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令人失望的中國爸爸還有機會證明自己嗎

導讀:生活必須耦合得像一台運作精良的儀器,誰也不能掉鏈子。但這種感覺,是真真正正,作為父親的質感。

作者:李梓新,「中國三明治」創始人及主編。著有《民主是個技術活兒:英國民主生活走筆》、《災難如何報導》。

如果你和幾位家庭主婦湊在一起聊天,其中的常規話題之一,就是數落家裡那位爸爸如何做「甩手掌櫃」、對育兒事務不聞不問。

「他哪懂帶孩子啊,換個尿不濕都會穿反了。」

「只要讓他和孩子獨自在家相處一天,他就會崩潰。」

「他一年到頭四處飛,家裡孩子也見不上幾面。」

但如果你以為這場吐槽大會的目的是婦女們為了掀起家庭革命,讓男人回家帶娃,那麼且慢,你應該是會錯意了

婦女界的吐槽,有時其實也是炫耀

而如果這時你不解風情來了句:「我家老公不是這樣哦。」

那麼,投向你的目光將會是「哎喲?」「得了吧」「男人都一樣」「來秀恩愛了!」等種種複雜資訊的組合。

埋汰中國父親是一種流行話語,因為中國的父親們總體上也確實表現得不盡人意。

如果跟美國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在美國,居家專事照顧子女的父親,1989-2012年的二十多年間,從100萬翻倍增長到了200萬。

而有18歲以下孩子的美國家庭大約有1800萬個——這意味著每9個美國家庭,就有一個由爸爸主導育兒。

圖: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數據

不過即使如此,在每周育兒時間的對比上,美國父親們都還平均不足美國媽媽的一半。

圖: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數據

雖然中國暫時沒有相關統計數字,但以我從小學到中學陪孩子過程中在學校裡所接觸到的家庭來看,「爸爸主導育兒」的比例應該是極低的。

育兒包含著極其複雜的方方面面:從基礎的生活起居飲食,到性格、行為習慣培養,再到為升學做的種種準備——這是一項體量龐大卻又要求心細如絲的長年工程。

在中國,這項工程多數還是為媽媽們所承擔,也有為數不少的媽媽在其中找到了成就感。

中國特色的家庭結構決定了——男人依然被賦予為全家人「狩獵捕食」的傳統使命,洗手做羹湯則被視為胸無大志。

如果一個30歲出頭的男子不是滿腦子想著如何「快速致富」「財務自由」「執掌權力」,就會被視為非主流。

於是年輕的中國爸爸們,一邊集體淪為市面上各種「成功學」的囚徒,一邊背上了不理家事、「喪偶式育兒」的罵名。

他們之中,沒有人會想改變嗎?

在我看來,中國爸爸在家庭的集體不作為,其實有大半是社會觀念和家庭期望所致。


爸爸不帶孩子,給老人帶?

今時今日,育兒已經成為中國家庭最容易引發矛盾衝突的領域。

一個孩子自誕生之日,就成了對其父母精力的極大消耗者。事實上,在孩子上幼稚園前,全職媽媽一個人單打獨鬥根本搞不定那個小精怪。

我有一位朋友,生孩子時恰逢老公拿到風投決意創業,家裡老人又因各種原因無法過來幫忙。

她從媒體編輯變成了全職媽媽,每天要花很長時間一個人獨自帶娃,甚至出門買菜也要帶上娃。老公那邊正打著雞血帶領團隊大乾快上,沒日沒夜爭取APP早日上線,回家也就是睡個覺,翻個身又去上班了。

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是你的精力黑洞

TA無時無刻不想吸引你的注意,搗個亂、或者追著讓你陪TA玩、不讓你走開半步。好不容易哄到TA睡覺,放下床時一不留神,TA就破功哭醒。

再愛孩子的人,也無法24小時持續這種雖然充滿愛意但營養不能說太高且無限消耗體力的工作。

雖然看著孩子逐日緩慢成長,但一想到接下來還有數年時光日日如此,脫離社會後精神與價值感上的虛空,以及情緒的壓抑,就會交替作用、日積月累。

從人性化的角度來看,帶孩子一定要有幫手,要輪替。而在中國,輪替的人通常不是孩子的爸爸,而是雙方的老人。

但我們必須很悲哀地承認一個事實:中國的老年人和中年人在種種生活和思想觀念上的差異太大了。

三代同堂之家,常會出現以下情景:

買個昂貴一點的廚具,老人會覺得你浪費矯情;

帶娃出去旅行,老人會說小朋友怎麼那麼早要旅行啦,反正TA都會忘記的。旅行的錢,還不如積蓄來換大房子;

