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精品咖啡為什麼只有淺中烘焙?深烘焙都不算嗎?

主流的第三波精品咖啡

現在的咖啡館,經常強調自己是「精品咖啡」。到底「精品咖啡」是什麼?為什麼如野花盛開的自家烘焙中,有超過九成的店家選擇用所謂的淺中烘來詮釋咖啡生豆的風味呢?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咖啡文章,大部分咖啡愛好者應該都聽說過,現在咖啡世界裡正流行的「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第一波、第二波咖啡浪潮在咖啡的世界中各自帶給了屬於那個年代「咖啡」的革命。如果說第一波咖啡浪潮帶來了速溶咖啡,讓大家更容易便利地喝上咖啡;第二波咖啡浪潮推廣意式咖啡,提升了咖啡品質,咖啡開始從必需品成為奢侈品;那麼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講究的就更多了。

日曬、水洗、蜜處理、低汙染處理法、產地耕作、微批次…第三波精品咖啡有許多訴求,但其最核心的追求只有一點─「風土」。

【Terroir風土】此一概念出自葡萄酒的世界,講述的主要是原產地任何微小的條件,都可能會改變一支豆子的風味。

以往,我們常以「衣索比亞」「藍山」「肯亞」等來區分咖啡的風味,而如今,我們不但要講「衣索比亞」,還要講底下的大產區「耶加雪菲」,講小產區「科契爾」,甚至處理廠「玻麗啡」、處理法「日曬」、級別「G1」、海拔「1800M——2300M」、品種「埃塞原生種」,還有「紅櫻桃計劃」的故事……

有這麼多的標籤,為的就是讓我們可以儘可能的用「知識」,去逼近我們尚未喝過的「風味」。簡單的說,讓消費者更容易找到或發現自己喜歡的豆子及風味。也正因為講求如此原始且細緻的風味呈現,「淺焙」,這一個烘焙程度也就此走紅。

在淺中焙烘焙程度下,咖啡本身的「風土」最容易被表現,明亮活潑的酸香水果調多半是這一個烘焙程度想要呈現的風味,搭配上手沖、虹吸、愛樂壓等「黑」咖啡萃取方法,就是最符合第三波精品咖啡的核心概念的做法。

淺烘焙的咖啡中,也含有較多的綠原酸成分。許多咖啡研究報告表示,此成分有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功效,及護肝、減緩動脈硬化等作用,搭上近年來興起的天然飲食風氣,讓精品黑咖啡更是如日中天。

在萃取上,由於淺焙咖啡的細胞壁被破壞的程度較少,我們在萃取上可以用「暴力」一點的手法來進行也沒關係。也就是:細研磨 (細砂糖大小)、高水溫 (約88——92度)、大水流沖攪(手沖壺的高度、甩壺加壓等等)、高水粉比 (約1:13.33——1:16.67)。

當然,這只是相當籠統的說法。因為每個人喜好的味道不同,所以每個人適合的做法當然也不一樣。

淺焙在國內咖啡界實在是太流行了,流行到很多愛好者可能一看到深烘咖啡就搖頭嘆氣:「中草藥」。這種情況實在是太正常了。流行趨勢反映市場需求,市場需求受限知識普及。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精品咖啡能不能深烘這件事。

首先我們來談談,深烘焙為什麼會存在?

第一:從當前主流的SCA系統來討論

從當前主流的SCA系統來討論的話,較深的烘焙,可以修飾太過強勁尖銳的酸質。舉個例子,為什麼以往的曼特寧、肯亞AA往往採取較深的烘焙?主因是因為產地和處理法上的原因,使的這兩支豆子的酸質強烈,而深烘焙則很大程度扮演減緩了酸質對人舌頭的刺激,將其轉化成甜味和醇厚的功臣。

第二:從老日式喫茶店的概念來討論

提起深烘,很多人都會下意識地帶上「日式」的前綴,就像提起「淺烘」很多人都會想到「北歐淺烘」一樣。說到深烘焙,就避不開日式咖啡。以老日式喫茶店的咖啡概念來說,他們在意的是「咖啡要有最多樣的好層次」及「優雅的甘苦味」。前者來說,咖啡味道的來源除了本身的風味外,還有烘焙所能給予的風味。第三波精品咖啡的概念,是「儘可能地保留前者」;而老日式喫茶店的概念,則是「儘力的取兩者總和的最大值」。

加上,日式咖啡的理念有別於SCA系統,將「優雅的甘苦味」(並非焦苦味) 也納入所謂的「好味道」(SCA反之)。長久的文化習慣下,較深的烘焙程度也就理所當然了成為專屬日式喫茶店的味覺記憶。

我們對深焙多半存有焦苦、煙熏等想像,主要是因為我們處理深焙的手法大多是「大火快炒」,而日式烘焙則堅持「小火慢烘」。所以在同樣的深烘焙下,日式的手法就相對容易留下更多屬於咖啡的甜感和醇厚。

那麼,是不是較深的烘焙就不會用好豆子,因為反正烘出來的味道都差不多呢?

