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淡定育兒?溫和管教?管不住怎麼辦

  • 不吼不罵,孩子不怕?

  • 溫和管教?管不住怎麼辦?

  • 武力鎮壓孩子見效最快,但後患無窮?

  • 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

所以,管教孩子的「度」到底在哪裡?

在當媽媽以前,我曾幻想過無數個自己為人母的形象,一定是溫文爾雅、善解人意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經常遊走在爆發的邊緣!孩子總有一千種方法把親媽逼瘋…

昨天發了一條微博,引起很多媽媽的共鳴:

「小酒突然發現我走開了,猛地追兩步,覺得太遠了追不上,於是站在原地朝我大哭起來。

我蹲下來,張開手臂說,酒酒過來~

他立刻破涕為笑,朝我奔來。跑得太快,中途還摔了一跤,爬起來接著跑,直到到我懷裡。

這讓我想起一歲五個月的妞妞。也是發現我走了,哭著追過轉角,看著我,站在原地哭。

當時我離她只有幾米。我蹲下來,張開手臂說,妞妞過來,到媽媽這裡來,媽媽抱~

妞妞就一直在原地哭,從站著哭,到坐著哭、趴著哭....拒絕接受我的安排,固執地等我走過去抱她。真是拿她一點辦法沒有,太考驗耐力了

妞妞真的好堅持啊,從出生就如此。我總是擔心她多一點...我知道如果她找到自己熱愛的事,可以心無旁騖地堅持。可是養育的過程真是太容易讓人煩躁了...最難不是花時間和精力,最難是在孩子固執堅持時保持耐心。

養這樣的strong will child,需要好多耐心和剋製。忍字頭上一把刀,天天往自己身上扎。」

很多人都有過爆發的時刻,對孩子打過罵過、懲罰過,然後又陷入「壞媽媽」的陰影中,後悔沒有和孩子好好說話,反省自己的育兒方法。

曾有媽媽問我,小舒你從來沒爆發過嗎?我偶爾忍不住會爆發,之後又後悔。

我當然發過脾氣,提高音量,不過沒有「火大」到傷害親子關係的程度,妞妞太知道我愛她了。但我家隊友,那是真爆發過。那個時候,我必須保持冷靜,不火上澆油,也要安撫孩子。我完全理解他的失控,確實容易煩躁,但是我又心疼孩子。

我一直在努力尋求一個平衡點,希望我,一個骨子裡的「貓媽」,能夠約束我自己,不是無原則地寬容孩子的行為。

同時我也很希望能夠影響到風格比較嚴厲的隊友,讓他對孩子多一些同理心,和孩子的關係更親密一些。我希望他們彼此心裡都是溫暖的回憶,不要對這段一起成長的經歷有所遺憾。

可能很多人心裡都有一個疑問:

威權型育兒與寬容型育兒之間

就沒有一個平衡點嗎?

當然有。其中的折中點是:用立規矩,而不是懲罰的形式來約束孩子的行為,淡定育兒。

今天這篇,我為大家整理了很多權威、有紮實理論依據的素材,從多個角度詳細地回答了文章開頭千千萬萬父母的困惑,同時也總結了很多切實可行的做法。

吼爸吼媽們,要仔細看哦。

嚴苛要求孩子 ? 好好表現?

研究表明,大多數人都認為「高壓」管理能讓孩子表現更好。但實際上,專製型父母更容易培養出自尊心較弱的孩子,孩子會因此表現不佳,甚至受到更多懲罰,陷入惡性循環。

那麼,為什麼高壓要求孩子反而會導致他們表現更不好呢?

嚴苛的要求剝奪了孩子對自己負責的機會

高壓管教能夠暫時約束孩子的行為,但卻無法讓孩子從根本上改變自己。事實上對孩子而言,沒有任何約束機制比自律更有效,但自律的形成需要孩子打心底接受行為約束。

沒有人願意被束縛,如果孩子不認同的父母的規矩,那麼不肯乖乖聽話就不足為奇了。因為「聽父母的話」對孩子而言完全是一種來自外界的命令,而不是孩子自願的行為。

讓孩子難以理解的「教訓」是欺凌的根源

孩子會從父母身上和日常生活中學習行為舉止。如果孩子聽話是因為害怕父母,那「教訓」和欺凌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打罵孩子的父母只能教出打罵他人的孩子。

高壓管教讓孩子更暴躁

專製型父母只會告訴孩子某些行為是不對的,卻忽略了教孩子如何去處理約束那些」不好的「衝動,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暴躁易怒,甚至產生抑鬱傾向。

被嚴苛管教的孩子認為威權永遠是對的

在父母的嚴苛管教下,孩子們可能會學會服從,但卻無法學會獨立思考。更嚴重的影響在於: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們會不敢去質疑威權,不願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更容易隨波逐流或是以」服從命令「的方式逃避責任。

