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方臨床模擬練習-每日一案(第725期)

彭××,男,年三十五歲。稟賦素強,偶停宿食,兼有濕熱,夜起入廁,感受風寒而起病。初起即發熱吐瀉,頭疼體痛,自汗而畏寒,繼則下痢赤白,小腹痛甚,裡急後重,每便僅一、二匙,日夜無度,小便短赤,噤口不食,脈來浮弦而兼緊象,舌苔白膩,舌尖絳。

處方:██。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溫脾東加味(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張××,男,三十二歲,昆明人,患便秘證已一年余。初起大便難解,凡二、三日一行,乾結不爽。頭昏食少,脘腹痞悶不適,時常噦氣上逆,衝口而出。醫者以為陰虛腸燥,胃腑有熱,連續治以清熱苦寒、滋潤通下之劑。每服一劑,大便通瀉一次,其後又復秘結如故,脘腹痞悶終不見減。

如此往複施治數月之久,愈見便秘,甚者六、七日始一行。口苦咽乾納呆食減,體瘦面黃,精神倦怠。余診其脈,沉遲而弱,舌苔厚膩,色黃少津,口氣微臭,思飲不多。

如此並非腸胃燥熱之證,乃是氣虛之便秘。因長期服用苦寒通下之品,脾腎之陽受戕,脾氣虛弱,無力運化,腎氣不足,難以化氣生津,氣機壅滯,胃腸傳化失司,遂成便秘。當以溫下之法,務使樞機運轉,腑氣自能通達。

方用溫脾東加味:

附片45克 大黃9克(後放) 明黨參15克 厚樸9克 杏仁9 克(搗) 乾薑12克 甘草6克

煎服一次後,則腹中腸鳴,氣竄胸脅,自覺欲轉矢氣而不得。再服二次,則矢氣頻作,便意迫肛,旋即解出大便許多,乾黑硬結如栗,其臭無比。頓覺腹中舒緩,如釋重負,嘔噦已不再作。

連服二劑後,大便隔日可解。口苦咽乾已愈,食思轉佳,腹中痞脹消去。厚膩黃苔已退,呈現薄白潤苔,脈仍沉緩。

遂照原方加肉桂9克,增其溫化運轉之力,連服四劑後,大便通調如常,精神、飲食明顯好轉,面色呈潤澤。為鞏固療效,繼以吳茱萸東加肉桂、甘松溫中健胃,調理二十餘日,並囑其常服桂附理中丸。三年後相遇,詢及便秘之證已痊癒,迄今未複發。

原文複習

《備急千金要方》:溫脾湯,治腹痛臍下絞結繞臍不止方。:

各家論述

脾陽不足,寒從中生,喜食生冷,致冷積內停,阻於腸間,故見大便秘結;若寒濕久留,冷積不化,又可導致脾氣虛弱,而見下利赤白不止;不通則痛,腹痛而手足不溫,脈沉弦,皆為中氣虛寒,冷積內停之象。此時單純溫補脾陽,雖可祛裡寒而積滯難去,單純予以攻下,則更傷中陽,寒積也未必得去,故方中用附子與乾薑溫陽祛寒;人蔘合甘草益氣補脾;大黃蕩滌積滯。諸葯協力,使寒邪去,積滯行,脾陽復,則諸證可愈。

從本方組成來看,實即大黃附子湯去細辛,加乾薑、人蔘、甘草而成,亦即四逆東加人蔘、大黃,皆以大劑溫熱葯為主,故同屬溫下之劑。但本方兼能益氣,宜於久利氣虛之證,大黃附子湯宜於氣不虛而冷積較甚之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