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毛翔宇:吳昌碩的藝文交往

題記:吳昌碩的卓越地位,除了與其深厚的學養及技藝密不可分外,更是在與同仁們的藝文交往中建立的。

在“清初四王”展到來之前,原定7月16日撤展的“鐵筆生花 ——吳昌碩書畫篆刻特展”延期至8月15日。

7月13日,故宮出版社“專家茶座”活動最後一場,以吳昌碩的藝文交往作為收束,頗具時代意味。主講者毛翔宇,供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部,主要研究明清繪畫史,對吳昌碩的解讀不免帶有許多歷史的縱深感。

吳昌碩是近代「海上畫派」的一代宗師,其詩、書、畫、印並為四絕,憑借獨樹一幟的風格領時代之先。特別是吳氏生涯後期,其聲望如日中天、受到諸多藝壇名家的尊崇,被推舉為西泠印社及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的會長。

毛翔宇認為,吳昌碩的卓越地位,除了與其深厚的學養及技藝密不可分外,更是在與同仁們的藝文交往中建立的。

按照交往人群及活動地域,目前學界將吳昌碩的交遊活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一八四四年至一八七二年(安吉時代),為其早年階段,經歷了太平天國時期的社會動蕩,生活顛沛流離,一八七二年娶夫人施氏後,開始離開家鄉尋師訪友。

第二階段自一八七二年至一九一二年(蘇滬杭時代),交友遍及江浙滬各地,尤以蘇南地區為主。

第三階段自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七年(上海時代),這段時間吳昌碩遷居滬上,所交往的人中頗多晚清藝文名家,並逐漸達到其聲望的頂峰。

講座中,毛翔宇以詩、書、畫、印為立足點,以時間為序,人物作重點梳理,介紹了吳昌碩不同時期的藝文交往,兼論其藝術風格。

就詩而言,最早的是1885年,吳昌碩為17位友人所作《懷人詩》;其後,1886年為任伯年、金心蘭、蒲華等人作《十二友詩》,共12首; 1892年又作《石交錄》,記錄師友46人,包括吳雲、胡钁、金俯將、吳榖祥等。

毛翔宇首先講述了吳昌碩與任伯年的交往,言其對吳的重要性。任伯年繪製了多幅吳昌碩的肖像,成為研究吳的重要材料。

毛翔宇分別就《施酒圖》、《寒酸尉像》、《蕉蔭納涼圖》、《棕陰納涼圖》一一作了分析。如任伯年為吳昌碩作《酸寒尉像》,吳昌碩重新在畫面上題記,以「酸寒」來進行自我嘲弄:「燈火照見黃華姿,隔歲吟出酸寒詩。貴人讀畫怒曰嘻,似此窮相真難醫。胡不拉雜摧燒之,牡丹遍染紅燕支。是畫尚無惡態,複題句補空。倉碩又記。」

任頤之後,毛翔宇概述了吳昌碩與楊峴的交往,複言吳昌碩一直想拜楊峴為師,對其頗敬重,但楊峴委婉拒絕了。然作為朋友,二人仍過從甚密。值得一提的還有吳大澂。

吳大澂(一八三五年~一九〇二年),字清卿,號恆軒,晚號愙齋,江蘇吳縣人。同治七年以進士入詞林,歷任廣東、湖南巡撫。光緒甲午中日之戰,督師無功,獲遣回籍。

吳昌碩曾作《榆關雜詩和愙齋先生》:“憑吊忠魂歌莫哀,傳聞鄧禹繪雲台。可憐旗鼓伸天討,未見珊瑚入貢來。謝傅圍棋終破賊,班超投筆敢論才。妖星看挽強弧射,獨立營門遣酒懷。”以祭忠魂並表達自己想建功立業的願望。詩中把吳大澂比作淝水之戰中大破苻堅的東晉宰相謝安,馬到成功,驅除倭賊,力挽狂瀾,自己則比作投筆從戎的班超,有所發揮,建功立業,報效國家。

