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01醫院104歲傳奇老軍醫蘇鴻熙教授仙逝

八一建軍節前夕,中國心臟外科的奠基人蘇鴻熙教授於2018年7月31日4點55分病故,享年104歲。

按照蘇老和家屬的要求,不同意各種有創搶救措施,離別時很安詳,沒有痛苦!

老人與世長辭,傳奇成為永恆!

蘇老家屬按照蘇老遺願要求,同意進行屍檢,蘇老在彌留之際仍為醫學事業做著貢獻!

《蘇鴻熙英名永留傳》

蘇省靈地育蘇翁,

鴻德精藝築鴻功。

熙熙病患心多塞,

英英才節脈盡通。

名垂國史萬年頌,

永彰向黨百歲忠。

留卻善緣成正果,

傳道杏林有仙蹤。

蘇老一路走好!

您予以我們的精神財富永存!永遠懷念您!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與蘇聯相距13年。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與美國相距19年。

1958年,中國首次成功應用人工心肺機進行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距離1953年美國率先應用於臨床僅僅相隔5年。

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西醫總體水準落後的情況下,體外循環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趕超前蘇聯和日本,這項功績離不開一個人。

他,被譽為「醫學界的錢學森」,是當時留美的50名優秀中國科學家之一;

他,是我國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的第一人;

他,是我國心臟外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他叫蘇鴻熙,江蘇銅山人,1915年1月出生,1957 年12 月參加工作,1960 年5 月入伍,2013 年7 月入黨。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

2013年7月1日,北京,解放軍總醫院金溝河乾休所多能大廳內,一位年近百歲的老人坐在輪椅上被緩緩地推了進來,滿頭白髮,身體略顯不便,臉上卻多了一絲難以掩藏的激動,十幾年前的那場腦淤血,讓他不得不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才能舉起右手,拳頭甚至都不能完全合攏。但我想,宣誓時,這隻手一定堅定而有力,一如67年前,從劉伯承元帥手中接過黨徽的那一刻……

喜悅、忐忑、意外、感激……1949年8月的一天,蘇鴻熙的心情像是多變的氣象,陰晴不定。南京剛解放,軍管會能同意他們去支持蔣介石打內戰的美國學習嗎?他不知道,更不敢想,見到劉伯承市長之後,會得到一個怎樣的答案。

「到外國學習技術,這有什麼關係呢?全國解放,我們要建設,需要大批人才,有機會可以去,但要早去早回。」劉伯承欣然答應了這位年輕人的請求,並將這枚沉甸甸的黨徽放在了他手中,也放進了他心裡,而這一放,就是一輩子。

「學成歸來酬故土」,這是蘇鴻熙踏上赴美留學之路時寫下的詩句。七年間,他從最初的外科麻醉醫師已經成長為一名頗有聲望的心臟外科醫生,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體外循環手術技術,年薪高達6000美元,兩個州相繼送來移民申請表,簽上名字,他就可以成為美國公民了。連美國移民局的官員都找他談話:「你是在美五十名優秀的中國科學家之一,我們不希望你回國。」

可埋藏在他心底的一個秘密,守了七年,如今,越來越迫切,他和自己說:「該走了。」此時,他的美國妻子蘇錦已經懷孕,兩台自費購買的心肺機又被列為禁運品,連他自己,也早已被聯邦調查局盯上,威脅他:「心肺機,你一個部件都別想帶走,否則,依法扣留你」。

酬故土的第一步,蘇鴻熙邁得竟是如此艱難曲折。

他讓妻子蘇錦以旅遊的名義先期前往加拿大,取道倫敦,心肺機則由貨運公司送上船,接收人是已經抵達倫敦的蘇錦;送走了妻子,次日,蘇鴻熙在晨霧中登上了一艘開往英國的客船……輾轉六個國家,耗時五十二天,行程十萬裡,終於在1957年2月23日,回到了祖國。

這段路,說短不短,因為山遙水遠,路途艱險。

這段路,說長也不長,與他一生只為追尋一個信仰相比,又稍顯短暫。

這個信仰,像一顆種子,在他心裡種了五十七年,因為海外關係、文革迫害、身體患病……他總是怕這顆種子不夠茁壯,就一直默默澆灌它。其實,這顆種子早已長成了參天大樹。

「這一刻雖然來得晚了些,但了卻了我一生的心願。」這一天,九十八歲的蘇鴻熙在輪椅上宣讀了他的入黨誓言,這是埋藏在他心底半個多世紀的聲音,氣壯山河、震撼心靈……他用一生淘盡雜質,那如金般的信仰,愈發耀眼。

