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見過這些年代悠久的老葯具嗎?

「老葯具」這個名稱,顧名思義就是老藥鋪所使用的器具。

舊時的老藥鋪多是前店後廠,自采中藥材,用傳統方式,手工加工炮製飲片,自製丸散膏丹,在門市銷售,產、供、銷一條龍。所用的加工器具都稱為「老葯具」。

一些老葯具在中藥的採集、加工、炮製、製劑、經營中發揮重要作用,很多老葯具都成為文物。

聽說我的同事王慶昆專門收藏老葯具,經多年不懈的努力,在這方面頗有成效,已成為民間收藏家,現為天津文博協會民間收藏委員會會員,在天津市收藏界,他是收藏老葯具的第一人,新華社及其網站、今晚報、渤海早報、今晚經濟周刊等多家媒體予以報導,中央電視台專門拍攝了20分鐘的專題片,並在全國衛視轉播。秋末的一天,我慕名專門去他家參觀採訪,讓你們也見識見識這些老葯具。

王慶昆

走進他家,映入眼簾是客廳一面牆的文物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瓷器,有青花瓷的藥罐,有乳白色的乳缽,有罕見的瓷葯碾,有唐代的瓷脈枕,臥室、餐廳、陽台都擺放著各種老葯具的藏品,各種老藥瓶、葯戥、葯鼓、葯杵、葯壺,琳琅滿目,他收藏的老葯具已有200多種(件),他的家儼然是一微型老葯具博物館。

已過耳順之年的王慶昆熱情的接待了我。說到這些老葯具,老王如數家珍,侃侃而談:「我這輩子就沒離開中藥,上學念的是中藥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天津同仁堂製藥廠,從製藥工人到任副廠長,幾十年與中藥相依相守,直至退休。中藥文化遺產博大精深,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對中藥有特殊的感情,如何挖掘和傳承中藥這一瑰寶,讓我們的後代了解中藥文化,成為我退休後的追求。」

說起老葯具的收藏,還有一段曲折的經歷。

他父親喜愛收集瓷器,曾收藏不少古瓷器,在父親的影響下,王慶昆年輕時就愛好收藏。文革中破「四舊」,他父親把收藏的瓷器都砸了。撥亂反正後,每每回憶收藏的古瓷器,他父親就十分遺憾,哪個瓶子是唐代的黃釉六系罐,哪個是元代的鈞瓷,……砸了真可惜。

這時的王慶昆就想再圓老爺子收藏瓷器的願望。只要一有空,他就往古玩市場跑,見到古瓷器,想方設法淘到手。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已收藏各種古瓷器500多件,包括瓷瓶、瓷罐、瓷碗、瓷碟、瓷壺、瓷樽、瓷枕、文房用具等多個門類,從漢代的陶器,到唐、宋、元、明、清以至民國各個朝代的瓷器都有。

說著,他拿出他的藏品,一一介紹,這個陶罐是馬家窯網紋罐,距今已有3000年歷史;這個是唐代黃釉蓮花紋六系罐;這個是宋代白釉蓮花紋四系罐;這個是元代鈞瓷彩斑雙系罐;這個是明代青花花鳥紋瓷罐;這個是清代粉彩菊花紋觀音瓶;這幾個是民國時期紅樓夢系列的帽筒……,真是琳琅滿目,站在他家的展示架前猶如「時光穿越」一般。