除吳大澂外,吳昌碩作於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的《懷人詩》中,已經可以見到沈翰、陸恢、顧潞以及汪豈等人的名字,而在這些人當中,不少成為日後蘇州怡園畫社的中堅力量。怡園畫社是近代以來蘇州第一個有章程的繪畫社團,主要以顧麟士的怡園為活動場所,主要成員被稱為「怡園七子」。

故宮博物院藏有吳大澂、顧麟士等人在畫社活動中所合作的作品,引首有吳昌碩題跋,講述畫社往事:「光緒辛卯壬辰間,吳愙齋尚書開畫社於怡園,社中君子為若波、茶村、子振、心蘭、廉夫、墨耕、鶴逸。愙公曾賦七友歌,以紀一時之盛。予以書畫陋劣見擯,茲心老集成此卷共八葉,索予篆,端倘其意,以為能亦醜耶?抑或在美不老耶?一笑。乙巳五月吳俊卿扶病記。」

卷末有吳大澂所作《畫中七友歌》,各用兩句詩形容每個人的畫藝:「若波瀟灑度汪汪,白嶽歸來詩滿囊。煙雲落紙師香光,名滿江南老不狂。子振橐筆遊南荒,古松勁節飽風霜。琴書一棹歸故鄉,倪黃余事兼歧黃。茶村古道尤熱腸,家有玉山舊草堂。揮毫尺幅酒十觴,我醉欲眠須眉蒼。廉夫德性比玉良,窮年雕琢成圭璋。精心密契婁東王,踵門索畫多不償。心蘭豪氣常軒昂,如劍出匣森寒芒。縱筆直追兩元章(心蘭工山水,又善畫梅),肘後時系千金方。墨耕畫佛人爭藏,老蓮新羅相頡頏。悠然閉閣且焚香,月下梅花影滿牆。鶴一翩如一鶴翔,耽思六法神蒼茫。圖書四壁皆琳琅,怡園主人今文唐。光緒壬辰人日同人集網師園與余合作歲朝圖,惟茶村因病不至,愙齋吳大澂初稿。」

七人各有畫作,據吳昌碩題跋及作畫諸人上款可知,此張手卷應是金心蘭的收藏。吳昌碩本人並未參與此次活動,但是其題跋仍為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毛翔宇曾為《紫禁城》雜誌四月刊撰文,其中有言,吳昌碩的詩文得益於多人,俞樾(曲園)、楊峴(藐翁)等人都曾在這方面給予他指導,但要說詩文往來之多、持續時間之長,在吳昌碩的朋友中卻很少有人可以和沈石友相比。

沈石友(一八五八年~一九一七年),名汝瑾,字公周,因喜石硯,取別號石友。江蘇常熟人,工詩詞,善書畫,著有《鳴堅白齋詩集》,家藏古琴、硯台甚夥。

據吳昌碩《鳴堅白齋詩集序》中所述,他與沈石友結識於壬午(一八八二年),兩人一直保持書信來往,吳昌碩也會常常作虞山(常熟)之遊,鑒於沈石友在詩文上的特長與吳昌碩在金石書畫上的全才,兩人互相欣賞,是關係最為密切的好朋友。

從沈石友自喻羊欣就能看出,他作為一個晚輩,對吳昌碩在書法造詣上的敬佩與折服。而留存下來的吳昌碩信劄中,寫給沈石友的佔據了大多數,信中多半是吳昌碩請沈石友代為詩文者,他也常作書畫相贈以為報答,體現出他對沈氏詩文學問的高度認可與信賴。吳昌碩甚至說沈石友的古體樂府可比南朝詩人鮑照,五言近體則可比中唐詩人劉長卿。說他「今世詩人多矣,能縱橫變化,絲絲入古,唯吾兄一人罷了」。

浙江省博物館藏有一本吳昌碩的《手劄集》,內有大量他與沈石友的信劄,由吳昌碩的高足趙雲壑搜羅結集並題字,厚厚一本冊頁,盡數都是吳沈二人討論在硯台上面刻什麽銘文,配什麽詩詞,或者吳昌碩請沈石友代作題畫詩,每一封都在唱詩詠和、切磋書藝中飽含著深厚情誼。

