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反思網路黑產和虛假刷單:行業何以高效健康發展

「領先招黑」似乎是中國所有優秀互聯網企業都無法逃脫的一個宿命。從百度到阿里,騰訊到京東,再到去年上市的幾家頭部企業比如拚多多、美團等,幾乎主流的互聯網企業都曾遭遇過大面積的網路黑產攻擊,進而引發媒體質疑甚至負面新聞「報導」。

春節期間,熱門電影《流浪地球》在豆瓣平台就遭遇了網路刷單的煩惱。媒體報導《流浪地球》豆瓣評分遭到大量五星改一星的情況,導致《流浪地球》在豆瓣的評分在不斷下降,《流浪地球》遭到了有組織地抹黑。

此事媒體後來把矛頭指向了豆瓣官方,認為豆瓣的機制縱容了不法刷單的存在,最終這場持續月余的刷單爭論,導致了用戶對豆瓣公信力、評分機制的質疑,豆瓣估值大損。

這樣的橋段對於我們的業界人士來說,並不陌生。這幾年因為網路刷單黑產的猖獗,淘寶刷單、微信刷流量、微博刷轉發等刻板印象的帽子扣在了主流互聯網巨頭身上來,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品牌形象。

這些案例和當年淘寶刷單案一樣,其實行業人士一眼就能看出其中貓膩所在,但我們還是有「媒體」故意揣著明白裝糊塗,東拚西湊的報導換取所謂10萬+的爆款文章。

網路刷單、做號集團等網路黑產是既已成熟的產業,我們今天更想透過這些受害企業,來談談行業的治理和規範。

網路黑產比預想的猖獗 受害企業比我們想像的更多

「嗡嗡嗡...」插座通電後,「水軍頭子」的指令下發後,在一間間廠房和辦公室內,幾萬台手機同時啟動,無數人開始敲擊鍵盤,撥動手機螢幕。 隨著這幾萬乃至幾十萬幾百萬台自動控制的手機和無數的人員參與運行,在北京、在上海、在深圳、在中國各地出現了一篇篇10萬+的微信閱讀文章、誕生了一個個註冊用戶破百萬的APP、孵化出了一家家交易單動輒過萬好評99%的電商公司....

我們把上述這種現象稱之為網路黑產之網路刷單。這幾年隨著流量紅利的過去,很多公司會選擇通過補貼用戶活動或者CPA渠道購買等方式來佔據市場,這本來是一種有效的提升用戶量的手段,然而也相伴而生也帶來了這些灰色地帶,讓廣大企業投入打了水漂,讓用戶被虛假數據矇騙。

刷單的產業鏈條可能是一個最少千億的市場,比我們想像的更為猖獗。刷單給企業帶來的危害很大,同時損傷了平台的公正性和無法彌補的品牌影響力。

比如前不久豆瓣遭遇了密集的刷單集團攻擊後,原本「行業最客觀的評分平台」標籤就此被摘掉,給豆瓣帶來無法估量的品牌價值縮水。甚至有業界人士認為,此案將影響到豆瓣後續的融資、IPO事宜。

無獨有偶,近期智聯招聘也遇到了這樣的煩心事。一家CPA渠道合作供應商,背離合約,違背誠信原則,通過「刷單」的方式,偽造虛假效果意圖騙取合作款項。

此外,還有去年轟動一時的拚多多刷單案,網路黑產集團發現了拚多多漏洞,進而動用刷單「軍團」,一夜直接薅掉拚多多200億羊毛。好在拚多多公司及時回應,堵住了漏洞,取消了刷單而來的優惠券的權益,最終把損失控制在最小範圍。

治理網路黑產路途漫長 綜合治理策略多管齊下

網路黑產雖然猖獗,但我從業十幾年,從沒看到有哪家企業死於質疑,死於網路黑產。反而這些企業業務都足夠紮實,通過精細化的運作,走出來超越預期的發展軌跡。

網路黑產最少是一個規模數千億的市場,已經滲透到互聯網的方方面面,要對其下猛葯治理,不是哪一個層面單方面的責任,而是需要整個行業的聯手,綜合治理,運用多種策略組合才能奏效。