小孩子該不該把尿,該不該用學步車,該不該上早教,都能吵起來;

隔夜菜要不要吃,電視要不要放那麼大聲,朋友圈裡的傳銷要不要相信,住在一起,生活觀大碰撞。

中國的年輕父母基本都是因為生育孩子,才重新和自己從上高中或大學起就離開的父母重新住回一個屋簷下。

生活方式的變遷加上組建了一個新家庭,不單婆媳矛盾這種千古難題難解,即使和自己的爸媽,也需要諸多磨合。

加之育兒觀念上隔代衝突嚴重,引入老人作為育兒幫手的同時,也是對小家庭原有生活方式的大考驗和大挑戰。

通常,住房條件就因為這種挑戰而變得嚴峻起來。

如果你是北漂或者滬漂,一位或者一對老人的加入,會使住宿捉襟見肘。租個更大的房子吧,老人會希望你努力工作買或者換更大的房子——全家人的眼光就又落在了年輕爸爸的身上。

中國年輕父母的青春和熱血,好像就是被這樣消耗在改善家庭條件和撫養下一代身上。生活變成了不斷「完成任務」:沒孩子時被催生小孩,生了小孩就是全力圍著小孩轉。

事業與家庭平衡,每個人都試圖靠近,卻從未達到。


爸爸帶孩子的兩種選項

從意願上,中國的爸爸們真的不喜歡育兒嗎?

事實上,在傳統的(由女性家庭成員主導的)育兒結構中,一個新生嬰兒的爸爸必須非常主動且及時地表現出自己的能乾,才能在這個結構裡佔據一席之地。

因為如果老人在家裡,他們並不傾向於讓男人承擔這些事。

於是,在不能真正主導組織家庭事務、隻負責對外捕獵的狀態裡,中國的「父親」們就形象模糊起來。

父親這個角色,其實並不只是生活資料的獲取者,更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角色:親情、責任、勇氣、價值傳遞……而——除非是在夫妻倆能獨立主導的家庭結構裡。

不過,情況正在變得更好,有越來越多的父親把時間花在孩子身上。

我的一個朋友阿齊,選擇在孩子兩歲時,留在家裡承擔育兒的主要責任、自己再做點自由投資的生意,至今已經六七年了。

最開始孩子較小時,阿齊要在家成天帶著,照顧各種屎尿屁問題。慢慢地他開始送孩子去上興趣班。去年,他搬到市區,孩子也讀小學了,早上7點送孩子上校車後,他就能迎來大半天的自我時間,可以找一個網速較快的咖啡吧看看投資,這已經是他理想中的生活了。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的決定。

某次他和孩子的同學家長聊天時,那位爸爸就有點吃驚,說得也很直接,大意是你年紀輕輕怎麼就自我放棄了呢?

事實上,阿齊覺得自己已經不需要職場的生活。他做著通過網路就能進行的投資事業,時間自由,這幾年收益也不錯。

男性在育兒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比如體力、耐力較好,比如能夠傳遞給孩子更為堅毅的性格等等。而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放在今天也已不合時宜。男女雙方在工作、育兒上本來就各有優勢和互補,具體安排需要在家庭格局裡視情況而定。

如果夫妻雙方都有不想放棄的工作,又想擺脫過分依賴老人隔代育兒的局面,請保姆也是一個選擇。

在傳統觀念與輿論中,人們對保姆的態度普遍存疑。杭州保姆縱火案等事件更使輿論雪上加霜。

而且不少老人們很難接受孩子要花上好幾千元僱傭一個保姆在家——他們有時也將此舉理解為是孩子對自己的付出不夠滿意。

我在上海的一位朋友阿丁覺得,或許那些做過涉外家庭的保姆會更專業一些。於是他在網上搜索到了一家排名較靠前的涉外保姆中介。

當阿丁來到中介位於一幢破舊居民樓裡的辦公室時,他略感意外地發現,這家中介是由華東師範大學的兩位90後畢業生創辦的。

她們對阿姨進行定期的家政培訓,包括熨衣服、做西餐、學英文……還幫阿姨製作了英文簡歷,讓她們能增大被外國客戶選中的幾率。她們一下子挑選出七八位阿姨讓阿丁進行面試和PK。

阿姨中有一些是來上海比較早、整個家庭已經紮根在上海的,也有自己孤身一人、老公孩子還在老家的。相對而言,已經紮根上海的會穩定一些。

阿丁最終選擇了一位在上海的外國家庭做過十幾年、且已在上海安家的阿姨。

實際上,因為外企駐華高管福利的削減,更多有涉外經驗的阿姨也開始樂意接受本土家庭——特別是那些有海外背景的家庭。當然,她們對三代同堂之家的工作環境所帶來的挑戰也心知肚明。

