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離開大公司後,我才發現世界有多殘酷

作者 | 木沐 編輯丨崔叔

朋友阿虹的父親去年罹患重病住院,因為經常跑醫院,阿虹的年假請光了,無奈之下只好辭職全心照顧。幾個月後父親病情好轉,阿虹才又重新走上求職之路。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她居然沒收到任何面試電話,便忍不住去問獵頭怎麽回事。

獵頭欲言又止,半天才說出實情,說阿虹的簡歷上過往雇主是小公司,沒什麽名氣,因為沒有大公司的背景,好公司幾乎不會考慮她,簡歷自然無人問津。

阿虹這才發現,自己忙亂中錯發給了獵頭沒有更新的簡歷,並沒有加上她這些年500強的工作經歷,從而造成誤會。

阿虹立刻在電腦上找到了更新過的簡歷,又特意將500強這段工作內容和成績重點描述,重新發給獵頭幫忙尋訪機會。

果然沒多久,獵頭就推薦了幾個不錯的機會,阿虹經過幾次面試,成功拿到了offer。

跟我講起這段故事,阿虹啞然失笑:一場誤會,兩個相反的結局,竟是因為自己是否有過在大公司工作的背景,這個世界如此殘酷。

對這個結局,我卻一點都不意外,反而深有體會。

1

簡歷就是要被挑挑揀揀

作為管理層,我時不時要擔任面試官,每年不知道要看多少簡歷,面試多少人。

如何從眾多候選人中,篩選出最為合適和中意的人才來參加面試,既能提高面試效率,又能穩準狠地找到Mr. /Ms. Right,說難也難,但說簡單也簡單。

最簡單而又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看這個候選人是否在知名公司、大平台工作過,擔任什麽職務,扮演什麽角色。

有的話,就相當於這些大公司已經替我們把了一道關,篩選了一次,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些人當中再挑選一下,基本不會有什麽紕漏。

在真實的職場環境,當面試官對你一無所知,對你的能力毫無概念的情況下,就是會僅僅通過簡歷來判斷要不要給你一個面試的機會,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關於大公司的話題,早被議論了很多次,也被從大公司出來的人演繹成很多故事,簡單來說,主要聚焦在如下三個方面:

年輕人是否應該加入大公司,大公司的價值是什麽?

在大公司,到底是平台的本事,還是個人的本事?

在大公司,該如何鍛煉才乾,積累勢能?

大公司的價值

雖然“大公司病”人人皆知,比如機構臃腫,流程複雜,但瑕不掩瑜,在就業選擇上,仍無法擋住大公司在如下這幾方面的競爭優勢。

1、視野和格局的拓寬

500強公司,業務全球布局,在行業處於領先地位,他們有著世界先進的管理理念,並強調願景、社會責任和全球戰略。

讓你明白這些百年老店不是靠一時鑽營和投機取巧活下來的,而是始終站在時代科技和文明的前端,以大格局和情懷擁抱世界,在一次次經濟危機的大浪淘沙中,屹立不倒。

在大公司工作過的人,所謂“見過世面”,並非是說他們出差住的是五星級酒店,而在於大公司每一天的耳濡目染,格局和視野不由自主會變遠、變寬。

2、完善的培訓機制

大公司培訓機制的完善有目共睹,一入職就有新員工培訓(New Employee Orienteation),每年發給你一本training catalogue(培訓手冊),讓你從模塊化菜單中選出自己想要參加的培訓(如產品培訓,時間管理,英語培訓,PPT,Excel進階培訓等)。

還有主管經理級別的各種管理培訓(如高效能經理7個習慣,情境領導,績效管理等),你也可以根據崗位性質,申請參加外部專題培訓,只要在預算範圍內即可。

培訓時長,次數和出勤率等是培訓部門最重要的KPI指標,他們會在月度/季度發培訓報告給管理層,督促部門員工積極參與各種培訓。

無培訓,不能力。能力的提升,不能單純靠培訓,但卻絕對不能缺少培訓。

3、清晰的發展路徑

大公司中,每個崗位都有明確的崗位描述,也有清晰的發展方向和路徑。

在一個崗位工作2~3年,不僅你自己,主管領導都會建議你轉崗到相關部門鍛煉和挑戰自己,讓自己的綜合實力,業務能力更加全面,360度無死角,而你也有機會結識更多的人脈,為漂亮地完成一個有一個項目打好基礎。

4、遷移能力的打造

在大公司,只要你保持一個饑渴和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一定會有鍛煉才能和展示自己的舞台。

比如,當眾做presentation的能力,公共演講能力,獨自操盤一個項目的管理能力,跨部門溝通協調能力,替領導填坑和扛事的能力等等。

當你具備和內化了這些能力,那不僅在本公司,假以時日跳槽或創業,都可以將其毫不費力地遷移到新工作,新場景下,助力你快速適應新角色,大展拳腳一番,誰也帶不走這些能力,只有你自己。

5、為自己的價值做信用背書

在大公司工作過的人,不用張嘴,別人自然會對你另眼相待,因為在他們心目中,已經下意識地將大公司作為你的信用背書。

大家想當然地認為,你的能力、口碑和信譽必然差不到哪去,自然願意挑你入職,跟你合作,給你訂單,對你莫名地增加好感和信任度,這就是信用背書強大的力量。

3

到底是平台的本事

還是個人的本事?