當然不是!

並非比較好的牛肉就不適合做成壽喜燒,也不是比較好的魚就不適合做成砂鍋魚頭。使用較好的食材,絕對有別於使用較差的食材會呈現出不同的滋味。

如果你有幸在日本老喫茶店內喝過精品級別咖啡豆的極深焙,與尋常批次咖啡豆的極深焙,你就會發現,兩者的甜味、香氣和層次上都有著明顯的差距。絕對不是任何一名烘焙師傅、任何一支生豆深烘焙出來的味道都差不多呢——主要還是看烘焙師傅的功夫到不到家&生豆品質優良與否。

這也是為什麼好喝的深焙,總是比好喝的淺焙難尋的原因。

那怕撇去各地文化導致的口味愛好,深焙要求對烘焙的精準、把控和需要集中的專註力時間都要比淺焙來的長。

按照小編曾經聽說的,一支好喝的〝炭燒咖啡〞,咖啡師傅至少需要30-40年的時間才能做出優秀且穩定的品質。雖然,這是在那個還沒有數據來輔助經驗累積的時代,但也足可見深焙的難度之所在。深烘焙之所以成為精品咖啡界的「非主流」,與其對經驗累積的苛刻要求不無關係。

有機會前往日本有販售精品咖啡的老喫茶店的話,請〝務必〞要試試看喔——當然,得要滿足 1.有精品等級 2.師傅功夫地道 3.師傅資歷足夠 的前提下去才有辦法品嚐到終身難忘的深焙咖啡滋味哦!

而深烘焙,也絕對不是比較不健康的豆子。只要是「手法適當且熟練」的深焙豆,就可以很大程度避免焦化物質對人體的影響。深烘焙的咖啡豆同時降解了比較多的葫蘆巴鹼,生成較多的煙鹼酸(俗稱維生素B3),對人體也是有益的成分。

近年來科學家也發現,咖啡還含有其他多種會刺激胃酸分泌的化學物質,研究過程中還意外找到一種活性物質NMP(N-methylpyridium),可阻斷胃部細胞產生鹽酸的能力,降低胃部不適。

有趣的是,NMP在咖啡生豆中不存在,須透過烘焙的程序才能產生,且烘焙得愈深,含量愈多,這也意味著,喝深焙咖啡比較不傷胃。另外,容易造成胃部不適的酸性物,在深焙豆的含量較少。主導研究的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營養暨生理化學系教授蘇瑪沙(Veronika Somoza)指出,深焙咖啡中NMP含量可能是淺焙的兩倍以上。所以,喝淺焙咖啡容易胃寒、胃燒心嗎?那你可能比較適合喝烘焙深一點的咖啡囉——

不過,單從氣味上和外觀實在很難判定一個豆子是「適當的深烘焙」還是「焦了」;就跟牛排一樣,「焦了」和「完美的梅納反應外殼」也是一線之隔。所以,只能從味道上定勝負了嗎?

很可惜,深焙咖啡可供萃取的物質相對於淺焙咖啡來說的確是比較少的,而且由於細胞壁破壞嚴重,萃取的容易度也比淺焙大了許多,如果還按照沖煮淺焙的手法沖煮深焙,可想而知也是一定會沖煮出焦苦味的。這兩個焙度由於在細胞壁破壞的程度上差異實在太大,所以在萃取概念上也同樣有著相當大的不同,想要衝煮出一杯甘甜醇厚的深焙咖啡,還是需要非常講究的。

和淺焙不同,深焙的香氣和甜味是相對較大分子的「褐色色素」所提供,所以相對需要較長的萃取時間。但也因為容易萃取,所以需要「儘可能的減少擾動」,換句話說「儘可能溫柔對待咖啡粉」,慢慢注水,才能同時達成了這些要求。

最後,千萬不要錯怪了一支烘得恰到好處的深焙咖啡啦!大家有遇到什麼好喝的深烘豆子的話,記得分享給小編哦!

文章來源苦之道咖啡,轉載旨在知識分享,如涉及到版權保護,請聯繫我們刪除。

一鍵關注

和更多咖啡師交流,xiaokakeyi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