阿姨分為住家和不住家兩種。

不住家的就像正常白領一樣,早上來傍晚走,每天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每周休1-2天,還需要有年假和獎金,而且還期望有適時的加薪。

住家的,一般每個月有幾個固定休息日,主人需要為其安排住宿。

每一項選擇,背後都有代價。

擁有一位住家阿姨,並非每個人都能習慣——家裡多了一個外人,雖然比起和老人相處稍微輕鬆一些,但也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而如果阿姨不住家,晚間和早上照顧孩子起居的工作,仍然繁重。夫妻一方未必能獨立搞定。

阿丁嘗試下來,覺得僱傭一個阿姨的費用,並不比和兩位老人一起生活的成本高多少。

而且他還可以和太太、阿姨三個人一起探討帶孩子的教育方法——哪些要聽父母的、哪些要聽阿姨的建議,討論起來比和自己的父母暢順不少。

其實,一個爸爸「當家做主」的感覺,會比僅僅作為孩子的「吉祥物」偶爾出現,有成就感得多——那是他在外面賺再多錢也無法代替的感受。


如何從困境突圍?

中國家庭已經在面對一個需要重新審視如何安排工作與家庭的時代。

事業無分男女,育兒也無分男女。如果哪一方剛好有更好的事業機會、或者更擅長的領域,那麼就應該去做。無須理會社會傳統的目光。

在北歐國家,爸爸育兒是非常正常的事。太太生產後,爸爸們還會有自己專屬的育兒假期。

上海甚至有一個「駐外爸爸俱樂部」,就是那些跟隨妻子派駐中國的外國先生們,在育兒之餘所組織的一個聯誼協會。

在傳統社會的期待中,女性相夫教子被視為一個不錯的歸宿,並沒有太多人重視全職媽媽的事業需求——但其實,並不是所有女性都適合在家帶小孩。社會職業帶來的成就感,也不是育兒能完全代替的。

而且,在家待久了,和社會脫節,有時和丈夫的交流也變得有些不平衡。當那個位高權重的高層先生回到家時,他看待家庭的角度也會不太一樣。

有位媽媽說,當她希望丈夫給孩子補數學時,丈夫跟她說:「這樣,你把孩子所有的數學卷整理一遍給我,重點的錯題、難題標示歸類出來,我來看一下。」

這基本上就是把太太當秘書用了。

我的日語老師曾是一位丁克的堅定信奉者,數年前卻意外懷孕,生下孩子。當她在家帶滿三年、送孩子上幼稚園後,她非常堅定地要出來授課,並做同聲傳譯。

日語這個一技之長,可以使她成為一個靈活的自由工作者,收入也不會比固定工作更少。

而這也是未來整個社會工作環境的大趨勢。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當我的大兒子上小學時,我以為在家庭育兒上終於可以送一口氣了。

但事實上,「家長會」通常在父母的工作時間舉行,學校也有越來越多需要家長參與的活動——正常上班的父母幾乎無法滿足這個要求。

隨著個人職業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再加上為了獲取自由的生活方式,我和太太在2014年同時選擇了創業。2015年,我們又生了一個女孩。

創業前,我們討論過這樣的話題:如果只是一方創業,是不是更保險一點呢?

但我們非常清楚,只有一方創業,另一方工作安穩,那麼雙方的工作節奏和步調是不一樣的,心態也不一樣,久而久之肯定影響交流。

後來,我發現很多身邊的男性朋友,都加入了太太的創業,出任CEO等角色。他們應該也感受到了步調一致的需求。

創業後,你可以隨時隨地工作——在孩子深夜熟睡後默默打開電腦,或是在清晨送孩子上學後用一杯咖啡開始新一天的工作。你可以參與家委會、參與更多的學校事務。

但當然,也存在著創業後照顧自己孩子的時間變少的可能性。

到現在,我和太太還在進行事業與育兒平衡的日日磨合。

有時開會開到一半,想到要接孩子了,同事卻還有點剎不住話頭;

有時不得不讓阿姨持續加班;

有些時候,也不得不讓老人過來幫忙一小段時間。

每天晚上,兩個人想討論一點工作,卻不斷被小女兒打擾。哄好她睡覺要兩個小時,第二天一早又要做早飯送大兒子上學。

生活必須耦合得像一台運作精良的儀器,誰也不能掉鏈子。但這種感覺,是真真正正,作為父親的質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育兒方式和家庭平衡方式,這個世界沒有最完美的解決方法。

只要中國的爸爸能從單一的社會價值觀期望裡解放出來,我覺得他們會是一個個有趣的孩子引領者。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