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米虧損上市、資不抵債? 是否值得買還缺關鍵資訊

  新浪財經訊 6月11日早間,證監會網站公開預披露了《小米集團公開發行存托憑證招股說明書(申報稿2018年6月7日報送)》,由此,國內CDR(存托憑證)進入實質性的落地階段,且第一家很有可能花落小米。

  6月6日深夜,證監會發布了《存托憑證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等9份檔案,為CDR的落地掃清了法律障礙,從時間上看,小米是在CDR細則落地後的第一時間就申報了“存托憑證招股書”,急切之情可見一斑。

  今日小米CDR招股書披露後,一時間成為市場關心的焦點,再加上CDR這個陌生的新生事物,來自各方面的疑問也層出不窮。小米自己在招股書中也主動披露了包括行業和市場、經營管理、財務、法律和政策等在內的多達9大類67項風險點。針對市場裡的一些質疑和關注,新浪財經試圖在招股書為投資者尋找權威解答。

  關於業績:淨利潤確實多年為負 “虧損上市”言過其實

  根據小米披露出的業績,我們確實能夠看到,公司近三年一期的淨利潤僅2016年盈利,其他均為虧損,其中2017年虧損更是高達430多億元。這是不是意味著小米“虧損上市”呢?如果再進一步深究一下,我們可以發現,這其實是會計處理帶來的“錯覺”。

  合並利潤表顯示,小米扣非後淨利潤除2015年為虧損22億多元,在2016年之後則一直保持盈利,其中的差異主要是由非經常性損益中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科目造成,在2015至今的三年一期報表中,該項數額分別高達-87.59億、-25.23億、-540.72億和-100.71億。這種虧損說明什麽呢?

  繼續查閱招股書,新浪財經找到了解釋。原因是“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科目需按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而隨著小米業務發展、估值提升,其公允價值也不斷上升,從而造成了“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損失較大”。可以說這是CDR類公司與一般A股上市公司的一大區別,是其特有的會計處理,並非真正虧損,“虧損上市”言過其實了。

  關於財務:“資不抵債”並非危言聳聽 銷售回款欠佳經營存壓力

  儘管小米的淨利潤數據沒有問題,不過其他財務數據的疑問在招股書中卻暫時找不到合理解釋。

  首先是負債問題。招股書顯示,截至2017年末,小米資產合計899億元,而負債合計竟然達到了2170多億,淨資產為-1273億,這一數據在2018年一季度末進一步攀升至-1280億,說小米“資不抵債”並非危言聳聽。

  其次是應收账款和存貨數據不佳。

  根據小米披露的財務報表能夠看到,2016到2017的一年時間內,公司的應收账款從20.9億擴大了一倍多到43.9億,存貨也從83.8億擴大約一倍到163.4億。顯示出小米銷售和回款情況很可能欠佳。

第一次承諾實繳出資

  進一步我們還能看到,存貨中佔比最多的是“庫存商品”項,而非原材料、在產品或備品備件等,也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證,公司商品銷售不暢是存貨高企的重要原因。

  關於估值:20倍or200倍 定位決定公司價值

  與一般的企業不同,小米由於其比較特殊的業務結構,參照什麽樣的估值體系來定位,是決定小米上市以後公司價值高低的最關鍵因素。

  一種是按硬體企業給估值,行業龍頭是美國蘋果,其市盈率目前大約20倍;另一種是按照亞馬遜這類互聯網企業定價,其市盈率大約為200倍。同樣的龍頭公司,兩種估值體系之下,市盈率相差竟然如此之多。

  作為小米來說,當然希望參照第二種體系來給估值。也難怪在招股書的主營業務介紹中,第一句便開門見山的定位自己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目的性相當明確。

  不過,新浪財經注意到,小米主要的收入來源卻是智能手機,佔到總營收的7-8成,招股書中也明確提到了“對智能手機業務存在重大依賴”。那麽由此看來,按第一種估值體系、將小米定位為“硬體企業”,似乎更符合客觀情況。

小米與蘋果、亞馬遜近年毛利率對比小米與蘋果、亞馬遜近年毛利率對比

  關於投資價值:小米CDR是否值得買? 還得再等等

  了解了小米業績、財務和估值等上述情況後,要判斷小米CDR是否值得買入,還需要結合一些基本面以外的因素。

  投資人首先需要明確,買入的是小米CDR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小米股票。那麽CDR和普通股票在權利義務上有什麽區別呢?

  招股書也給出了明確解釋。

  在分紅、配股、表決權等方面,CDR與普通股票等“基礎證券”並無差別。

  不過,更重要的資訊還沒披露。

  這次公告的招股書中,對小米CDR的發行數量、佔總股本比例、CDR與基礎股票的轉換比例、以及最為重要的CDR定價,都沒有明確。

  除基本面外,這些資訊也是決定小米CDR投資價值高低、甚至是是否值得投資的關鍵因素。投資者們還需耐心等待。

  (公司觀察 文/丁昊)

責任編輯:丁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