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能否從普洱茶的葉底判斷出是不是古樹純料?

古樹純料的概念,這幾年已經深入人心,買古樹茶都要選擇古樹純料。如何判斷一款茶是不是古樹純料呢?很多人喜歡翻茶底,看看葉底是不是肥沃,是不是一樣長,一樣的形狀,以此來判斷是不是純料。

這種方法準確嗎?肯定是不準啊。你想啊,一顆樹上的蘋果還有大有小,一顆茶樹上的鮮葉也是有大有小。光采大的,不採小的,茶農可不答應。因為小的過兩天就老了,開成兩片葉子了。

為什麼頭春的葉底很難看?

很多茶友發現,頭春的葉底翻開來經常會出現葉底大小有不一致的情況,是什麼原因?不是說是純料嗎,怎麼葉底看著「不一致」呢?有很多原因:

1、首先是古樹純料的概念,我們廣義上認為的古樹純料是指的是在同一批茶林,差不多樹齡的古樹採摘一起的純料,沒有和小樹混采,更沒有拚配其他山頭的茶。在上面已經講了,同一顆古茶樹上的葉片大小都不同,更何況是幾顆古樹上一起採的呢!

2、第二個原因是採摘時間。我們都知道頭春是在清明前後,很多名山的茶,還沒開採,就有很多人虎視眈眈。有些甚至還是芽頭就被人搶著采走了,比如曼松瓦雀嘴,還沒長全就被收割了。看著這一個個芽頭,你甚至可能懷疑這TM還是普洱茶嗎?怎麼長得跟綠茶似的。

曼松瓦雀嘴,因長得像瓦雀嘴而得名,卻是人間難得一品的極品普洱茶。

普洱茶的採摘時間比較短,採摘時間早的和採摘時間晚的葉片相差就很大,甚至前後幾天採摘的普洱茶鮮葉大小就已經區別很大了,一個茶農家的茶也不是一天就能采完,分幾天採好,炒好裝箱,這樣頭春的茶葉底大小就不一致,因為鮮葉採摘的時候就不一致了。

3、第三個原因是採摘手法的不同。每個茶農採摘鮮葉的手法是不同的。採摘的旺季,摘茶的人手不夠怎麼辦?找七大姑八大姨來幫忙。可收茶旺季,誰家都忙,採茶的黃金時間就那麼幾天,於是僱人來採摘。每個人的採摘手法略有不同,有的人嚴格按照一芽兩葉采,有的追求速度可能採到一芽三葉的,這樣采出的茶是大小各異的。對於這種採摘手法的問題,也是無法避免。

4、第四個原因是製作工藝問題。採下來的鮮葉一般當天就炒,這一鍋炒出的茶和下一鍋也可能存在差異,比如殺青溫度有可能略有不同。同一個炒茶師傅還好,要是不同的炒茶師傅,炒出的茶差別還真挺大。

5、第五個原因是勻堆。就是把幾天炒好的茶放在一起,有茶友問,這不就是拚配嗎?這並不是拚配,當然,從嚴格意義上除了單株,都是拚配。那麼為什麼要勻堆呢?

勻堆是為了保持口感的一致性,同一片茶園,有幾個顆茶樹樹齡大點,口感好點,有幾個顆茶樹樹齡小,口感一般。如果不勻堆,可能今天喝不錯,明天感覺像換了一款茶。同一個山頭出來的古樹純料,口感相差會很大。

這種「不一致」會給茶農帶來很多麻煩,讓人感覺前後料不同,明明是同一款茶,卻不是同一個口感,難道是做了「手腳」?所以茶農會勻堆來保證口感的「一致性」,這樣一勻堆,茶底也就會出現「不一致」的現象了。

那麼,如何讓茶葉底看著很一致呢?採摘時間和採摘手法把握好,還是可以做的比較好的。但是對於頭春茶是比較難,因為頭春茶普遍芽頭多,茶葉生長良莠不齊。我們常說,頭春茶的葉底會比較難看,二春或尾春茶會好些。而到了秋茶,葉底肥大粗壯,基本都很一致了。

從這個角度看,普洱茶的葉底並不好判斷是不是純料,更不能判斷是不是古樹。因為很多生長在水邊的小樹茶,茶農會刻意讓葉片留長些,這樣採摘後製作出來的茶,條索肥厚,葉底也很好看,很多當成古樹賣的。

要是從葉底來判斷就很容易上當了,不過小樹和古樹在口感上還是好區分的,小樹茶的口感來的快去的快,而古樹茶從第一泡到最後一泡,口感的穩定性非常好。

從普洱茶的葉底判斷出是不是古樹純料?小編認為不靠譜 ,學普洱茶,沒有死的標準,沒有現成的捷徑,沒有不傳的秘訣,唯有多喝多練多對比多總結,這其實也是普洱茶的迷人之處啊!

(來源: 中國普洱茶網 更多好文請關注普洱茶吧微信公眾號:puertea8;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8cn)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