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史春秋】飲茶習俗與茶具

瓷與茶,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傑出貢獻。歷史上,陶瓷文化與茶文化交相輝映,其中,飲茶習俗對茶具式樣的影響十分明顯。《神農百草經》載:「神農嘗百草,時遇七十二毒,得荼(荼即指茶)而解。」可見茶早期主要為藥用。秦漢之際,茶才開始作為飲料。為飲茶而配備專門的茶具則始於西漢,當時茶主要是供王公貴族享用。那時還沒有專門的煮茶、飲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飲茶。到了六朝,由於江南各地大量種植茶樹,飲茶之風遍及各地,逐步形成了茶文化。

唐代是茶文化的繁盛時期。唐時飲茶,是將鮮葉蒸熟後,經搗碎做成餅,再用繩子串起烘乾,稱「茶餅」或「餅茶」。喝茶時由喝茶人將餅茶碾成碎末放在鍋裡煎煮後再喝。當時的茶具十分繁雜,陸羽在《茶經》中就列舉了共計28種茶具。當時瓷茶具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準,形成了以北方邢窯生產的白瓷和南方越窯生產的青瓷茶具雙峰並峙的局面。邢窯類銀、類雪,越窯如玉如冰。當時大眾更喜歡白瓷,由於當時飲茶方式是煎茶,茶湯顏色發紅,陸羽認為,「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茶聖的倡導,自然具有極大的號召力,從此青瓷茶具成為主流,並影響到以後數百年的茶具生產。

到了宋代,「鬥茶」成為上流社會廣為流行的一種遊戲。衡量鬥茶的效果,一看茶麵湯花色澤和均勻度,以「鮮白」為先;二看湯花與茶盞相接處水痕的有無和出現的遲早,以「盞無水痕」為上。而黑瓷茶具,因為「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盞,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種,南北各窯均有生產。福建建窯的黑瓷茶具兔毫盞、鷓鴣斑、雨點釉以及深受日本收藏家器重的建窯曜變器成為最受歡迎的瓷器。據稱東京收藏的四隻天目曜變器,保存在巨型保險箱中,每隔七年才公開展出一次,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宋代曜變天目碗

自元代開始,喝茶的習慣又發生了根本變化,用沸水沖泡散形條茶的方法逐漸被人們接受,這種喝茶方式簡潔而便捷。因為沒有了碾茶這道工序,直接沖泡也不需炙煮,自然就不需要那麼多紛繁複雜的茶具。明代散茶大興,飲茶方式和飲茶器皿發生了根本變化,各類精美陶瓷茶壺就應運而生。這時候,宜興紫砂茶具適時登上了茶具的大舞台。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鐘情,除了茶具風格多樣,造型多變,富含文化品位外,最主要的,還是這種茶具適合泡茶。

與紫砂茶具同領時代風騷的,還有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茶具,諸如茶壺、茶盅、茶盞,花色品種越來越多,品質愈來愈精,無論是器形、造型、紋飾等都冠絕全國,成為其他生產青花茶具窯場模仿的對象。

清代的茶具式樣,雖然沒有大的改觀,但隨著康雍乾三朝瓷器生產高峰的到來,青花、粉彩、鬥彩五彩紛呈。到了清未民初,淺絳瓷和新粉彩也各具風韻,正像現代的人們喜愛保溫、晶瑩透明、不灑不溢、便於攜帶的玻璃茶杯一樣,茶具總是隨著飲茶習俗的改變而變化,呈現出與時俱進的特徵。

雲南政協報投稿郵箱

基層政協稿件請投郵箱:[email protected]

公、檢、法、行政司法相關稿件請投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史、文學、鑒賞等副刊類稿件請投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媒體部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