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父母這樣教育孩子,20年後,孩子可能會恨你

作者 :星空

近日,「20年後學生當街掌摑老師」案件持續發酵,學生常某被判有期徒刑一年6個月。

對於案件結果,常某的律師認為處罰較重,常某當庭表示要上訴,在這之前,他曾發布視頻說老師也要負50%的責任。

常某家人對判決表示不滿,其妻子還表示在他13歲時,曾被老師毆打,時隔20年的時間,對他造成的心理傷害,仍揮之不去,深深地烙在其內心深處,他們將對老師當年的行為提起上訴。

當然,也有許多網友表示宣判結果比較公正,總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不管怎樣,產生這樣的不良後果,最初源於20年前,老師教育學生常某所採用的不當的教育方式。

學生犯錯,老師教育學生,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採用簡單粗暴的打罵方式來管教孩子,很可能會引來孩子的怨恨,沒準還會將這份怨恨在心中沉積20年後實施報復。

心理諮詢師林信潔說:「有被毆打、遺棄及疏忽史的人,有時候他們以為這些創傷早已過去,但身體的各種不適卻總是會很忠實地告訴他們,這些創傷一直都在。」

不禁感嘆,打罵教育竟能給孩子帶來如此深的心理傷害。但值得讓人深思的是,老師打罵學生所產生的傷害尚且如此。

那麼,作為父母,孩子出生後的第一任老師,一個最親的人,如果以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對孩子的傷害將會更加嚴重。

打罵孩子,是害不是愛

有的父母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殊不知,以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害人害己,不但不會達到管教的目的,還很容易被孩子看不起。

有個14歲網友曾說,爸爸經常打他,很多次老師向爸爸告狀,爸爸二話不說,只會狠狠的打他,用打罵的方式讓他屈服,讓他好好學習。

卻從來不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也從不管他是否疼痛。他說:「他覺得爸爸是個很Low的家長,沒有什麼智慧,也沒有什麼方法,只會用武力去解決問題,他僅僅停留在原始人的階段。」

孩子對爸爸這段評價裡,充滿了鄙夷。雖然表面屈服了,內心卻被抵觸與憤怒所填滿,很少去思考自己是否有犯錯誤。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暴力教育能讓孩子變得順從,不會讓孩子變得聰明和懂事;能讓他們變得聽話,不會讓他們變得自覺和上進。

所以,打罵教育不僅不會達到管教的效果,反而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與憤怒的情緒,還會被孩子看不起,從而難以體會到父母的愛與他們的良苦用心。

美國的懲戒與家庭暴力專家默裡·施特勞斯說:「打得越多,孩子心智發展越慢,哪怕是打得很少也有影響。」而施特勞斯的一項跟蹤調查佐證了這個事實。

他曾對美國704名5-9歲兒童的智力進行了為時4年的跟蹤,他發現未被打過的兒童平均智商要比經常挨打的兒童高28分。

可見「打」不但沒能讓孩子成才,還會越打越「笨」,沒準孩子還會瞧不起你。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能將自己的「無能為力」變成打罵孩子的理由。控制不住時,請默念「打是害不是愛」、打是害不是愛」.......

真正厲害的父母,會正面管教孩子

雖說打罵孩子危害很大,但仍有很多「虎媽」、「狼爸」出現,有些父母很清楚打罵孩子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也不知道怎樣管教。其實,管教孩子有很多方法,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

心理學家尹建莉曾說過:「每個孩子都有不聽話的時候。我相信每個孩子的不聽話,都不需要用打罵來解決。」,所以,打罵教育不可取,從正面管教去孩子才是真理。

1. 父母要跳出「唯我獨大」的怪圈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時,總希望孩子聽他們的話,最好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大孝子,就在今年高考期間,江蘇南京一對父子為填報志願大打出手。

男孩覺得自己沒發揮好,想要復讀一年。但是,父親想讓他先填報志願再做打算,兩人僵持不下,於是動手打了起來。事後父親表示,爸爸打兒子,兒子不應該還手。

對於相同的情況,中國思想家、教育家梁啟超卻是這樣做的。當梁啟超的次女要選專業了,梁啟超只是給了一些建議,還寫信告誡女兒不要受他的影響,

最終女兒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專業,並在自己的專業內取得了很大成就。

在孩子面臨人生重大選擇時,父母需從觀念上改變,跳出「唯我獨大」怪圈,學習古人「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的教育方式,耐心溝通,從而避免打罵孩子。

2. 強化後果,讓孩子自己承擔

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從來不應該是「聽話」。而是讓孩子真正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不應一味的指責打罵孩子,應從正面管教孩子。

在美國,一名10歲的女孩,在校車上多次欺凌同學,最終學校發了一份校車拒載的通知單給父親,但父親並沒有打罵女兒。

而是強化後果,不再開車送她上學,讓女兒在氣溫僅2度的氣溫下,步行8公里去學校上學,讓她自己承擔這樣的懲罰。

而父親則開車跟在後面,拍下視頻說,為了讓女兒真正的認識到錯誤,很有必要給女兒上這樣一堂課。

而從這樣一堂課中,不僅孩子可以認識到錯誤,為人父母也能從中得到啟發,孩子犯錯了,父母不應一味批判否定孩子。

心理學的暗示效應告訴我們,父母的否定、打擊、批判,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並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讓孩子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識。

所以父母應摒棄打罵教育,面對已經發生的事情,適當的強化後果,讓孩子吃點苦頭,汲取經驗,從而改正不好的行為。

對於孩子來說,了解犯錯的後果,比依靠父母的權威取得的判斷更加印象深刻。

3. 允許孩子試錯,孩子才會勇往直前

世界上沒有一個孩子會永遠不犯錯,為人父母應允許孩子試錯,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才印象深刻,而不是用拳頭鎮壓孩子長記性。

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有一次,夏天答應村長去守護冰淇淋,因受到胡軍的糖果誘惑,沒能完成任務。

犯錯的夏天大膽承認了自己吃了糖果,而爸爸夏克立允許夏天犯錯,並沒有指責她,只是讓她接受懲罰,罰站反思,事後很平靜的告訴夏天,答應別人的事,就要去實現。

正是由於夏克立允許孩子試錯,夏天才有一個果敢、自信的性格,大膽的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從中積累經驗,相信她未來更加有勇氣探索這個世界。

復旦大學副教授沈奕斐說過:孩子的成長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斷去試錯,才會知道前進。

所以,父母不要去指責或者打罵犯了錯誤的孩子,而是以一顆包容的心,允許孩子試錯,讓孩子親自體驗,從中收穫更好的自己。

心理學家李雪說:會痛的不叫愛。所以,打,不是親;罵,也不是愛。

管教孩子不該是聲色俱厲的棍棒教育,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是平靜的,孩子應是舒服的。

整個過程應是春風化雨的過程。而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會做到這一點。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是和顏悅色的,真正厲害的父母,20年後,孩子一定會崇拜你,感激你。

作者簡介:"一點心理學"作者星空,一個文字修行者,專註兒童教育心理學研究,有空與你一起聊聊家庭與孩子,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