「你怎麼又改收藏老葯具了呢?」我不解地問道。王慶昆回答了我提出的問題。原來收藏瓷器後,他離不開前輩的教導。

在天津收藏界有一位頗有威望的收藏家——楊克貴先生,小一輩的收藏者都尊稱他為「楊爺」。他每淘到一件瓷器,就向楊先生請教,讓其掌眼,鑒別,學到不少這方面的知識。

有一次,這位前輩問了他兩個問題:「你收藏了多少件瓷器?你是乾什麼工作的?」王慶昆說他收藏了500多件瓷器,學的是中藥。前輩聽後說:「收藏瓷器一般都是家傳,水很深,你所收藏的瓷器都為民窯,而官窯在民間存留很少,且價格昂貴。你是學中藥的,一定很了解中藥的相關知識,為什麼不收藏與中藥相關的老物件呢?現在收藏老葯具可是空白,你能搞這方面的收藏就是獨一家!」聽了前輩的一番話,他茅塞頓開,「對呀,中藥是我的老本行,收藏老葯具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王慶昆認為:「中藥對中國人的影響無所不在,在祛病療疾、養生保健、促進民族繁衍和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通過收藏老葯具可以挖掘、整理中藥文化,理清中藥發展的脈絡,在創新中去發揚和繼承。收藏老葯具不僅僅是簡單收藏些器物,更重要的是研究歷史,及其背後隱藏的文化理念和積澱,將散落在民間的、不被重視的東西挖掘出來,印證歷史。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中藥逐步實現了現代化,機械化生產取代了過去的人工操作,一些傳統的葯具已被淘汰,退出了歷史的舞台,但這些老葯具代表著中藥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很多年輕的中藥人根本不認識,更不了解這些老葯具的歷史沿革和文化內涵,我責無旁貸的把這些失傳的老葯具挖掘、收藏,以示後人。」於是,他開始轉向自己更熟悉的領域,收藏老葯具,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

收藏這些老物件談何容易,一是年代久遠,市場上流通少,古玩市場也少見;二是人為損壞多,有些小藥瓶服藥後隨手丟棄,很少留存;老藥鋪的「仿單」更是少見,更顯彌足珍貴。

老王一有空就往古玩市場跑,每發現一件老葯具,他如獲至寶,千方百計也要淘到手。對中藥器具、典藏醫藥古籍、老字號藥店的葯目、民間驗方手抄本等他都不放過。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他已收藏多個門類的老葯具200多件,其中一款長沙窯脈枕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唐代,而清代光緒年間胡慶余堂的豆青釉水盂、宋代的洗眼壺杯等藏品也都被他收入囊中。

洗眼壺

說到洗眼壺他還進行了演示使用方法:他一隻手舉著壺嘴朝著眼角沖水,另一隻手端著特殊設計的接水盆,其邊緣彎曲剛好和人的臉貼合。別說這種使用方法,就連這個器皿都無人認得。

他還向我展示一組陶罐。從外表看類似養蛐蛐的罐,上半部掛釉,下半部本色。原來這是早年間盛膏滋的容器,罐體上印有「同源堂」、「仙德堂」等名號及膏名,裝入膏滋後用油紙封口扎牢出售。

盛膏滋的陶罐

他收藏的小藥瓶獨具特色,一枚枚始於清代的青花小藥瓶,胎質白而青,繪有蘭花,十分淡雅,宛若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這些小瓷瓶不僅造型精美,每個小藥瓶上都有「天津」二字,例如「天津同德堂」「天津德生堂」「天津瑞芝堂」「天津長春堂」「天津永春堂」等,每個藥瓶都展示出各家的獨門葯。如德生堂的平安散、長春堂的避瘟散、瑞芝堂的紅丸藥、永春堂的眼藥等等。通過對這些老藥瓶的收藏,可以進一步研究天津中藥行業發展的歷史。

青花小藥瓶

他拿出一個老物件,外表乍一看,好似一塊長橢圓形的木板。他告訴我,這是稱細料的「分厘戥」。只見他輕輕平行錯開,在凹槽內臥著一個象牙桿的小葯戥,上面雕刻著分、厘的刻度,十分精緻,黃銅的戥盤和戥砣,小巧玲瓏。他說這個分厘戥專門用來稱羚羊粉、琥珀、牛黃等貴細藥材的。

分厘戥

還有一件造型奇特的陶罐,看似一個水罐,實則為盛裝煎劑的葯壺,有「三系、大口、小嘴」的特徵,從罐梁穿上繩子為提手,把從藥店煎好的中藥從大口灌入葯壺提回家,服時從小嘴倒出,十分方便。這樣葯壺實為少見。

