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哈佛歧視亞裔風波,不過是歷史的重蹈覆轍

近日有媒體報導,非營利組織“大學生公平錄取”(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以下簡稱SFFA)起訴了哈佛大學,稱其歧視亞裔美籍申請者,招生時更傾向於白人、黑人以及西班牙裔學生,而這些學生的考試成績並不如亞裔學生。在波士頓的法院動議中,SFFA稱,證據顯示,“哈佛大學搞種族平衡,更看重的是種族,而不是學生優勢的事實,並且他們也沒有興趣尋找種族中立的替代方案。“一名亞裔學生有25%的錄取機率,但如果他是白人,錄取機率就會是35%,如果他是西班牙裔,他的錄取機率就會變成75%,但如果他是非裔,他就有95%的可能性被錄取。”這種問題也被稱作逆向種族歧視。

隨後哈佛大學又被爆出在錄取過程中更偏愛校友子女,《洛杉磯時報》稱:2010年至2015年,哈佛“傳承生”錄取比例高達34%,而“非傳”錄取率僅為6%。換句話說,只要父母中有一人畢業於哈佛,子女的勝算比其他人就高5倍多;如果父母為雙校友,子女申請優勢更為突出。

作為美國頂尖學府,哈佛的風吹草動都會引發媒體和社會關注。要討論哈佛大學對亞裔的歧視,就要回溯一下哈佛大學歷史上的“汙點”:在本科招生政策上對猶太人的歧視。根據數據,1900 年哈佛新生裡猶太人佔7%,1915 年佔15%,到1925 年高達27.6%,即每4 個哈佛新生裡就有1 個猶太人。時任校長洛厄爾對此深表擔心,他在寫給校內一位哲學教授的信中提到,猶太新生比例如此之高會影響其他學生的在校體驗,從而“毀掉這所大學”。洛厄爾開始著手把猶太新生比例限制在15% 以內。《被選中的: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的入學標準秘史》一書解密了這段歷史。從1926 年開始,哈佛本科招生開始改革,從客觀的考試分數向更為主觀的標準傾斜,背後隱含的目標就是避免錄取太多就讀於公立學校、只會勤學苦讀的猶太學生。這種傾向體現在申請材料裡,如考生需附上一張大頭照,增加面試在錄取決定裡的權重,給校友的子女加分等具體舉措。針對猶太人的錄取歧視讓校長洛厄爾本人受到質疑,還讓哈佛大學的招生政策被人詬病,直至近期亞裔學生抗議入學歧視時,又翻出了這段“黑歷史”,現在,亞裔則被稱為“新猶太人”。

哈佛對於校友二代、精英階層的青睞,意味著更多工薪階層家庭的普通學生被拒之門外。不久前哈佛深紅報發布的新生調查希望用數據說明,哈佛大學在少數族裔、貧困生和第一代大學生方面做出的努力。可是中上層階級依然佔了新生的大多數。即便少數族裔與來自社會經濟背景(Socio-Economic Status,以下簡稱SES)屬於弱勢家庭的學生數量呈現上升態勢,可是要讓他們過五關斬六將,殺出的那條“ 血路”依然是崎嶇的。大學入學之初時,低SES“出身”的學生一般比來自較為富裕家庭的學生學術準備要差,而且這道溝壑通常會隨其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不斷擴大。當他們面臨學業挑戰時,能夠用於解決問題的經濟後盾及其他資源也相對不足。低SES“出身”的學生也常為家庭相關的壓力和經濟負擔所苦,迫使他們不得不為收入而長時間工作,或者把時間貢獻在解決家庭困難與問題上,從而耗費掉大量寶貴的學習時間。“SES 弱勢家庭”常常連同“少數族裔”一起,構成某些學生的背景;這些學生在進入大學前、過程中,即便是進入大學後,仍然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