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檳榔口腔癌怎麼看?科學加工破除致癌傳言

檳榔在中國存在約有3000餘年的歷史,作為一種熱帶水果,檳榔在海南、台灣等地區被廣泛種植,成為當地人賴以生存的重要經濟源,而檳榔本身亦有極高的藥用價值。當代國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李劉坤曾做客北京衛視節目《養生堂》,力證檳榔的養生功效,作為藥用的檳榔原來具有消導積滯、利水理氣和輕微的導泄功能,排毒效果與其他藥物相比更加溫和。

在中國,檳榔很早就是一味傳統中藥,被稱為四大南葯之一。但近期,「檳榔口腔癌」讓檳榔走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一面是受人喜愛的中藥材,一面是讓人聽之色變的一級致癌物,小小檳榔竟然有著截然對立的雙重身份。人們到底應該以何種態度對待檳榔這種美食?檳榔口腔癌的說法有十足的科學依據嗎?


因為快速提神的功效和健胃消食、清潔口腔的健康作用,檳榔近些年已成為新晉的人氣國民美食,幾乎全國的大部分城市都可以看到檳榔身影。而2003年8月,隸屬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發表了一份報告,將檳榔認定為與煙草、酒精等為同一類的一級致癌物。消息一出,瞬間扭轉了關於檳榔的輿論指向,人們將檳榔與致癌屬性直接關聯起來。儘管並無醫學根據,但人們總偏向於把口腔癌患者的病發歸結為嚼食檳榔的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世衛組織關於致癌的說法主要源於對印尼等國檳榔製作和食用習慣的調查。東南亞國家傳統食用檳榔的方式分兩種:直接食用鮮檳榔果,將七至八分成熟的鮮檳榔果(綠色)切成幾瓣,塗上白灰,再包上蔞葉直接食用;咀嚼檳榔塊,由成熟度很高的檳榔核、蔞葉粉、煙葉及香精香料混合而成。兩種方式都以食用檳榔芯為主,添加物也不夠衛生和健康,因風俗習慣使然而大量食用,必然危害健康。但要注意的是,湖南為主要生產加工源地的乾果檳榔製作卻未被列入調研樣本中,所以致癌的結論並不能適用於新工藝下的乾檳榔。


根據學者的論文調查,咀嚼檳榔引起口腔癌主要源於檳榔(芯)中的檳榔鹼成分。過度過量地嚼檳榔可引起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最終有可能誘變為口腔癌。傳統檳榔製作方式以石灰水浸泡,加以強鹼性、刺激性很強的香精、香料,輔料中這類成分會引起口腔黏膜損傷,加之不成熟的煙熏加工造成偏硬的纖維口感,這些都讓檳榔這種食品備受詬病,也成為致癌輿論的矛頭指向。

在幾十年的工藝發展過程中,檳榔加工已逐漸摒棄了傳統的熏製加工方式,代之以蒸煮工藝。利用檳榔鹼溶水的特性,在蒸煮過程中可融解掉大部分檳榔鹼,切片環節中又以物理切除的方式切掉大量的檳榔芯。經過十八道完整工藝加工後,保留下來的檳榔鹼含量極少。據某高校報告稱,加工成的檳榔乾果,檳榔鹼相對於原果已減少43.6%,加工過的檳榔含有68種成分,檳榔鹼隻佔到其中的0.5%,成分含量少,不足以造成健康危害。

除了檳榔果與檳榔加工乾果兩種食品在形態和內部成分的不同,致癌食用量本身也是不確定的,過量食用易致癌在檳榔致癌這個問題上同樣如此。目前對檳榔致癌的劑量並無科學說明。因此,站在某些博眼球的輿論面前,以偏概全過度批評檳榔的觀點不夠科學,畢竟檳榔口腔癌說法目前尚無定論,且檳榔本身的健康作用也不容否定。不過,消費者理性適度食用,更能保證自身的絕對健康,減少身邊家人的擔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