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讀印:吳昌碩的“道在瓦甓”好在哪兒

33歲那一年(即道光二年,1876年),吳昌碩刻了一方印,印文是“道在瓦甓”,這方印的邊款裡,吳昌碩記道:“舊藏漢晉專(磚)甚多,性所好也,爰取莊子語摹印”。這方印並不起眼,但其實卻是吳昌碩印風的篆刻藝術宣言。

(道在瓦甓及邊款)

“道在瓦甓”這句話吳大師取自莊子,原文是:“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大致的意思是:東郭子向莊子請教說:“人們所說的道,究竟存在於什麽地方呢?”莊子說:“大道無所不在。”東郭子曰:“必定得指出具體存在的地方才行。”莊子說:“在螻蟻之中。”東郭子說:“怎麽處在這樣低下卑微的地方?”莊子說:“在稻田的稗草裡。”東郭子說:“怎麽越發低下了呢?”莊子說:“在瓦塊磚頭中。”東郭子說:“怎麽越來越低下呢?”莊子說:“在大小便裡。”東郭子聽了後不再吭聲。

吳昌碩所說的“舊藏甚多”,是因為吳昌碩早年家貧,並沒有財力足夠收藏更多昂貴的金石資料(那個時候,漢晉磚瓦是尋常物件,不像現在一樣被推到了極高的收藏地位,寸瓦寸金,一磚難求),性之所好,吳昌碩家收藏了許多漢晉磚瓦,這些磚瓦,在當時是不被專以昂貴材料來衡量藝術價值的收藏家們所不看重的,這方印裡,吳昌碩提取《莊子》裡的文辭刻這方印,這是他的藝術宣言,他要在晉漢高妙樸拙的磚瓦文字裡借鑒,追求,學習,消化,吸收,以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他認為,藝術的真諦同樣也存在這些普普通通的磚瓦裡。顯然,這是吳昌碩的品性及審美取向所致,大致在三十歲後,四十歲前,吳昌碩即深入鑽研《石鼓文》,到了晚年更是“一日有一日之進境”,這當然也是石鼓文樸拙、蒼茫、渾厚的風格使吳大師“性所好也”的緣故,對存在於磚瓦石鼓裡的厚樸、蒼拙風格終生追求之後,吳大師最終也由此形成自己獨有的渾樸、蒼茫、老辣的印風。

(道在瓦甓)

1、磚瓦文入印。回到這方印,這方印是漢印四字印式格局,所不同者,這方印的入印文字選擇了磚瓦文入印,其中的“在、瓦”兩字,直接以磚文入印,而“道、甓”兩字則在普通篆書基礎上加以“磚瓦”“印化”、風格化,全印文字風格統一,渾樸自然,這是自從趙之謙“印外求印”之後的又一印外取資領域的開拓,趙之謙的“一心開辟路線,打開新局”用戰國泉幣、秦漢碑版、權詔、鏡銘等文字入印,而吳昌碩比趙之謙所涉金石文字更多,除上述金石取資之外,更是廣及封泥、磚瓦。

2、對角疏密呼應。這方印,四字有天然疏密,“道、甓”兩字字形繁複,筆畫多,因此字形放大,佔地更多,“在、瓦”兩字字形簡單,因此字形縮小,佔地較小。由此形成疏密對比,構成視覺衝突,形成疏密映襯美。這也是漢印乃至更多名家慣用的四字印疏密安排方法。比如漢印(當然,例子很多,隻舉兩例罷了):

(漢印中的對角呼應)

名家印中的對角呼應如圖(例子也很多,也舉不完):

(名家的對角呼應印例)

這實在是常用的章法安排,吳大師是繼承者,也是發展者,汲古出新,他是傳統中走出來的創新大師。

(吳昌碩像與他的道在瓦甓)

3、章法布聚上的團聚與輕靈。吳昌碩大師在章法極其重視章法,把章法安排比作“造屋”,他認為在動刀之前,必須安排好完整的圖樣,何處為廳堂,何處為側屋,何處是門,何處是窗,一一安排好了再動手建屋。他還將一方印章比作“人體”,要求四肢、軀乾要配置得當,全身氣脈貫通方好,要防止畸形與呆滯,甚至半身不遂。不管是造屋,還是人體,都是全局觀下的印面章法原理,這方印,“道”字上疏下密,“甓”字上密下疏,由此構成全印的向中心團聚之勢。在對角的呼應大章法下,“瓦”又與“甓”字下部平行呼應,“在”字一撇與“甓”字穿插,“瓦”字右斜筆又與“道”字揖主、依倚。四字互相關切,渾然一體。同時,四字由於“磚瓦化”,隸意明顯,正好適合方形印面。整方印既團聚一氣,又疏密有致;既淳樸厚重,又文雅靈巧。這方印的氣息與印文相符,道之所在,與器物貴賤無關,萬物皆道,以磚瓦渾樸字形入印卻彰顯貴重健旺氣息。“道在瓦甓”是吳昌碩藝術的初始起點,也是吳昌碩藝術的精華所在。

(【布丁讀印】之6,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