在他的藏品中,木版《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雷公炮炙論》等中醫學典藏書籍均被他細心保存;天津隆順榕、同仁堂等老字號藥鋪的葯目也被他完整保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本清代萬全堂葯目。這是他的老同事珍藏的一本老葯書,得知他收藏老葯具特意送給他的。這是一本用毛頭紙石版印刷的線裝書,前幾頁已殘缺不全,扉頁上半截印有繁體字的「生記 萬全堂葯目」,「開設天津估衣街路南」。前面還有用楷書寫的序,落款為:「上書房行走翰林院侍講愚弟王文錦擬序並書」時間為「光緒十二年(1906年)歲次丙戌」。看來萬全堂的掌櫃與翰林院侍講關係不一般。

在天津有一首歌謠:「大藥鋪。同仁堂,裕甡、天元、萬全堂」, 萬全堂列在清代天津大藥鋪之中,據說萬全堂藥店的坐堂醫治好了李鴻章的病,李鴻章要付診費,掌櫃的婉拒,說:「您不用付費,您給我堂題個牌匾,潤筆就權當診費如何?」李鴻章欣然答應,提筆為萬全堂題寫了店名。自此萬全堂名聲大振,在清代天津藥行中,萬全堂可謂名列前茅。論資產,數一數二;論經營,萬全堂自始至終中規中矩,葯做的地道,有口皆碑。

萬全堂葯目

書中介紹了萬全堂所生產的中成藥葯目,書有「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這句話一直是醫藥行當中的一條職業道德古訓,「修合」在古語裡是製藥的意思,是指中藥的採集、加工、配製過程,它涉及到藥材的產地、成色、品質、加工等因素,直接影響中藥的療效。「修合無人見」就是你製藥的時候沒人能看見,但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一定要憑良心做事。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做事不要違背良心,不要見利忘義。因為你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道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人在做,天在看。」此書載有丸散膏丹、各種藥酒共六百餘種。除書前的序言外,緊接著為生記萬全主人拙安氏於光緒葵未秋八月撰寫的敘:「此本刊自乾隆已卯,原板己經散佚,諸方且多未備識者,鹹抱關如之憾。茲復補遺訂墜縷晰條分,如某方應列某門,某葯應治某症,詳敘眉目用佐。……本堂精選地道藥材,遵方配製以經傳之……

之後,此葯目按病證分為風寒門、脾胃門、飲食門、婦女門、諸火門、眼目門、補益門等十六科門,逐一介紹各類病證的病因。如風寒門中寫道:「從來中風者,年逾四旬之外,緣少年縱酒嗜欲,肥甘過度,致生濕痰,伏藏經絡,……」脾胃門中寫道:「昔東垣發明內經之旨,論脾胃內外傷之辨曰,凡人以胃氣為主,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斃。……人無胃氣,不思飲食,如春令之不行,失繼於脾,而運化何物焉?……大抵脾宜暖而不宜寒,胃宜溫而不宜燥,此治法之大端也,或補或瀉,不可執方。病者謹慎調理,莫蹈前轍,略雲大概,豈能盡其意乎?」這一章節,按中醫理論詳細敘述各種病證的病因及治療的大法。下面為天津萬全堂虔修諸門應證丸散膏丹總目,分別介紹所包含的藥品,與如今我們中成藥的科屬門類的劃分大體類似。如風痰門的牛黃清心丸,介紹了主治的病症:「治男婦諸風,緩緩不隨,言語蹇澀,痰涎壅盛,卒然暈倒,口眼相引,手足攣搐,脊背強直,口吐涎沫,怔忡健忘,癲狂癇病,語言錯亂,……「暑濕門載有六合定中丸、藿香正氣丸、六一散、香薷丸等。藿香正氣丸項下寫道:」專治四時不正之氣,風寒時氣,山嵐瘴氣,……」品種之眾多,內容之詳實,不愧為實用之葯目,是一本難得的清代老葯書,實為罕見,他如獲至寶,愛不釋手。