在我看來,主要還是以下三個方面,分別是:

政策層面:隨著《電商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陸續頒布,對網路刷單和信譽炒作等黑產有了明確的認定和懲治依據,並且這兩年已經有了一批執法案例。

比如2018年11月,經由百度、阿里等互聯網企業參與,歷時3年多的「被告人江治萍等76人犯合約詐騙等罪名一案」一審宣判,大快人心。此前,早在2015年5月,百度就針對該犯罪團夥展開了調查,其目的是為了打擊網路黑產,保護客戶的合法權益,維護市場競爭。

企業層面:企業層面的治理和防護,主要是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技術維度,通過技術防護機制的升級,應用人工智慧等手段,自動攔截非法攻擊和虛假訂單、機器註冊,保障平台安全運營。

第二個維度是內部管理機制的完善,通過制定嚴格的員工手冊、編輯規範、執行方案等措施,從「人」的層面堵住漏洞,完善內部糾察體系。

用戶層面:其實很多網路黑產,離不開用戶的參與,我們大量的小白用戶,就像在校學生、全職媽媽等,被網路黑產組織者矇騙,參與進來網路刷單的下遊鏈條,無形中充當了「幫凶」。正如新京報此前的報導,不少大學生參與到「小紅書」平台的代寫、代發和刷量服務中。

這就需要我們的用戶行動起來,和不法分子劃清界限,摒棄一夜暴富的思想。同時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善用互聯網樹立正確的職業規劃,成為網路清朗空間的共建者和守護者。

當然,網路黑產的治理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奏效,我們一方面要網路黑產做鬥爭,一方面我們更應該專註自己的業務,修鍊內功才是最關鍵的。像京東、阿里、美團等每年都遭遇大量的網路黑產集團攻擊和勒索,但只要自身能保持健康的發展態勢,企業依然高速發展。

網路輿情反思錄:媒體和公眾獨立思考的邊界在哪裡?

知名媒體人曹林,做過一個頗為有名的講座《遠離滿臉10萬+慾望的自媒體病人》,在他看來媒體人在新媒體思維的轉型中,一不小心就在嗜血的「10萬+」慾望裡迷失,在喧囂的行銷氛圍裡,喪失理性思考的能力,淪為輿論情緒的推手,從而丟掉了媒體人的新聞本分。

一段時間以來,豆瓣刷分案、企鵝號盜庫案、拚多多200億薅羊毛事件頻頻刷爆我們的朋友圈,事發後我們的公眾甚至媒體,在一片嘈雜的聲音中迷失方向,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人雲亦雲,隨風而動。這樣不負責的傳播和報導,以及造謠詆毀、攻擊謾罵、煽動讀者情緒等等行為,都使得真正的事件得不到討論與解決,反而有時候掩護了不法分子撤退。

多起互聯網熱點輿情後來都遭到了反轉,然而事件過去多天后,大家在痛罵受害企業,還有多少人關心那些個黑產、刷單集團呢?

所以我一直呼籲我們的媒體,尤其是新媒體從業者,不要為了追求爆款文章而忽略了對新聞事件的追蹤和探究,助長了網路不正之風。長期下去,傷害的還是我們身處其中的互聯網生態,如果生態都不健康了,我們依附於生態的從業者,該何去何從?

寫在最後:很多人說網路黑產之所以這麼猖獗,是因為法律法規的滯後,讓這些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在我看來,這是過去式,這兩年隨著網信辦、警察部等部門的加速行動以及司法部門的立法提速,同時加上凈網、劍網行動的展開,網路空間逐步變得清朗,有序、健康、綠色的互聯網生態正在朝我們走來。

PS:本文作者丁道師,關於本文所述觀點,歡迎留言探討,微信:dingdaoshi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