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千秋大業一杯茶,傳統茶具文化漫談

從茶到茶文化,從一種素樸的農業栽培和生活飲用,發展到融通諸多領域,形成以茶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系統文化形態,是人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多元化創造的神奇結合。其中一項極為紛繁多採的創造就是茶具。

茶具,如同種田必需農具,做工必需工具一樣,飲茶必需要有茶具。茶具是飲茶品茗的器具。但這個概念似乎並不完善,因為它只是對茶入口中的媒介作用,亦即實用性所作的定義。而茶具的功利性畢竟不同於農具和工具,因為它除了實用性之外,還有藝術性。大凡優秀的茶具,也是優秀的藝術品,是藝人、藝術家精心的創造,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在即使不愛喝茶的人手中,失去其實用功能,而它卻以其高品位文化內涵所賦予的審美意義和收藏意義獨立存在,成為持有者的一定文化修養和精神情趣的象徵。

因而,我們不妨這樣說:茶具是具有文化藝術屬性的飲茶品茗的器具。還應當說明的是,這裡所說的茶具,是限於飲茶的器具,主要有陶器類和瓷器類的壺、杯、碗、盞、盅等,不包括煮茶的種種器具。

從所謂「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到商代末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小國以茶葉為貢品,再到三國時期東吳的孫皓以茶代酒敬來客的種種歷史記載,敘述的都是早期人類與茶的原始關係,亦即簡樸的藥用和飲料,並不說明那時候人與茶的關係已形成了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現象。

儘管可以認為人類何時開始飲茶,何時就有了茶具,但在這人類飲茶的初級時期,茶具也只可能是原始、初級的實用器具。新石器時代的土陶碗既是進食的用具,又是飲茶的用具;而彩陶把杯和黑陶把杯等等,則可說是歷史上最早的專門用於飲茶喝水的器具了。到了商代,人們開始用高嶺土製作器皿,在 1200℃高溫中燒成原始瓷器,相對以粘土為原料在 700℃低溫中燒成的透氣性和吸水性強的陶器而言,這是陶瓷史上的一大進步。無疑此時的食、茶器具的內質開始有所提高,距今約 1800 年的東漢晚期,浙江上虞、永嘉一帶燒成了瓷化程度較為完好的青瓷,誕生了完整意義的瓷器;魏、晉、南北朝時期,江、浙的青瓷和黑瓷不論在造型和釉色方面都已相當精美,而北方的青瓷也具有較高的水準。

這段時期,茶葉生產有較大的發展,飲茶區域日益擴大,茶業和瓷業相得益彰,齊驅進展,這是茶具更上層樓的社會歷史條件。尤其是公元 2 世紀中葉至 5 世紀末葉的兩晉、南北朝時期,天下騷亂不安,文人士大夫普遍逃避現實,沉湎於書畫詩賦、酒色歌舞,並興起了一股不著邊際、空談哲理的「清談」之風,此時,飲茶也成了這些文人雅士流行的風尚。畢竟文人士大夫有著高度的文化素養,他們飲茶不只是為了解渴,而是通過茶的色、香、形、醇、雅的意境,去陶冶情操,獲取高級意趣的精神享受。文化階層的參與,使自然功能的喝茶逐漸步人茶與文化、藝術、哲學、科學相融通,以茶會友、以茶溝通人們情感和心靈的茶文化境地。在這樣的文化大背景中,茶具的演進,是勢所必然的。晉代的綠釉杯,綠色蔥翠,大為突破當時的青釉呈色特點,這是茶文化促進陶瓷發展的歷史文化現象。

注重精神境界的文人,往往都很善於移情遣意,他們對自己所用的一器一物也都往往加以所謂「物向主人行」的人格化,一件珍器足可使人從中獲取寄託精神、賞心悅目的快感,所以他們對茶具的文化性會不斷提出要求,而豪門富室則側重於茶具材料的昂貴和製作的精緻,以顯示他們的顯赫與富有。這些,都是促進茶具在商品化、社會化的生產過程中不斷更新換代、提高產品檔次的社會條件。

1200 多年前,唐代「茶神」陸羽寫成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茶的起源、產地、栽培方法、鑒別要求、採製工藝、烹飲技藝、器具應用,以及有關茶的文獻資料等等。《茶經》的問世,標誌著經濟、文化、宗教空前活躍的唐代,茶文化已進入了成熟期。《茶經·四之器》論飲茶的茶碗時,提到了當時生產瓷器的一系列名窯,如越州窯、嶽州窯、邢州窯、鼎州窯、婺州窯、壽州窯、洪州窯等,並從評茶賞色的角度,以「青則益茶」為原則,對各窯瓷碗進行品鑒,儘管是他的一家之言,但也從中可見唐代飲茶器具隨著當時瓷業生產對彩釉的突破,而在茶文化中佔據了新的地位。

