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修平:心有靜氣 ,一生充和, 一生從容

【今日星藝摘要】

她出身名門 大家閨秀 精書法 工詩詞 善昆曲

她的曲調古樸大方 氣韻天成卻一生顛沛流離

求學北平 輾轉昆明 遠赴美國

十分冷淡存知己 一曲微茫度此生

是什麽成就了這位"女神"?

聽李修平講述

最後的閨秀 最後的才女

只是一生充和

By

李修平

大家好歡迎關注星藝雅集

我是李修平

今天,咱們繼續講述張充和的故事。“民國最後一位才女”張充和說,“我什麽事都經過,我不大在乎,沒有什麽了不起的事”,這句看似輕淡的話語與她的名句“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相呼應。到底是怎樣的人生經歷與際遇,歷練出她這份淡定與豁達?精書法,工詩詞,善昆曲,精通四國語言,中西方文化如何在她這裡融會貫通,積澱成一個清越高雅的時代傳奇?接下來,繼續一生充和。

《一生充和》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本書由作者王道授權給星藝雅集)

聲音來源:央視新聞頻道主播 李修平

充和再回龍門巷時,正是兵荒馬亂之際。國土淪陷,人心凌亂。短短數年,充和的經歷坎坷而豐富,她已經漸漸成熟了。她隨著父母(繼母韋均一)和眾多姐弟一起回到了合肥,一個總是落在她筆端的舊地。但敵軍很快佔領城市,龍門巷待不了了,繼續逃往鄉下——張老圩子,那是處於合肥西部山區的地方,是張家崛起的勝地,也是一個長久存在於生活在異鄉的張家人心裡的概念。

點擊音頻 邊聽邊看

1938 年的春節,張充和與父母、姐弟過了一個難得的團圓年。一時興起,家族的昆曲嗜好活躍起來,一場《春香鬧學》在張老圩子裡開演,角色以大姐元和、四姐充和、大弟宗和為主。

前排小孩(左起):兆和、寅和、宗和、允和、元和

當敵軍又深入進來後,他們索性躲進了山裡。後來張充和離開合肥,遠赴西南。那是她與父親最後一次見面,沒多久父親就在肥西山裡染疾病逝,當時只有繼母和繼母的小兒在他身邊。充和後來一遍遍抄寫繼母為父親作的悼詩,抄得工整、細致、認真,有別於她任何一次書法

點擊音頻 邊聽邊看

抗戰時期,張充和輾轉多地,其間遇到了不少與張家祖輩有關的後人,每每提起他們的事跡,總會勾起張充和的龍門巷情結。後來她專門作了《張華奎傳》,還多次提到了張樹聲兄弟間的逸事。當她身在龍門巷時,祖父的概念就是蒼老的建築和積塵的古籍,曾祖的概念也不過就是一面陳設於角落的褪色的“樹”字營軍旗。

張充和在美國

新千年時,定居美國多年的張充和又開始懷念起了龍門巷,並對少時詩作自注:

父女師生各不同,前朝學士誨蒙童。飯前午後昏昏態,粘頁《春秋》讀不通。

(張充和注釋:矮四爺我叫爹爹;粘頁,《左傳》兩頁相粘,老師糊塗點下去。)

“人之初”罷說經綸,聖道而今仍未親。潛上書樓塵一寸,自藏架後泣香君。

(張充和注釋:二爹爹藏有傳奇小說等,我偷看。)

點擊音頻 邊聽邊看

合肥明教寺西蝴蝶巷,張充和幼年時曾隨叔祖母識修在此遊覽。

如非張家知情人,恐怕很少有人看得懂張充和的特指自注。詩中所稱“父女”之父,實為識修在收養充和之後又收養了一個侄子,充和稱他矮四爺,又叫爹爹。 1972 年 12 月 7 日,張充和在美國致信大弟宗和提及合肥:“我前日在《重建中國》見到合肥工業發展情形,好不興奮。照片上有電視及其他輕工業,還有大卡車。”充和已經能夠接受一個不一樣的合肥了,她甚至覺得這種變化是積極的、理想的、必然的。她毫不掩飾自己內心的激動以及對舊地的熱切懷念。點擊音頻 邊聽邊看

只是直到去世的那一天,她卻再也沒能回到合肥。

欣慰的是,龍門巷的故事還在延續。識修在外面慷慨施捨,在公館裡也是善心十足,她把用不著的房子租給需要的人,對於實在困難的,就免除他們的房租,她還把家裡的房子送給紅十字會作為救濟院。她容許傭人們帶著孩子工作,只是一旦孩子大了,尤其是男性,他們就要離開張公館。

龍門巷已經消失,合肥肥西的張老圩子現為聚星中學

張宇祥就是其中的一位——充和筆下久別再見後衝她磕頭的男孩,他的母親張乾乾照顧充和多年。抗戰勝利後,張宇祥來到了恢復後的蘇州私立樂益女中,校長是張充和的五弟張寰和。此時張充和已經去北平工作。張寰和見他書法很好,就安排他在學校當文書,隨後他的孩子也進入樂益女中就讀。

說起他的書法,還得益於充和當年的饋贈。雖然充和不能接受他們之間的身份隔閡,但在他們分別時,她仍舊給了他筆墨紙硯,並贈言他好好練習寫字。他回去後把四小姐的話奉若聖旨,潛心練習,成為日後謀求生計的特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的後人都會提起這段故事,並感恩四小姐充和的慷慨。

張充和與傅漢思

1986 年,張充和與張煦和漫步在到處是拆遷工地的蘇州街頭,有意無意地詢問著龍門巷的變化。當消失的必然消失時,銘記也就開始了銘記。“我們在河邊慢慢走,看著對岸留下的風景,她很長時間沒說話。我對她說:‘有空帶漢思回去看看,我陪你們到各處走走。’她說漢思早就想去看看了。這時,她突然停下來對我說:‘煦和,回去看什麽呢?過去老的東西一點都沒有了。老年人大多懷舊,總想看看過去的老東西,總懷念童年、少年生活過的地方。’”

這一期咱們就到這兒

下期繼續充和的故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