毛翔宇介紹,沈石友出身江蘇虞山富豪之家,癖硯藏硯,輯成《沈氏硯林》一書,分四卷,由其子沈若懷編拓而成,且做有數套。所藏一百五十八方全數有銘文。其中有吳昌碩銘文的共有一百二十二方之多,大多數是吳昌碩的銘詩,部分是沈石友銘吳昌碩書。

如《鳴堅白齋寫梅硯》硯銘:吳昌碩題「奇峰插雲,冰雪嶙峋,一枝花放天下春。」沈石友題「墨池波,春瀲灩,天地心,入圈點。」

在詩詞方面,吳昌碩視沈石友為師,並多次請沈石友改詩,故宮博物院藏有吳昌碩與吳榖祥合裱山水卷一幅,吳昌碩作五言律詩一首題其上,與畫一道請沈石友指正:「少時狂被酒,玩月西湖邊。一別頭將白,風塵十九年。故人詩有學,欲和琴無弦。南北高峰下,逍遙賦幾篇。南宋一湖水,東風萬柳絲。山泉迎著屐,岩月候敲詩。冷趣林逋鶴,英風武穆旗。他年訪遊跡,相對益離奇。西泠覓句圖為石友先生作即祈兩正。庚子年寒安吉吳俊卿。」

吳俊卿、吳糓祥西湖行遊合裝卷

二人訂交甚早,前後凡三十餘年。沈石友去世後,吳昌碩為其詩集作序,其中論及二人交誼:「吾與石友論交,為歲壬午,今三十餘年,石友生戊午,吾生甲辰,以齒論,石友固兄事吾,征其學識,吾竊愧之。此三十餘年中,彼此蹤跡不常合,但歲必有詩相贈答,其詩具存集中。」

故宮博物院現藏吳昌碩有紀年的作品當中,最早的一件作品即是吳昌碩丁亥年(一八八七年)元日為沈石友所作《菊燈圖》,可作為二人早年交誼的見證,其款署為「丁亥元日大雨為公周仁兄詩人畫此。倉碩吳俊」。毛翔宇表示,這幅圖,可見吳昌碩早年畫作筆法尚稚拙,對燈和菊花的形體塑造亦不甚準確。

吳俊卿菊燈圖軸

二人詩歌酬唱極為頻繁。在吳昌碩的詩集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為沈石友所作,涉及日常生活、禮物往還、金石收藏等諸多方面,如吳昌碩本人對於古代金石器具甚為喜愛,沈石友曾贈其「赤烏」殘磚,吳昌碩為此作詩以答謝。除此之外,沈石友還多次向吳昌碩贈送常熟當地特產象筍,吳昌碩均將之記入自己詩中並作畫以酬謝:「象筍出虞山,瑩白如象齒,故名。四月初,山童攜鋤之,公周寄五十枝,遠慰老饕。來書雲松菌覓未得,故結語及之。貓頭筍,我鄉所產,亞於象筍也。」

此外,在毛翔宇的講述中,西泠印社和日本友人的交往稍稍帶過,海上題襟館中的花鳥合作亦頗值得抒寫。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清王朝倒台,次年民國成立,吳昌碩本人於此時從蘇州遷至上海定居,諸多晚清遺老也都來上海做寓公,海上一時群英薈萃。為了維持生計和切磋交流,他們往往成立諸多的社團以促進作品銷路、維護自身權益,同時,他們也仍舊保持了傳統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會通過作品售賣來進行一些公益和慈善活動。