受到父母高壓約束的孩子更容易逆反

研究表明,在嚴苛管教環境中長大孩子會更叛逆。這很容易理解,想想我們自己被他人批評或管教的經歷,厭惡不服,嘴硬,甚至故意做出同樣的事去激怒別人都是很正常的。

孩子只有在父母眼皮底下才會「好好表現」

這會導致孩子撒謊,因為只有撒謊才能做個「乖孩子」。

苛責孩子不利於親密親子關係的形成

嚴苛管教孩子會導致親子關係變得疏遠。孩子會因此不再取悅父母,從而變得更難管。受到高壓管教的孩子總是和父母叫板吵架,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還可能會用錯誤的方式去尋求關愛。

判斷父母管教是否過於嚴苛的底線,是觀察孩子的行為有沒有因此得到實際改善。事實上,過於嚴厲不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還會阻礙孩子們養成自律的習慣。

那到底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許多研究都表明最有效的方法是權威式育兒法。這種育兒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有限寵愛」。

既要和嚴格型父母一樣立規矩,保持原則,也要像寬容型父母那樣給予孩子犯錯的空間,用愛感化孩子。

需要注意的是,「有限寵愛」不代表「不寬容也不嚴格」,這不是一種妥協式的折中——「好吧好吧,你不睡覺就算了。」??不可取。

這種管教方式下,孩子依然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還是會繼續犯錯。同時,這些父母會被迫「降低」懲罰的標準,採取一些不太嚴厲的懲罰手段,所以本質還是懲罰。

充分的溝通、理解和關愛是孩子順利成長的必備條件。嚴苛型父母教的出「乖孩子」,但教不出一個心智健全,快樂勇敢的「好孩子」。

有限寵愛=立規矩+理解和關愛

有限寵愛的第一步是「立規矩」,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學會自律。

神經學研究結果表明,當孩子不得不控制自己對想要的東西的衝動(例如從別的孩子那裡搶玩具)時,他們實際上會得到更多回報(如父母的稱讚和擁抱),會讓他們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

必要的限制有利於孩子的發展,但立規矩不等同於懲罰,不是用強製性的方式讓孩子聽話。

恐懼、暴力是威懾孩子最簡單,短期來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能將不良行為扼殺在搖籃裡。然而孩子實際上不太能通過這種方式吸取教訓。

任何曾受到嚴厲懲罰的人都有這種體會:體罰後他們只會沉迷於自我辯護和復仇的幻想,而非考慮如何控制自己、預防不當行為再次發生。他們不會因為挨打去改變或避免錯誤行為,而是會想方設法逃避更多懲罰——這種結果與我們的預期顯然不同。

冷冰冰的規矩,以及衍生的體罰並不能讓孩子理解犯錯的原因,規矩是應該建立在父母的同情和理解之上的,這樣他們才不會覺得這是一種懲罰,或感到自己被父母操控。

比如:在公園的沙堆裡,孩子不聽話到處扔沙子,家長不得不把孩子帶走。這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這樣對他說:

「亂扔沙子會傷害別人,既然你一定要扔,那今天就只好先回去咯,等下次你學會不亂扔時再來吧。要不我們明天再來玩?」

這樣一來,雖然孩子會因為必須離開而不開心,但他心裡清楚你是站在他這邊的,也知道下次他只要好好表現還是可以去公園沙堆玩的。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立規矩和踐行規矩的方法很重要,這裡是幾個要點:

  • 父母要和孩子之間建立親密的情感支持,讓孩子知道你是站在他這邊的,不要對孩子說「不許怎樣做」。

  • 多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同時也要求他們守規矩,這樣他們才能感受到更多父母的理解和關懷,而非規矩和挫折感。

  • 規矩要隨著孩子長大逐漸變化,制定孩子真正需要的規矩,例如學著收拾自己的東西、不隨意插話...

  • 父母應該思考什麼是適合孩子年齡段的責任,也要清楚地認識孩子的需求(如需要好好睡一覺),在必要時為孩子提供幫助。

以愛為指導,為孩子設立合情合理的規矩會讓孩子將好習慣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無論父母在與不在,他們都能好好表現,這也就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成果。

踐行規矩

立好規矩也不是萬事大吉,孩子總鬧脾氣,不守規矩怎麼辦?