「蘇老的學生不好當。」採訪中,這些我國醫學領域赫赫有名的專家教授都「叫苦」不迭。我國著名的心血管外科專家,年過七十的朱朗標教授也忍不住「吐槽」:「我的兒子、孫子都比我同齡人的小好幾歲,這和當蘇老的學生脫不了『關係』。」

五年內不許談戀愛,三十歲前不準結婚;

手術日早晨五點必須起床,六點吃飯,六點半到手術室洗澡;

必須帶雙層口罩,不準穿襪子,女同志一律不準留長髮;

……

流利的外語、地道的美國妻子、先進的西醫技術,洋味本應十足的蘇鴻熙在工作中可沒學到一點「紳士風度」,甚至「霸道」地連一句解釋都不會聽。

「我不聽因為,現在馬上給我挖出來解剖。」蘇鴻熙知道自己的學生把一隻死亡的實驗犬未經解剖就埋掉後,沒留一絲情面,甚是嚴厲地批評道。這一次,研究組徹底明白,蘇鴻熙的任何一項規章制度都是不容碰觸的。

正是蘇鴻熙這樣的「冷酷」,才讓上世紀50年代中國的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技術進入「春天」,趕超前蘇聯、日本;才讓醫者大愛這股暖流匯入了每一個普普通通的病人心中。我想,那個已年過花甲的患者牽著小孫子的手散步時,也許會不經意間想起——1958年6月26日,一位叫做蘇鴻熙的醫生,為年僅6歲的他成功實施了我國首例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蘇鴻熙在工作中的嚴謹、冷靜和對病人的熱忱、大愛不由讓我想到了這句不太貼切的比喻。

心臟外科手術,術後排尿量是判斷體內循環是否正常的一個重要指標。一位剛剛闖過手術關的患者,尚未脫離危險,蘇鴻熙格外關注,當他看到接尿瓶順著管道至於床下時,這位年近六旬、身高一米八的老專家幾乎沒有絲毫猶豫,「理所當然」地趴在地上觀察尿量,為的只是讓目光與液面平行,更準確一點。數完瓶子上的刻度,他轉身對學生們說道:「這樣計量液體才是最準確的。」

他常說:「醫生,要有愛。」

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中,需要用泵回收失血,經過處理再回輸到患者體內,當時的回收泵缺乏,費用也較高。一位來自農村的四聯症患者實施手術時,失血量極大,蘇鴻熙就用自製的吸引器回收失血,再輸回他的體內,既避免了輸血帶來的併發症,又為患者節約了一筆高昂的醫藥費。這位患者出院時,只花了400多元。

「半個赤腳醫生」,誰能想到,這是一位醫學大家的外號。急促的電話鈴劃破了周末寧靜的夜晚,科裡收治了一位危重病人,情況複雜,正在搶救……沒顧得上穿襪子,套了隻鞋就往外跑,一口氣跑到病房,診斷病情、安排手術,直到進了手術間,大家才發現,蘇鴻熙是光著一隻腳進來的。術後,同事們調侃道:「蘇主任,您今天可當了回『赤腳醫生』。」而他,更是詼諧,說道:「不對,是『半個赤腳醫生』。」

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墓碑上有一句話:「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安慰,總是去幫助」。這就是蘇鴻熙,因為大愛無垠,所以大醫精深。

有人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走在乾休所院內,或許就在某一扇窗戶後,兩位白髮蒼蒼的異國夫妻坐在陽台上,映襯著冬日的餘暉,平靜而溫暖。

蘇錦(Jane),一位從小受美國傳統教育長大的姑娘,幾乎對當時的中國一無所知,也無法想像那遠在東方的古老國度是多麼貧瘠,她甚至不敢去想在美國看來最簡單最基礎的生活設施,在數以億計的中國人腦海中還是一個夢。可是,她,卻無法使自己抗拒這個勤奮智慧的中國男人;她,願意和他一起走。她給自己取名「錦」,意為「錦繡中華」。五個月後,她跟著他飄洋過海,踏上了中國國土。

五十年代的西北,許多土生土長的北方乾部都無法適應黃土高原的困苦和寂寞,但蘇鴻熙和蘇錦,卻在這片土地上紮下了根。他們,幾乎一無所有,一張破舊的單人床,就是夫妻倆的棲身之地。

於一個女人而言,她愛他,便是全部。蘇錦選擇這條路的理由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因為她愛自己的丈夫。愛丈夫,同樣也應該愛他的家人,愛他的祖國。