他還收藏一本《達仁堂葯目》,這是達仁堂在天津大直沽寶宅開業得第一本葯目,在民國二年仲春刊印,對達仁堂的發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他連同一本民國時期達仁堂《函售制度和價目表》無償捐給了達仁堂製藥廠。

王慶昆的藏品除了具有年代感外,還有史料價值。

有一次,他去瀋陽道文物市場,在路邊攤淘寶,無意間發現在一堆民國期間的舊剪報中,有小說連載。他拿起翻看,背面有老藥鋪的廣告,他眼前一亮,如獲至寶,欲購買這些舊剪報。攤主發現他不感興趣連載的小說,而是對背面有老藥鋪的廣告情有獨鍾。於是出大價錢想訛他一筆。王慶昆看出攤主的意圖,與其討價還價。可攤主就是不鬆口,說:「你買回去,給報紙寫兩篇稿子,錢就賺回來了,何必跟我們小販斤斤計較。」但小販要的價位他實難以接受,可遇到這個機會實在難得,又不願與這些老藥鋪廣告失之交臂。他又返回與攤主砍價,最終成交。

買回這些老廣告後,他分門別類,裝裱成冊。如廣葯做的廣告別有特色。原北洋廣告藥品部為廣東藥品做的廣告就用上這樣的廣告詞:「娶妻要看舅,買衣要看袖」,生動形象的道出廣東葯的貨真價實。又如天津樂仁堂在舊民國報紙上做的廣告曾用:「吾樂氏自清康熙任午於北平開設同仁堂以來,所用各種飲片丸散膏丹按症購服,無不效驗如神,本堂主人仰承遺囑設樂仁堂於外埠,凡選材製造無不精益求精,上符先人濟世之心,俾垂久遠利之厚薄非所計也。」其意是說,樂仁堂所生產的葯貨真價實,一切為病人著想,從不計較利益。還有天壽堂做「姑嫂丸」廣告時,在報紙上畫有一穿旗袍的婦女雙手抱著一幼兒的影像,以此廣告閱聽人,該藥專門治療婦女不育不孕症的。這些老廣告對研究舊時藥品廣告的發展史有一定的價值。

他的藏品中有兩張達仁堂藥店樂家老鋪的藥品仿單,是在天津古文化街尋訪藏品時淘到的,一張為「銀翹解毒片」,另一張為「香連片」。在銀翹解毒片的仿單上印著「國葯改進 科學製品」字樣。還印有:本方系根據清初吳鞠通氏所擬銀翹解毒丸處方經我店改用科學方法提煉製成片劑,其功效與原丸藥無異。仿單上還印有主要成分、主治等內容。它與平常的藥品仿單不同之處,在於上面都用紅色鏤空字印著「抗美援朝、衛國保家」字樣。當時,正值抗美援朝期間,這批葯生產數量不多,留存於世的仿單更顯得彌足珍貴。他進一步解讀還發現了達仁堂將最新研製的片劑藥品無償捐獻給志願軍戰士,在抗美援朝時傳為美談。

王慶昆還收藏一種中藥收據,病家抓湯藥時每味葯都單包,內附這種收據,上面印著藥鋪字型大小、藥名、主治,並有這味葯的影像,顧客回家後,可按處方核對藥味,防止差錯。他收藏的收據有天津天和堂的炙杷葉,上面畫有枇杷葉的圖形,印有主治為「清肺降火、寧嗽化痰」,還有天津巨集仁堂的當歸身收據,印有「主治:補氣養血、扶陰助陽」的字樣,圖文並茂。這樣的中藥收據現已難覓蹤影。