當我們用規矩限制孩子的行為時,他們會有小情緒,感到憤怒和失望,都是很正常的。父母要為孩子提供這樣一種情感支持——在不妥協規矩的前提下允許孩子反抗、哭泣、感到悲傷,最終接受規矩,繼續成長。

一般來說,孩子不守規矩分成三種情況:

1. 不懂規矩

2. 懂規矩,但不能控制自己

3. 懂規矩,但完全不在乎

如果孩子只是不懂規矩,教學顯然是有用的,例如「我們必須排隊滑滑梯」或者「等紅綠燈燈變綠後才能過馬路哦」。孩子們可以通過觀察你或其他孩子來學習什麼是規範行為。

針對第二種情況,家長要跟孩子講規矩,引導孩子放棄眼前的選項另闢蹊徑,例如「今天不能和小夥伴玩了,但明天可以再一起玩哦。」

堅持遵守規矩並給予孩子充分的同情和理解,他們就會做得越來越好。

而如果孩子明知故犯,對規矩滿不在乎,我們就要換一種思路,因為這不是行為問題,而是親子關係問題。

一般來說,孩子們行為得當、進行自我管理,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希望取悅我們。但當孩子需要規矩的約束,但親子關係還不足以輔助這種約束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修復親子關係。

記得有一次,我在海邊看到一個兩歲的孩子正在推倒沙堡,他玩得很開心。這時他媽媽看到了他在搗亂就趕緊跑過來阻止,孩子雖然很難過,但還是不情不願地被媽媽帶走了。其實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比起推倒沙堡,孩子更想得到媽媽的愛。

歸根結底,愛才是我們教育孩子的唯一的殺手鐧,這是體罰、恐懼這類方式做不到的。

通過愛的教育,孩子們最終會明白,不可能一切事物都按自己的想法發展,但他們也從困境挫折中得到了父母滿滿的愛。來自父母的無條件的愛是孩子自尊自愛、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礎。

實踐以後,漸漸你會發現,孩子開始學著自己用其他方式從不良情緒中脫離出來。

例如:「我不能在城堡裡辦生日派對,因為城堡太遠了,我哭了一整天。但爸爸媽媽似乎能夠理解我很傷心,也許他們會幫我在家裡舉行一個派對,然後讓我和好朋友一起睡。」

「淡定育兒」的13個小妙招

Haim Ginott 在《父母與子女之間》書中揭示了「淡定育兒」的重要性:

我得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結論——自己就是影響孩子生活得幸不幸福的關鍵因素,我每天的情緒決定了孩子的生活氛圍。

作為父母或老師,我能夠輕易地影響孩子,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快樂或悲傷,既會帶給他們啟發,又會帶給他們痛苦;會讓他們羞愧,也會帶給他們笑容;會不小心傷害到他們,也會治癒他們的傷痛。我的反應總能決定危機是升級還是解除,孩子是感到羞辱還是免於羞辱。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嚴厲的父母撫養出的孩子一般都脾氣暴躁;悲觀的父母養育的孩子總是悶悶不樂,不信任父母。而淡定的父母會用愛和講道理的方式教育、鼓勵孩子,這種環境下會培養出行為端正,有良好品格的孩子,也能讓親子關係更和諧。

怎麼成為一個淡定的父母呢?這裡是13個小建議。

01

從自身開始改變

淡定育兒中的「淡定」取決於我們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當你感到不安時,可以先暫時放下手中的工作,調整自己的心態,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心平氣和。

當然,無論是和孩子在一起還是在其他情況下,要想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開始嘗試,你的大腦就能越來越好地控制衝動情緒,經過不斷練習,你一定會成為「淡定的「父母。

02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淡定育兒的關鍵在於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因此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要首先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否則就只是單純地放棄了懲罰,但孩子仍然不知道該如何好好表現。

爸爸媽媽們可以從每天15分鐘的親子時間開始,只需跟隨孩子的腳步,向他表達你的愛。這樣一來,慢慢你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乖了。

03

和孩子好好談談

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後,我們要找機會與孩子好好談一談。

「以前你做錯了事,媽媽總對你大喊大叫,現在媽媽知道自己是不對的,以後再也不凶你了好嗎?媽媽很愛你,我也知道你很努力,以後不管怎麼樣媽媽都不會再凶你了。」

但該有的規矩必須得有。撒謊、不守信用、這類原則性問題絕對不可以原諒。孩子會從承認錯誤和承擔責任中學到更多,而不是懲罰和打罵。父母要一直在孩子身邊支持、鼓勵他們,尤其是在孩子心情低落時,讓他知道父母能幫他解決任何問題。

04

與孩子合作

「一家人,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真心為對方好。我會努力工作,盡量不對你發脾氣,認真傾聽你的需求,努力做個和藹可親的媽媽。但你也要善待其他人,可以嗎?」

孩子有時難免會無理取鬧、打破規矩,但無論如何要堅持和孩子好好講道理,不要情緒失控,畢竟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樣。