這個問題不能割裂和對立來看,完全歸結於平台牛逼,或完全歸結於個人優秀,都不客觀、不全面。

1、能進入大公司,本身就證明了你的實力

誰都知道,大公司不管是校園招聘還是社會招聘,選擇標準可謂嚴苛。

所以不管多麽小的崗位,只要你能進入大公司,必然經歷了過五關斬六將,才成功拿到的offer,這怎麽能說你沒本事、沒能力呢?

而大平台的品牌價值、競爭優勢和領導地位會讓你接觸到的人和事在更高的層面上,讓你不太費力就獲得足夠的曝光和重視,這些都是平台帶給你的優勢,這一點毋庸置疑。

2、平台雖好,沒有能力,做不好事情的人,一樣會被淘汰。關鍵還是要用個人能力和業績說話。

在大公司中, 有一部分人,沒什麽野心,對工作得過且過,不求上進,能力越來越平庸和退化。

他們特別容易錯怕平台當本事,以為自己在大公司就特別牛逼,老本一吃到底,既不學習鑽研業務知識,也不屑於了解外圍世界的變化,不知不覺和社會嚴重脫節。

失去對外界變化的敏感度,停止了對自身成長的要求,貪戀於舒適安逸混日子,這才是最要命的。

公司一旦遭遇經濟寒流,第一個被裁的就是這種人,因為早已麻木,重新來到就業市場求職的他們,根本找不到等價的位置。

3、平台和個人互相扶持,互相成就

在大公司中,總有一波人諳熟大公司的生存法則,對自己的發展目標格外清晰,那就是沿著經理,總監,副總裁一路升上去,在40歲的時候抵達金字塔尖。

他們在大公司的鍛造和洗禮下,綜合素質和能力越來越強,被提升的機會和空間明顯提高,升為副總裁的人年紀趨於年輕,35歲晉升越來越常見。

對平台來說,喜歡這種“根正苗紅”,自己培養出來的經理人;對個人來說,將能力在平台的優勢下盡情展現,獲得更多機會,要比不斷跳槽來得更劃算、更安心。

這才是強強聯合,彼此成就的典範。

在大公司中

該如何鍛煉才乾,積累勢能?

有機會進入大公司,就千萬不要浪費了平台帶來的資源和優勢,只有那些懂得在大平台不斷學習和精進,為未來的躍遷和突破積累勢能的人,才是明白人,聰明人,才沒白在大公司混一場。

1、全局和戰略思維

這點絕對是在大公司混過和沒混過的關鍵區別。

大公司訓練你站在一定的高度和格局下看待問題,通盤考慮各種利害關係,而不是隻關注在蠅頭小利或短期得失上。

而一個人在職業生涯上能走到多高的位置,到最後不是拚的業務能力或銷售能力,而恰恰是你能否站在更高一層領導的眼界和格局下,做出最有利於公司利益的決策和判斷的能力。

2、總結和複盤能力

人無完人,都會犯錯,把每一項任務和每一件小事都當作鍛煉自己能力的機會,總是能找到更好的辦法和更優方案,做好總結和複盤,為下一次改善和提高做好準備。

交辦給ta的任務,領導總是格外放心,並能超出預期,這樣的人不僅得到的是能力的提高,更收獲了信任和口碑。

3、向優秀的人學習

大公司藏龍臥虎,有很多人值得學習,只要你抱著空杯心態,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就總會有收獲,他們既可以是你的領導,也可能是你的同事。

你可以觀察他們的職業發展如何演變和升遷,有機會和他們共事,比如參加同一次會議,一項活動或者參與同一個項目,都是近距離觀察他們的最好時機。

4、為下一步離開平台做好準備

利用平台的優勢,積累優質人脈和資源,為跳槽升職到新公司或者辭職創業做好必要的儲備,是在大公司必須要未雨綢繆的。

很多在BAT擔任高管的人離職創業,不僅招兵買馬不費吹灰之力,更是得到風投機構的追捧,這些風投機構的投資人跟他們很多都出自同一家大公司。

這不能不讓人對在大公司期間建立優質的人脈網絡格外重視。

寫在最後:

很多500強公司將中國定義為自己的second home market(第二故鄉),將總部或亞太總部搬到中國,就是要更了解中國用戶,貼近中國的市場,為此也不斷在做變革和調整。

隨著本土化程度的加深,他們越來越多地啟用本地高管人才,這也帶給中國年輕人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大公司,只是起點,卻絕不是終點,能夠決定一個人最終跑多遠的,仍然是一個人的眼界,格局和永不停止的努力。

年輕人有機會一定去大公司歷練和成長,完成人生中最美的蛻變和躍遷,實現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