出土文物顯示,唐代的青釉帶托茶盞、藍釉碗、綠釉碗、白瓷碗、白釉綠彩蓮花碗、青釉海棠碗、絞胎紋陶杯等等茶具,在款式和釉色方面都有了較為豐富的變化,尤其三彩葉丈印花杯更為精美。另外,陝西法門寺地宮中發掘出 12 件唐代銀質鎏金烹茶用具,則反映了手工業的發達和貴族的物質追求,使茶具走向奢華的側面。

時至宋代,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生產得到安定發展,製瓷工藝確可稱為百花爭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一提宋瓷,人們最先想到的自然是「官、哥、汝、定、鉤」五大名窯。這五大窯中定窯瓷的基本作風傾向於清麗高貴,其他四窯均大體以端莊凝重、釉色潤厚見長。這幾家名窯常為宮廷與官府製瓷,工藝十分考究,各自都有技術絕招。如定窯的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調金描畫,燒成後永不脫落;汝窯在釉中摻瑪瑙、釉色幽玄寂謐,等等,它們的令人嘆為觀止的創造力,為當時的茶人獻出了碗、盞、盅、壺等珍貴茶具。

其實,除了「五大名窯」,當時南北各地其他許多瓷窯,也都有各自卓越的成就。江西景德鎮窯的「影青」,福建德化窯如脂如玉的白瓷,陝西耀州窯「精如琢玉」的刻花青瓷,河北磁州窯獨樹一幟的白地釉下黑彩和剔刻花瓷等等,都是舉世聞名的瓷中珍品。宋代盛行鬥茶活動,當時以茶白為貴,如蔡襄《茶錄》所說:「茶色白,宜黑盞」,黑釉茶盞從宮廷到民間盛行一時。因此,福建的建窯和江西的吉州窯生產的天目類黑釉瓷,如兔毫紋、鷓鴣斑、玳瑁斑等茶盞成為當時國內乃至日本茶界深受青睞的珍品。

瓷質茶具而外,陶質的紫砂壺在宋代的江蘇宜興誕生,但製作不精,胎質粗糙,僅用於煮茶煮水。宋、元以後,紫砂壺藝人中高手輩出,加上一些著名的書畫家和詩人直接與製壺藝人合作,在紫砂壺上書畫鐫刻,為茗壺製作注進了不可估量的藝術生命。又因紫砂壺不具備瓷器釉彩美化的條件,而充分發揮它的造型優勢,並且還有透氣性強、不易變餿、「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等等優點,所以無愧為茶具世界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漢代飲茶用碗,唐宋用碗、盞、盅(也有壺,用以盛水,並非泡茶);到了明代,茶由煮改為沖泡,杯壺藝術相應大為發展。明代永樂青花鳳凰三系把壺,宣德青花執壺、祭紅蓮瓣壺、霽青蓮瓣壺、寶石紅僧帽壺,嘉靖童戲圖壺,萬曆青花龍鳳壺,隆慶團龍提梁壺;以及成化各種鬥彩杯,正德釉裡紅三果杯,嘉靖鬥彩杯等等茶具,都是繼唐宋以後發生的第三次瓷業歷史高潮——彩瓷高潮中出現的藝術精品。

清代在明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工藝精湛,取得許多新成就,達到了我國彩瓷藝術的最高峰。此時的杯及成套茶具,無論在造型、施釉和彩繪等方面,都堪稱精美絕倫,在我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陶瓷藝術主庫中熠熠生輝。清代康熙五彩花鳥提梁壺、五彩竹雀紋壺、青花歲寒三友紋壺,雍正粉彩山水圖壺、霽青釉壺、豇豆紅瓣形壺,乾隆粉彩花卉紋壺、青花花果執壺、粉彩番蓮紋壺、琺琅彩開光仕女圖壺、霽青僧帽壺;以及康熙五彩十二月花杯、鬥彩十二用花杯、黃釉雙耳杯,雍正琺琅彩荷花杯,乾隆琺琅彩花卉杯、赭墨蘆雁杯等等,均展示了清代前期瓷器茶具的高水準。乾隆以後,社會經濟日衰,製瓷業也江河日下,但清代中後期偶爾也製作出令人刮目相看的茶具,例如,道光粉彩人物圖套杯,同治粉彩萬壽無疆蓋碗等,也十分雍容華貴,然而只是迴光返照罷了。

本世紀茶具除玻璃、搪瓷類現代品種的出現,以及宜興紫砂壺近些年有所作為而外,瓷器類則可說尚未在歷史性的低谷中躍起。但在改革開放中,日趨健壯的市場經濟這隻無形的大手,會將曾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瓷器,重新推向世界文化的高峰。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