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讀書的意義

  古人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我念書的時候,我總是懷疑這句話,懷疑是不是古人誇大了讀書的意義?自從隋唐開始科舉制度以來,讀書人的地位便由此奠定,直至清朝光緒年間的最後一次考試,科舉制度在中國的歷史有一千三百年之久。

  漢武帝時開始的察舉製舉孝廉也是人才的選拔制度之一,它從側面反應了古人對品德的看重。一個人可以無才,但不能無德。德乃立身之本,它是一種做人的起碼準則。

  在當代,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科舉制度的影子,那就是萬人過獨木橋的“高考”。高考對於寒窗苦讀十二年的莘莘學子們來說,是神聖的,具有決定命運的意義。用“決定命運”四個字形容,現在的我覺得一點也不為過。

  可是,在學生間還流行另一種說法,那就是“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這句話有一定道理,讀書雖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卻是最好的出路。當然,有人會拿讀書多的人和讀書少的人在物質金錢層面進行比較。比如,讀書有什麽用,我一個小學畢業的,手底下還不是有大把大學生。比如,他一個大學本科畢業的,還沒有我這個初中畢業的一個月工資高。不得不說這類說法有些淺薄無知。

  當然,我不得不承認,現在大學學校放低了門檻,有錢基本都能上大學。但是這樣的大學都是些不入流的學校,有點濫竽充數的味道。能真正考進重點大學的學生,從側面反應了他在某一個方面優於常人。比如花在學習上的成績比其它同學多一兩倍,至少證明他勤奮好學。

  “讀書”與“不讀書”,它們的區別首先體現在思想精神方面。一個不讀書的人,可能缺乏內涵和修養,在知書達禮和為人處世方面稍顯欠缺。讀書不是為了炫耀,也不是為了人前賣弄,它是我讓我們更能看清自己,也是為了能更好的約束自己,明白是非善惡。

  據科學家統計,讀書多的人犯罪率遠遠低於讀書少的人。當然,讀書多的人,並不代表他人品就一定好。讀書少的人,也並不代表他人品不好。我所見過那些農村大爺大媽,就非常的純樸善良。人品和讀書其實是兩個概念,讀書是知識教育,人品則是思想道德教育。有一定聯繫,但不是必然聯繫。

  除了我前面提到的“讀書是唯一的出路”外,西方也有一句話——條條大路通羅馬。你想過沒有,你走其它路是不是也得努力學習。其實在讀書的意義中,我們可以把它引申為一種學習。

  愛學習的人總能吸引我的目光,拿著一本書,安靜的坐在角落裡,旁邊放上一杯茶水,下午的陽光懶洋洋的透過落地窗照射地面,如此愜意的畫面,時常令我為之心動。

  有時候,看到別人的愛好上寫著“看書”兩字時,我的心中都會萌生出一種尊敬。我其實看的書並不多,大多數都是文學散文類的書籍,專業類的書籍幾乎沒有。實際上,看書也是讀書的一種延伸。

  活到老,學到老,養成一種學習的習慣並不容易。人都是有惰性的,克服惰性就是戰勝自己。當代社會人心太過浮躁,各種物質誘惑五花八門,稍有不慎就會陷入其中。要想安靜的看書寫字修養身心是不容易的。

  回想自己的學校經歷,給我的感覺是學校只是不斷在傳授書本知識,卻忘了教育學生如何養成讀書學習的習慣。有了讀書的習慣,才能從大量的書籍中汲取別人的思想文化。讀書,是獲得知識的捷徑。

  有的人說,我現在在朋友圈天天閱讀,關注了多少多少閱讀公眾號?其實朋友圈的閱讀是小範圍的,而且給人感覺總是有點做作。閱讀的確也是讀書學習的一種,關鍵是你得思考,靜下心來的思考,不是粗略看過一本書後,你就真正看過這本書了。作者的創作背景和身世,作者想通過這個故事想表達什麽?其實文字的含義有很多,你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也不一定非要給一個故事加上很多莫須有的東西。有時候,文字是單純的。

  說了這麽多,到底什麽才是讀書呢?讀書現在泛指在學校接受教育。我的理解則是廣義上的閱讀學習等。想想古人在私塾裡搖頭晃腦的之乎者也,覺得也是可敬的。雖然科舉制度在歷史上的路線越來越窄,但是不得不說它是一種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有人說“科舉製”和現在的“應試教育”都限制了教育。雖然有些弊端,但是它們能存在,就有一定道理。

  一個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別再相信“讀書無用論”,讀書會讓你更能認清自己,讀書可以讓你的路走的越來越容易,越來越寬。好好讀書,天天向上,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祝願所有在讀書路線上艱苦奮鬥的人,前程似錦,得償所願。

  二零一八年六月七日於成都,竹鴻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