這些「仿單」和「收據」,為我們了解舊社會中藥行業的習俗、經營和建國初期中藥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實物史料經營提供了實物史料。這種仿單雖然用量很大,但對紙張的品質要求並不高,多是使用輕薄綿軟的粉蓮紙或毛頭紙印刷,加之保留意義不大,一般患者抓藥拆包核對後就隨手丟棄,或用來遮蓋藥罐、葯碗後即損,能保存至今者,並不多見。

在他的藏品中,還有一枚信封,上書「樂肇基先生收」,落款是「榮華工程公司」。 樂肇基何許人也?王慶昆介紹說:「樂肇基是創辦達仁堂樂家老鋪的樂達仁的親侄子,他繼承了達仁堂的基業。王慶昆發現這個信封後,就想,樂肇基的私人信件為何會出現在古文物市場上呢?這絕對是個老信封,於是,毫不猶豫掏錢買下。

這個信封雖然沒有信囊,不知道其內容是什麼,也不知道「榮華工程公司」是什麼部門,但其中定隱藏著大背景。王慶昆說:「回想當年,我們企業曾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整頓,一些與生產無關的物品被當做廢品賣掉了,像老單據、老發票、與企業來往的信件等等,收廢品的小販都是整麻袋的往外背。我估計這個信封也是這樣流入文物市場的,其中的故事還需要我們進一步考證。

王慶昆收藏之路既充滿了艱辛,也收穫了快樂,有說不完的故事,他把散落在民間老的中藥器具挖掘出來,精心收藏,碩果累累,在中藥界漸漸小有名氣。

原天津中新葯業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杜志勛得知他收藏老葯具,便把家中於1956年藥店公私合營時當廢品處理的兩個青花瓷大藥罐無償送給他。

將軍罐

這種藥罐專門用來盛裝蜜丸的。舊時中成藥的生產都是在藥鋪的後院裡製作。把中藥研成細末,用煉製的蜂蜜和成藥砣,再用準子(一種製蜜丸的工具,上有用木頭旋成半圓形的碗,下有一活動的小木棍)將一小塊葯砣填入抹平,用小木棍頂出,揉圓即成蜜丸。準子有大有小,分為三錢、二錢、一錢、五分等多個規格。這些蜜丸沒有外包裝,製成後,統統裝入大藥罐中。有顧客來買時,用夾子夾出,外裹上一層油紙,附上一張仿單交與顧客。

收到這個藥罐後王慶昆非要付費,杜書記說:「我這兩個藥罐可是老貨,在我家一直當盛米面的容器使用,幾次搬家都沒捨得扔掉。得知你收藏這些老葯具,我把它送給你,讓它發揮更大的作用。你要給錢,我就不給你了。」王慶昆只得笑納。他回到家中,用手電筒照在藥罐斑駁的紙條上,立即顯示「秘製」二字,這正是老藥鋪盛放蜜丸用的「將軍罐」,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他如獲至寶,對這對藥罐愛不釋手,穩穩地擺在文物架上。

王慶昆說:「中藥傳統的手藝如果在我們這一代失傳了,中藥文物在我們手上流失了,我覺得愧對歷史,無法向後代交代。」他就是懷著歷史的責任感搞老葯具的收藏,使古老的中藥國粹得以傳承,同時,豐富了他的退休生活,使他晚年生活格外充實。

他的藏品有的是珍品,收藏界有人看中某件藏品,欲出大價錢收購,被王慶昆斷然拒絕。他說:「收藏老葯具是我的愛好,這些藏品來之不易,我收藏老葯具進一步促進自己學習,頗有成就感。這些藏品不僅屬於我個人,更屬於中藥界,屬於國家的,你給多少錢我也不賣。如果讓收藏老葯具沾上銅臭味,就失去意義了。待我百年以後,將這些藏品無償地捐給國家。」他有如此高的境界,真讓人豎起大拇指,給他點個贊。

王慶昆多年如一日,嘔心瀝血搞老葯具收藏,正如他所說:「收藏之樂,其樂無窮。老有所為,樂此不疲。」

給大家推薦好吃軟糯的陳李濟 陳皮山楂條,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播放GIF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