購買任何保健品,所做的只有老老實實隨訪、踏踏實實吃藥。

「患癌是不幸的,但我又是幸運的。現在我要把幸運傳遞給其他患者。」嚴阿姨說。在患病整整10年後,嚴阿姨報名胸科醫院志願者,每月2次到病房裡去找患者談心,用自己的抗癌經歷鼓勵病友們積極樂觀,。嚴阿姨說,她曾在病房裡遇到一位20多歲的肺癌患者,父母糾結是否要給他吃靶向葯。作為過來人,她把自己的心得體會毫無保留地告訴這位患者和家屬。「其實,耐葯並不可怕,而且靶向藥物也在不斷更新,耐葯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

患病改變生活

患者陳老伯63歲,從2001年確診肺癌至今已18年,此前是強生公司的計程車司機,確診肺癌晚期時,公司正在培訓大家為APEC做準備。「那一陣子是陳老伯一生中最灰暗的時光。他說,因病情複雜,輾轉找到了胸科醫院的陳文虎教授,先做手術切除。起初,陳文虎不同意為陳老伯做手術,認為風險太大。「我就跟陳主任說,你放心吧,不管手術成敗,責任都由我自己來承擔。」一席話也打動了陳文虎,決定冒險一試。好在,手術十分順利,但陳老伯體質較差,一直在胸科醫院吃中藥調理。

18年來,陳老伯始終在胸科醫院接受治療,並吃中藥調理身體,防止複發。他說,自己抗癌成功的秘訣很簡單:幸運眷顧、謹遵醫囑、樂觀積極、健康生活。作為一名計程車司機,陳老伯說自己年輕時的生活「極度不規律」,得病之後把煙酒都戒了。和嚴阿姨一樣,他隻信任專業醫生的話,從不會自己買保健品或者找點「祖傳秘方」「偏方」來治療。

吃了十多年中藥,是否會像外界傳說的那樣「肝受損」了?陳老伯說,自己並沒有遇到「吃中藥傷肝」的問題,目前肝功能指標良好。「生病這些年,也認識了不少病友。很多人都是自己胡亂吃補品,把肝臟吃壞了。」陳老伯強調,生病後不管吃什麼葯,都要諮詢專業醫生,只有醫患合作,才能事半功倍地戰勝癌症病魔。

肺癌也可以是慢性病

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韓寶惠介紹,尤其是伴隨著年齡增長,肺癌發病率呈顯著上升增, 胸科醫院自 2013年開始,就運用低劑量螺旋CT方法,率先在國內開展「社區肺癌早期篩查」項目,普及肺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觀念,對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胸科醫院的年胸外科手術超過14000例,疾病譜覆蓋全,涵蓋肺、食管、氣管、縱隔等各類疾病。至今已完成近3000例機器人輔助下胸部手術,多年來保持全世界總量第一。胸外科趙珩教授表示,許多肺癌患者在手術後都得到根治的效果,獲得很好的生活質量。如今,肺小結節的檢出率越來越高,但並非所有肺小結節都需要立即手術,醫生判斷肺小結節暫時無明顯惡變跡象,可以定期隨訪觀察,一旦發現有惡變趨勢,再手術也不遲。

上海市胸科醫院專家廖美琳說到,幾十年前,治療腫瘤的方法很有限,「現在我們治療肺癌再也不是一籌莫展了,多了許多有用的武器。」腫瘤科陸舜教授也談到,如今專家團隊將目光瞄準了肺癌的靶向葯、免疫葯研究。「在過去,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很低;而在如今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並存的時代,肺癌也有望成為一種慢性病。」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