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國大學畢業典禮,白人學生人生起點華裔學生人生終點?

最近美國華人狀告哈佛大學錄取標準歧視亞裔,很多高分亞裔帥哥美女不能如願進入哈佛等美國名校就讀,儘管亞裔在哈佛本科比例已經超過20%,但是按照華人的傳統學業為重,只看成績的想法,這個比例應該遠超20%,至少50%,可是為什麽哈佛要限制愛學習的華裔被錄取呢?愛學習有錯嗎?

1

美國有一個說法:美國大學畢業典禮: 白人學生的人生起點,華裔學生的人生終點

下面的數據統計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

這是華裔美國人生活中苦澀暗流的一部分,眾多名牌大學的華裔學生發現,他們所熟悉的知識或者考試精英即長官的制度在畢業後便陡然終結。華裔在美國人口中佔大約5%,但在企業管理層中僅佔0.3%,在董事會中還佔不到1%,在大學校長中佔約2%。在財富500強企業中,僅有華亞裔CEO。

學業上優勝的中國學霸們,卻在職場遭遇“竹製天花板”——頂著勤奮的刻板印象,被壓製在美國同事之下,成為隱身人。

“如果你是華裔,你需要上一所頂尖的大學來才能獲得一份高薪工作。但即使你獲得了一份高薪工作,那個全家都是普通州立大學畢業的白人可能不知不覺就爬到了你上面,僅僅因為他是白人。”

如果斷言任何華裔都不擅長創造性思維或不願承擔風險,顯然是種族主義的觀點。但如果說一個在教育上向來注重死記硬背和填鴨式灌輸的群體,在整體上不大可能造就很多傾向於挑戰當權者、或打破傳統行事方式的人,那麽這只是對一種文化現象的觀察。

其實,很多問題的答案都異常清晰,中國學生和美國學生的差距是從畢業典禮開始的,美國學生視畢業典禮為人生起點,因為畢業了意味著可以開始大展拳腳做一番事業了;而畢業典禮幾乎是亞裔學生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此後就再無建樹和成就了。

2

在一位華裔的自傳裡面寫到:

上個世紀90年代,當詹姆士·洪還是伯克利一名電子工程專業的學生時,他到IBM公司進行了一系列的面試。一位年長的華裔研究員看了看洪的簡歷後,一言不發地站起來,走去關上辦公室的門,他說:“我們這一代用盡全力離開家,來到這個國家讀研究生,是因為我們想給你們這群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

事實卻是,如果你得到了這份工作,你將會和我們這一輩遭遇同樣的天花板。他們隻當我是一個亞裔博士,永遠不是做管理的料。你將會得到一份工作,但是你不要接受它。你們這一代必須比我們走得更遠,否則我們的所有努力都白費了。”

這位研究員談的正是所謂的“竹製天花板”,用於維系美國大公司金字塔狀的種族結構。在其中,許多華裔位於金字塔底層,少數位於中層,而幾乎沒有人位於高層,掌控長官權。

美國企管中的不同種族佔據各自位置的結構如同金字塔,界限分明很難打破,大部分華裔處於底端,少數處於中間管理層,進入更高長官層的屈指可數。相對看不見的透明天花板,“竹子天花板”是看得見而且很難逾越的。

3

為什麽華裔的孩子會表現如此?知乎上的一段話也許可以解釋。

因為孩子的外部環境(西方社會)和自己的內部環境(東方家庭)差異巨大。假如這個內部環境還明顯弱勢於外部環境,為外部環境擠壓,年幼的孩子很容易承受不住這個壓力,從而傾向於去盲目迎合外部環境,以尋求歸屬感、安全感和自信。這就很容易產生拋棄自我,產生身份認同危機的情況,這是很多海外華人身份認同問題的根源。

這個問題假如發生在中國,父母僅僅因為長得不好看、穿的不好看、做的工作不光彩,身有殘疾而不幸遭到孩子的嫌棄的話,那麽被嫌棄的也許僅僅是父母,而不會牽連到民族問題,因為他們有足夠的管道去了解自己的民族,所以父母隻代表父母他們自己。但發生在海外出生的ABC身上,就很容易演變成對父母背後所代表的社會和文化的嫌棄。因為對於海外成長的華人來說,他們沒有其他途徑,只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成長環境可以成為認識自己的民族、身份的通道。假如這狹窄的通道給他們呈現的不是一個正面的印象,外部環境也不會修正這個印象(甚至變本加厲去扭曲和醜化這個印象),那麽他們對父母背後的文化的認知就容易以偏概全,從而扭曲。

就我在美國觀察的經歷來看,上一代的自尊心會直接影響後代的民族自尊心。假如父母在海外混的比較體面,有地位,受人尊敬,沒有因為身份地位而受過太多委屈的話,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就會比較完整。他們的孩子也一般會比較自信,受到民族問題影響時也比較容易排解。

這種家庭有些甚至還會帶孩子在中美兩國都接受教育,因為他們知道,真正能為孩子帶來益處的,並不是“海外華人”這個身份,而是由“海外華人”身份帶來的見識更大世界的“可能性”,所以孩子能有多種文化背景,能在不同文化中都有根基,這才是真正能讓他們受益的事情。有這個教育意識的家庭,孩子對中美兩邊的認知都能比較完整,中英文都能學的比較好。和父母的關係也比較融洽,能做到理解和尊敬父母的文化背景,和當地人的關係也能有比較好的處理。

原因也很好理解,因為他們內部環境(家庭)足夠堅挺,沒有比外部差太多,孩子自然願意信賴自己的原生家庭和文化,將之作為內心的依托。而這樣的人因為通曉兩國文化和語言,見多識廣,教養良好,也不容易盲從,看上去更加自信,其實是會讓美國人更加敬畏的,不會輕易被輕視。

但假如父母本身地位較低,來美國後不是非常如意,過去基於熟人關係建立起來的穩定環境被打散,漂泊無依。甚至有些語言還不通,沉溺於自己的小圈子裡,明顯與當地人隔絕。各位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這樣家庭的孩子,出門看到的是繽紛多彩的西方社會,膀大腰圓的夥伴同學,回家看到的是渺小封閉,一點也不cool的原生家庭 ,你會是怎樣的心情? 所以,這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這些家庭的年輕人就很容易叛逆,看不上自己的祖輩,進而看不上自己的祖籍,特別忙著擠進西方人的文化和圈子了。

這種家庭的年輕人很多藐視中國文化,拒絕學中文,拒絕和父母用中文說話,拒絕參與父母的家庭聚會,甚至長大後和父母老死不相往來的都有。(我身邊就有這樣的華人家庭,只會講英語的兒子自己單飛,和家裡失聯多年,杳無音訊)

但又因為他們漂離了自己的身份,骨子裡缺乏自信,再加上一身黃皮膚,自然也不會被當地的圈子看上。這就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糾結的香蕉人”。

其實歸根結底而言,還是本身能力不過關 , 美國有歧視,但是更多的是機會,您覺得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