05

提供情感支持,爭取雙贏的解決方式

「媽媽知道妹妹有時會讓你心煩,因為她總是想玩你的玩具。媽媽只是想讓你知道,保護好自己的寶貝是應該的,你不喜歡別人玩你的玩具也沒錯,但對妹妹大喊大叫或打她絕對不可以!要不我們一起為你的玩具找個妹妹找不到的地方放起來?就算你生妹妹的氣,除了對她大喊大叫,想想你還可以怎麼做呢?」

鼓勵孩子去認識錯誤,引導孩子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幫助孩子不斷成長。

06

該立規矩時絕不含糊

父母要養成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的習慣,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但該立的規矩還是要立。在立規矩前,先認可孩子的想法是溝通的基礎。

「現在要放下玩具準備睡覺啦!你長大以後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但現在必須去洗澡睡覺啦。」

07

學會彌補錯誤

在孩子打破規矩犯錯時,和孩子好好談一下,讓孩子看到你的耐心,以及你對他的同情,這樣才能幫他順利渡過難關。「媽媽知道當時你很生氣,沒關係,我能理解。」

如果孩子不願意承認錯誤呢?這意味著你需要先幫助他認識到錯誤。要記得教育孩子不能靠說教,而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如果孩子對於之前的過錯不能釋懷,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引導孩子逐漸對你敞開心扉吧。

08

不怕孩子的小情緒

孩子表現得不好很正常,孩子的不良表現其實是在抒發心裡那些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感——「媽媽凶我讓我很害怕,但我不敢表現出來,只能裝作不在乎的樣子,但我其實真的很害怕。我感覺很難過,我要很努力才能控制住這些感覺。」

孩子無法告訴你這些,他只能在其他地方將這些情緒發泄出來。

父母要留意孩子的不良行為是不是一種求救信號。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去幫助孩子克服憤怒和恐懼心理,這樣他們以後才能表現更好。

09

建立安全感

當孩子與你分享煩惱時,我們要保持冷靜,不要反應過度。你需要對孩子保持同情心,接受他的不足,這樣才能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向你傾訴他發脾氣背後的不安。

10

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了解自己

「你小的時候,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有時候你沒有聽話我就凶你,因為那時候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對不起啊,媽媽嚇到你了...

現在媽媽很努力想要做得更好,再也不對你大喊大叫了,你以後也不用害怕啦。如果你害怕或者生氣了,你也要學著更好地和爸爸媽媽講。我們要一起努力來解決這些問題…要記得爸爸媽媽真的很愛你。」

敘述和故事能夠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感。父母要盡量避免教訓孩子,而要讓孩子感到你對他的理解和同情。

11

教孩子好好道歉

不要強迫孩子道歉,那只會引起孩子的怨恨。但如果你先道歉,孩子也會學著好好道歉。出現問題時,父母要首先作出表率並向孩子示範應如何承擔自己的責任。

「媽媽知道你們兩個現在都不開心,一開始沒能幫你們解決好這件事,是媽媽不好。對不起,媽媽凶你們是怕有人會受傷。我知道你們倆其實都不想讓對方受傷,我也知道你們都很生氣。那讓我們重新開始吧,試著告訴對方你們是怎麼想的,別再打架了好嗎?」

注意不要隨意指責或羞辱孩子。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問題。

12

不怕挫折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除了寬容和理解孩子們,父母也要學著同情和原諒自己,犯錯並不可怕。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為人父母不容易,淡定育兒更不容易,但只要堅持下去,改變終究會發生。不要怕困難和挫折,用力去愛孩子吧。

13

每天都下決心做個合格的父母

每一次,當我想要發脾氣的時候,我就對自己說,我是一個成年人,不能被孩子「控制」,讓我失控。既然我希望她管理好情緒,我就應該首先做好表率。我現在希望她做到的,我自己先示範給她看。

通常這個時候,我會給她機會冷靜一下。也給我自己機會冷靜一下,不然我也可能會受不了要爆發。之後,再把她帶到能和她單獨相處的地方,跟她仔細回顧一遍事情經過。和她一起討論下一次應該怎麼做。

如果我生氣發脾氣了,我也會在事件回顧地時候告訴她,這時候媽媽生氣了,我為什麼著急起來。

如果是隊友跟妞妞的衝突,有時候我也會跟妞妞一起做場景重現。告訴她前因後果,我們每個人的感受。最後隊友也會跟妞妞單獨溝通。

大概沒有人從一開始就會做父母,因為愛,我們學著尊重、體諒,也學著控制情緒,表達感受。

做更好的好父母,首先是做更好的自己。起點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天都在進步。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號「夏天的陳小舒」,號主陳小舒是澳大利亞公衛博士,從事幼兒健康科研工作,她的公眾號在幼兒營養和常見病護理等多個領域為0~5歲孩子的父母們帶來權威、紮實的內容,推薦大家關注。

配圖來源:攝圖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