上海最有名的繪畫社團當屬海上題襟館,其全名為海上題襟館書畫研究會,前身是一九一〇年成立的上海書畫研究會。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吳昌碩等十一家合繪《花卉圖》軸,即應是海上題襟館活動的產物,畫中每人各繪一種花卉,各家分別在所繪花卉旁落有名款及印鑒:老缶貌山茶。(後有「缶」朱文印)雲壑補菊。(下鈐「趙雲壑印」白文印)墨耕折杏花。(下鈐「墨耕」朱文印)瑤笙寫鼡(鼠)姑。(下鈐「程璋之印」白文印)壽石綴春蘭三剪。(下鈐「金榕之印」白文印)夢石補牽牛。(下鈐「夢石」朱文印)研北補水仙。(下鈐「研北」朱文印)叔平寫芍藥。(下鈐「鍾葆」白文印)山壽寫玉蘭。(下鈐「山壽」白文印)袌鋗居士寫紫薇。(下鈐「吳徵之印」白文印)一亭寫榴花。(下鈐「王震」白文印)

吳俊卿、王震、倪田等十一家花卉圖軸

據各人名號及印文可知,這十一家分別是吳昌碩(老缶)、趙雲壑、倪田(墨耕)、程璋(瑤笙)、金榕(壽石)、金夢石、何煜(研北)、姚鍾葆(叔平)、黃山壽、吳徵(袌鋗居士)、王震(一亭)。另畫面左上方有李瑞清「自成馨逸」四大字,落款為:「海上各畫家合寫此圖,以水經注四字奉讚,清道人。」並有「阿某」、「清道人」兩方朱文印。除吳昌碩外,畫上其餘十一人亦均為當時海上題襟館成員。

毛翔宇表示,將此畫定為海上題襟館中的合作作品,源於對畫中諸人行止的考證,在作為海上題襟館前身的上海書畫研究會的成立章程中,可以見到此畫當中的許多人物。此外,《書畫研究會章程》中還專列了關於合作畫的一條款目,對合作畫的分账做了具體的規定,反映出當時海上題襟館中合作以出售的情況應相當普遍,故而才會將之以制度化的方式加以規定:「會友臨池染翰合作,交存會中作為寄售品,公定潤資若乾,售出後,如三人合作,作為四股均分,以此類推。此股存儲會中,以備開支不足之補助。」

最後,毛翔宇以一張照片結束了當天的講座。照片攝於1926年,題跋為王一亭所作,寫於1927年,吳昌碩逝世後,「去年曾聚六三園,席滿嘉賓酒滿樽。靜聽葉娘鼓瑟事,靈光惟攝影巋存。丁卯冬仲,缶翁已歸道山,有人琴之感。白龍山人題。」

吳昌碩能夠結緣六三園,皆出於王一亭的引薦。白石六三郎頗有名士做派,喜好中國書畫詩文,因此常有一些中國書畫家、文人騷客在此相聚,翰墨飄香、筆花飛舞、詩文唱和,並觀賞來自京都藝伎的表演。

由於書畫家、大實業家王一亭和六三郎關係甚好,因此自吳昌碩於1912年定居上海,特別是1913年喬遷閘北北山西路吉慶裡後,王一亭就時常邀請吳昌碩到附近的六三園休閑小酌或品茗聽曲。此時的缶翁雖已入耄耋之年,但他一直保持著鮮活的生活情趣,特別是對六三園雅潔明麗的環境很喜愛,從而成了此地的常客。

1920年早春二月,吳昌碩和日本詩人、作家大谷是空在六三園的詩文酬唱,更是留下了名篇佳作。六三郎還特邀缶翁撰寫了《六三園記》,勒石刻碑豎於園中,為六三園增添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後記:處理活動照片時,有點被學者氣打動到。這樣的氣質是越發少見了,且遇且珍惜。當純粹離場,愈發遠去,我們常自我紓解,大環境使然,其實內心也動搖了吧。看毛翔宇講座前後狀態,是很不同的。開始前,乖巧而落寞,一個人獨坐在角落,無可無不可的樣子,偌大書店仿佛隻他一人。講座中很規矩,正經做學問的那種板氣,倒是可愛。講座當日,東配殿的冷氣機壞了,在場的人都汗津津, 待結束,恨不能奪門而出,毛翔宇亦匆匆離去。隔著窗戶,看見他將出文華殿時回了下頭,略站了站,還是跨過門檻,留一條落寞的背影,前後呼應……

文 | 趙閃閃

攝影 | 張晉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