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父親殺死了母親,孩子可能面臨什麽樣的心理創傷

這些重重困難,願她身旁的大人、來自社區的力量和資源可以看見,並且積極為她去尋找愛和專業的幫助。

杭州的來女士失蹤案被偵破後,這對夫妻留下的小女兒牽動了眾多網友的心。先有報導稱許國利的弟弟願意撫養這個孩子,後來因被質疑動機而不願意收養,希望孩子留在杭州,接著有媒體稱,大女兒的父親不支持女兒收留這個小妹妹,認為孩子應由有血緣關係的親人收養。人們為這個孩子的何去何從擔心,甚至悲歎,以這樣的方式失去雙親,是否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面對這樣嚴重的喪失和衝擊,從心理創傷的角度來看,孩子是需要進行一系列專業的哀傷輔導的。我們整理了在這個階段,普通人不太了解的孩子的特點,以幫助周圍人用更智慧更有愛意的方式接納和陪伴孩子。

二十世紀60年代末,美國哀傷與臨終關懷學者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提出5階段理論,試圖描繪人們面對喪失的心路歷程。這個理論在過去50多年廣泛應用於哀傷療愈,它作為一個簡化工具,可以幫助人們去理解正常哀傷的複雜過程,其中特別難度過的是開始幾個階段。

首先,當孩子面臨嚴重的衝擊時,他最初呈現出來的反應很可能讓周圍人詫異。在這個階段,孩子會“否認”失去了父母這件事情的真實性。有些孩子似乎沒有受到衝擊,情緒很平靜,沒有什麽強烈的反應,好像還能保持正常的生活、學習;有些孩子可能用語言直接否認:“我媽媽沒有死,網上說的那個人不是我媽媽”。

有些大人因為不了解孩子的防禦心理,可能會說,哎呀,怎麽這麽冷血,一點反應都沒有,是不是沒有孝心?這是對孩子的誤解。

有些大人則對孩子的不面對現實感到害怕,怕孩子是不是腦子壞了。事實上,從人性化的角度來看,這種“否認”在最初階段應該得到尊重:孩子需要時間去接受現實。通常來說,喪失的影響對人越大,否認期會越長,這是一個過程,周圍的大人需要尊重和等待這個過程過去。

當否認期過去後,孩子可能會變得很憤怒。比如,她會想不通:“為什麽是我遇到這樣的事情?”這時候,有些孩子會出現比較多的攻擊行為,比如愛發脾氣、愛打架、做一些惡意破壞的事情,和周圍大人的關係不太好,不願意聽別人的話,甚至也可能出現一些退行現象,像小孩子一樣,開始尿床、咬指甲等等。她可能在生活、學習、睡眠等很多方面都會出現困難。

這時候,周圍的大人不要去責怪孩子讓人心煩、不懂事,要多去理解孩子,也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表達情緒的渠道和工具。尤其是不要去威脅孩子:你這麽不乖,再這樣就沒人管你了。

當對外的憤怒逐漸消退後,孩子可能會進入抑鬱階段。這時候,她可能會後悔、自責、內疚,會覺得失去了安全感,感到很無助,會過分擔憂,會恐懼,會自卑,好情緒和壞情緒反反覆複。

這時候,大人需要讓孩子感受到足夠好的照顧,讓孩子感受到:哪怕遭遇到這麽嚴重的事情,天不會塌下來,她的生活會回歸正常。她需要多一些溫柔的陪伴,多一些愛的支持。

一夜之間失去了愛自己的母親,還要面對父親殺死母親這樣的殘酷事實,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接受這件事情是非常艱難的。

她需要有人幫助她和母親進行告別,在一個正式的儀式上,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在這場告別儀式中,她將宣泄真實的情感,接受母親已經離去的現實,同時在內心保持和母親愛的聯結——母親雖然走了,但是愛還在,記憶還在。

同時,這個孩子還要在內心和父親的關係進行整合——這個人既是深愛過自己的父親,同時又是殺死母親的凶手,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他是愛我的,還是毀我的?他是誰,我是誰?……如何不否定父親的愛和好的地方,又如何不去把父親的罪抗在自己的身上。

這些都將是孩子需要去面對的問題,同時,這些也將是她穿越創傷,走向未來的心理基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