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修平:青燈古佛 永不負卿

【今日星藝摘要】

她出身名門 大家閨秀 精書法 工詩詞 善昆曲

她的曲調古樸大方 氣韻天成卻一生顛沛流離

求學北平 輾轉昆明 遠赴美國

十分冷淡存知己 一曲微茫度此生

是什麽成就了這位"女神"?

聽李修平講述

最後的閨秀 最後的才女

只是一生充和

By

李修平

大家好歡迎關注星藝雅集

我是李修平

今天,咱們繼續講述張充和的故事。“民國最後一位才女”張充和說,“我什麽事都經過,我不大在乎,沒有什麽了不起的事”,這句看似輕淡的話語與她的名句“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相呼應。到底是怎樣的人生經歷與際遇,歷練出她這份淡定與豁達?精書法,工詩詞,善昆曲,精通四國語言,中西方文化如何在她這裡融會貫通,積澱成一個清越高雅的時代傳奇?接下來,繼續一生充和。

《一生充和》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本書由作者王道授權給星藝雅集)

聲音來源:央視新聞頻道主播 李修平

抗戰勝利後,張家孩子齊聚上海大團圓,前排從左依次為張充和、張允和、張元和、張兆和;後排從左依次為張寧和、張宇和、張寅和、張宗和、張定和、張寰和

今天給大家誦讀的這段文字名為"古佛識真如"。

當充和稍微長大一些時,識修開始為她四處物色好的老師,其中有六安的才子、舉人左履寬,有考古專家朱謨欽,前者曾教授充和古文、詩詞,後者是吳昌碩的弟子,負責教授充和書法。當她的三個姐姐已經接觸數學、英文、政治、美術等現代課程時,充和仍在學習如何為古文斷句,如何臨摹各種派別的古老碑帖,如何讀準一句詩詞的音律。

前排小孩(左起):兆和、寅和、宗和、允和、元和

識修為了請到名師,不惜多花幾倍的薪金,她要確保他們真心教授;她對充和寄予厚望, 她不希望充和因為被自己抱養而在學業上落後。朱謨欽曾在政府博物館工作,但識修給了他足以養活全家的薪金。當他聽說哪裡又發現了什麽古碑時,就會跑過去拓回來,他要讓充和臨摹第一手的拓片,確保古色古香的筆法神韻。

初始,充和並不是那麽熱衷習字,她常常撿起牆壁上脫落的白粉塊在方磚上寫字、繪畫,她覺得這些都不是什麽難事。她甚至一度不喜歡陳舊的私塾先生念叨的舊詞:“吟余改抹前春句,飯後尋思午晌茶。蟻上案頭沿硯水,蜂穿窗眼咂瓶花。”而這正是昆曲《牡丹亭》裡陳腐的私塾先生陳最良的台詞。這句台詞縈繞在充和耳畔足足大半生。

張充和書法

圖片 / 視覺中國 少女時代的張充和

看輕歸看輕,但充和從來沒有停止對古典事物的好學。不到十歲她就跟著識修學吹簫,儘管她的小手指還夠不著。識修拿出自己吹了二十七年的簫,把工尺譜一個個標注上去,在教她吹簫的同時還為她講“吹簫乞食”和“吹簫引鳳”的典故。這或許就是充和日後結緣昆曲的發軔,只是她自己當時還不知道,這些啟蒙學習會為她帶來多大的推力。正如同她當時也想不到,她所學的古文、詩詞、書法會為她帶來多大的助力,她成功獲得代表著現代教育模式的最高學府的錄取名額,正是得益於這些看似不合時宜的“舊物”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充和索性心安理得地愛上了一切的“舊物”,而且一旦決定了,就是一輩子的事。“朋友說:‘什麽時候我跳到一個更新的世界裡去。’我說:‘我要回到更舊的世界裡去。’兩個人做朋友若是永遠在一個世界裡,那趣味就永遠是透明無色淡而無味的白開水了。

張充和與傅漢思

我時常找朋友,向線裝書中,向荒廢的池閣,向殘碑中去找朋友,他們會比這個世界中的朋友叫我懂得更多的東西。在夕陽荒草的叢中,我讀著那殘缺的碑文,僅僅只有幾個字,我讀來讀去,比讀一首最美的詩句還感動。”

圖片 / 視覺中國 張允和(左一)張元和(右一) 1924年

張家四姐妹:張元和 張允和 張兆和 張充和

距離張公館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寺廟——明教寺,整座寺廟就坐落在數米高的古教弩台上。充和仰著頭,望著寺門,聽大人為她講述久遠的戰爭史。寺後有一地名逍遙津,古為淝水渡口。相傳曹操大將張遼在此擊敗孫權,此前孫權率軍十萬攻打合肥不下,退兵而去,後有“張遼威震逍遙津”。前有教弩台,充和寫道:“一見到凋殘與破落,我便覺得拉不回來的一切過去都離我僅僅咫尺了。

公元215年,曹魏名將張遼以八百步卒逆襲孫權,繼而打敗孫權親自率領的十萬大軍於逍遙津,從而解除了合肥之圍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此戰直接擊潰了孫權親自斷後的後軍,差一點生擒孫權。

讓充和感興趣的是寺內聽松閣的楹聯:“教弩聳高台不為炎劉消劫難,聽松來遠客誰從古佛識真如。”後來,充和作文時曾以“真如”為筆名。大殿內兩側的十八羅漢塑像也令充和好奇,祖母曾告訴她數羅漢算命的秘術,既可以看到前世,也可以看見來生。只是充和帶著孩子的好奇默默驗證之後,還是覺得這種模擬穿越不過是一種心理把戲,要成為什麽樣的人,主動權還是在於自己。

因識修常常走進佛門,充和得以接觸到更多的修行人,其中有一個小盲女還成為她的摯友。位於今天桐城路的月潭庵,雖然早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古樸,但禪意還在,一代代修行人積累的善業慈悲還能依稀找到些許蹤影。庵內楹聯上依舊寫著:“月光皎潔禪心寂,潭影澄清色相空。”只是詢問司機何在,答曰:“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點擊音頻 邊聽邊看

這一期咱們就到這兒

下期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