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曬太陽也會中暑?過度貪涼小心「陰暑上身」

今天是大暑節氣,雖然有雨水來消暑,但也到了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俗話說:「大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在這酷熱難耐的節氣,人體的精神、心態、情緒也會隨著季節和氣候的變化而發生微妙變化。不僅容易感到身體疲勞、食欲不振,還經常會使人「心火」妄動,表現為心煩意亂、無精打采、思維紊亂甚至頻繁與別人發生爭執,這種現象被稱為「夏季情感障礙症」,俗稱「情緒中暑」。

測一測,你是否已經「情緒中暑」?

1、情緒煩躁 常會因微不足道的小事,對家人或同事發火,而自己則覺得心煩意亂,不能靜下心來思考問題,經常丟三落四。

2、心境低落 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了,覺得日子過得沒勁,對同事和家人缺乏熱情,此種情況清晨稍好,下午變壞,晚上更甚。

3、行為古怪 常會固執地重複一些生活動作。

氣溫超過35℃, 人容易情緒失控

人的情緒與外界環境有密切聯繫,當遇到持續高溫氣象和外界大環境變化時,人體這一小環境受到的影響也會發生變化。一般來說,低溫環境有利於人的精神穩定,一旦溫度上升的變化幅度增大後,人的精神、情緒就會產生波動,不僅給人帶來身體上的不適,還會對人的心理和情緒產生負面影響,以致出現情緒煩躁、愛發脾氣、記憶力下降等現象。

正常人中,約有16%的人在夏季會發生「情緒中暑」,尤其當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於80%時,天氣條件對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的影響就明顯增強,生理中暑和「情緒中暑」的比例都會急劇上升。

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釗告訴新快報記者,「情緒中暑」對人們的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危害甚大,尤其是對於年老體弱者。因為夏氣通於心,暑氣易傷心,夏日的不良情緒更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加重,甚者引發猝死。所以,大暑養生預防「情緒中暑」同樣重要。

提醒

陰暑也傷身,切莫「因暑貪涼」

中醫把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陽暑是在烈日下勞作或因在高溫、通風不良、濕度較高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引發的,而陰暑是過於避熱貪涼引起的。

氣象炎熱時人體出汗較多,毛孔處於開放狀態,此時機體最易受外邪侵襲。陰暑常常是由於人們錯誤的解暑方式引起,如汗後沖涼、貪涼飲冷、長時間使用冷氣機、電扇等,尤其是暑熱氣象從室外回來後急著沖涼,最易導致寒濕之邪,因阻遏氣機、暑熱不得散而出現頭痛噁心、鼻塞流涕、喉痛咽乾、四肢酸痛、肌膚髮熱而無汗、嘔吐、腹瀉等。故明代汪綺石在《理虛元鑒》裡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這是告誡人們在酷熱的夏季,在解暑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

要保護體內陽氣,平時就要注意不要過於貪涼,控制好冷氣機溫度,室內外溫差盡量勿超過5℃;

長期在冷氣機環境下工作者要多起身走動,活動筋骨,適當開展戶外活動;

夜眠時避免通宵達旦地使用風扇、冷氣機,冷氣機環境盡量少穿露肩衣,更不能露宿野外;

飲食要注意節製生冷,尤其是小孩子脾胃虛弱更易受損,家長的引導最為重要;

同時要避免在大汗之後立即進行冷水淋浴,尤其要避免日曬後馬上沖涼或沖洗手足、洗臉,應注意稍作休息後再沖洗。

4個方法趕跑「情緒中暑」

造成「情緒中暑」的內因,歸根結底,還是人體對環境的適應性差。因此,在炎熱的高溫環境中,需要我們盡量學會心平氣和、恬淡安寧,以達到「心靜自然涼」之效。

第一,「靜心」養生。俗話說:「心靜自然涼。」越是天熱,遇事越要心平氣和,不要生悶氣。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學會情緒轉移,感到心煩意亂時,可以聽一段空靈的輕音樂,想像綠林、藍天、大海等令人涼快的東西,讓自己的意念遨遊於冰山雪峰或寒冷刺骨的呼嘯北風中,忘卻熱浪襲擊,降低心理熱度。

第二,保證睡眠。夜間11時至凌晨1時是臟腑氣血迴流的時間,此時,血迴流到肝臟準備儲存精氣能量,如果不睡,能量無法被貯藏,就會肝盛陰虛、陰陽失和。所以,經常作息顛倒或長期熬夜的人,通常情緒也不穩定。

第三,多吃清淡開胃食品,及時補充水分和維生素。日常膳食應盡量減少進食油膩食品,多進食一些清淡「清火」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綠茶等,不僅能防暑,還能增進食慾。注意多飲水,以調節體溫,改善血液循環。

第四,注意養氣。少想煩心的事,多想愉快的事,日常行住坐臥都要保持不急不緩的動作,讓呼吸均勻有序,「氣」自然就會「和」和「順」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