三年困難時期,讓人始料未及。從海外歸來的蘇鴻熙夫婦成了農村老家親人們眼中的「救星」。夫婦倆把年邁的母親從徐州鄉下接來,年逾古稀的老人,一身汙垢、一頭虱子……洗頭、捉虱子、剪指甲、洗腳,國籍不同,語言不通,但是這位洋媳婦兒和中國老太太的感情卻如母女一般。緊接著,蘇鴻熙的二姐也帶著一個小孩兒投奔他們,一家五口人的口糧要供應八個人,而蘇錦就把僅有的口糧讓給操手術刀的丈夫和家裡的老人小孩兒,她餓極了,才往嘴裡填上一小塊兒碎糖。

「Jane,have you ever regretted to come to China with me?(錦,你曾經後悔和我來中國嗎?)」期頤之年的蘇鴻熙緊緊地握著妻子的手,用英語深情地問道。

「我從來沒有後悔過,我一直很高興,我要一輩子跟你就很高興。」已是耄耋的蘇錦用漢語這樣回答。那個金髮碧眼的美國姑娘如今已更像一位普通的中國老太太,她用一生演繹了一段「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動人故事。

「當年,許多有為的留學生沒能回國,大多是因為太太拖了後腿。我這個美國妻子,不但支持我回國,還在事業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這不能不說是我一生的榮幸。」多年前,蘇鴻熙在一次歸國老友聚會上不無自豪地說道。後來,他用那雙操慣了手術刀的手,為自己的妻子寫下了一首情深意長的詩:

攜卿二十年,彈指一揮間。

憶昔巧相遇,月老配奇緣。

識我報國志,愛君美心田。

天涯比翼飛,共嘗終身願。

他國風俗異,嫻心處泰然。

扶老兼攜幼,慈母妻子賢。

助人多赤誠,誨人永不倦。

笑談天倫樂,兒女身心健。

他無怨,是因為他將自己的赤誠之愛獻給了生之育之的祖國;

她無悔,是因為她將自己的愛戀之情全部獻給了可親可信的丈夫;

他和她都無怨無悔,為了自己選定的路。

蘇鴻熙,(1915.01-2018.07),解放軍總醫院心血管外科學專家,一級教授。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醫學院,1949年赴美國留學。曾任附屬一院胸外科主任,解放軍總醫院胸外科主任。在心血管外科學領域有多項開拓性貢獻,是我國心血管外科學開拓者之一。

2017年11月9日,獲得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敬業奉獻類。

1915年1月生於江蘇省銅山縣。著名的心胸外科專家。博土生導師。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

1958年在國內首次成功地應用人工心肺機進行了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修補室間隔缺損,並對心內直視手術的心肌保護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逐漸形成了心肌保護概念的全面觀點和系列防治方法,提出了人工心肺機的結構要求和體外循環前、中、後鉀代謝規律及分段補鉀方法。由於成績突出,在全國醫藥衛生技術經驗交流會上獲得國務院獎狀獎勵。

1962年在國內首先成功地應用人造血管施行了主動脈——頸動脈搭橋手術。最早闡明了心內直視手術並發顱內出血及血腫產生的機制並提出了預防措施。

1984年《矯正型大動脈轉位合併心內畸形的外科治療》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作者),《輔助循環實驗研究及臨床應用》1991年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二作者)。

1993年主編《現代多發傷治療學》等兩部專著。參加撰寫了《心血管外科進展》、《心血管外科學》、《胸心外科手術學》、(國際胸心外科學》等著作,發表論文80餘篇。

1998年被總後勤部評為「一代名師」。

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國際上體外循環的研究和應用經過了漫長的實驗研究階段,1953年美國安全應用於臨床。為了追趕世界先進水準,蘇教授回國後,於當年5月在國內首次應用人工心肺機進行體外循環動物實驗,1958年6月在中國首次成功應用人工心肺機體外循環下行先天性室間隔缺損修補術。

1963年在國內首次成功應用人造血管進行主動脈-頸動脈搭橋術。在國內首先在動物實驗發現高濃度鉀鹽對心肌的損害,避免了臨床應用的嚴重後果.在國內首先對體外循環下心臟手術後顱內出血和血腫致死性併發症的產生機制和規律進行了探討,提出了防治方案,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探索了體外循環下心臟手術中、術後鉀的代謝規律,有很好的臨床參考價值,對輔助循環進行了一系列前沿性動物實驗研究,豐富了該專題的理論基礎,先後主編了《現代多發傷治療學》與《重症監護學》。

在擔任學會工作期間,先後負責組織了三次大型國際胸心血管外科和體外循環學術會議,進行了廣泛學術交流,既學到了國外先進經驗,又打開了國際交流管道,且為中、青年出國學習架好了橋樑,先後被中國當代名人錄、英國劍橋和美國傳記中心納入其傳記,後者並授與《有卓越貢獻證書》。

大德之人必得其壽:記百歲老軍醫牟善初

敬請關注徐醫生健康小站,大醫精誠,防病於未然,普及醫學知識,傳遞科學理念!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