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方茶席,一個屬於喝茶人的世界

茶有四美

茶味、茶韻、茶意、茶境

而茶席則能

承載茶味,布置茶韻

體現茶意,營造茶境

小小一方茶席,情景交融

布置得當,就是一處別緻的世界

屬於茶,也屬於茶客


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

於是,原本安靜的茶湯

便在太空裡流動了起來


———— / 茶 席 / ————


茶席起源當追溯到我國唐朝時期,唐朝之前,眾人飲酒擺宴,皆是席地而坐。席是座位也是食物陳列擺放的平台,故而有酒席之稱。


到了大唐盛世,四方來朝,威儀天下。茶,就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由一群出世山林的詩僧與遁世山水間的雅士,開始了對中國茶文化的悟道與升華,從而形成了以茶禮、茶道、茶藝為特色的中國獨有的文化符號。



於是,茶席這麼一個承載茶文化和宴會文化的東西便應運而生。


到了宋代,茶席不僅置於自然之中,宋人還把一些取型捉意於自然的藝術品設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掛畫與茶一起更被合稱為「四藝」,常在各種茶席間出現。


而在明代茶藝行家馮可賓的《茶箋·茶宜》中,更是對品茶提出了十三宜:無事、佳客、幽坐、吟詠、揮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會心、賞覽、文童,其中所說的「清供」、「精舍」,指的即是茶席的擺置。



茶席是以人為本,借茶器育化茶湯,以茶盞為橋樑,讓席主及客人在溫馨素雅、清新如畫的茶境中,隨心賞茶與品茶的美學太空。


所以茶席的畫面美感,與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都應當是以意境表達的深邃程度,來確定其審美格調的高低,即要體現出茶席的詩意美、畫面美,悅目方能賞心,神馳物外,悠然自得。



奧古斯丁說:「美是各部分的適當比例,再加一種悅目的顏色。」


這會提醒我們,在構建茶席的長和寬的平面布局時,要參照一下黃金分割的比例,衡量一下茶器所佔的面積與太空上的距離是否得當與協調。


茶席上的主要茶器,例如紫砂壺、品杯、勻杯等,其所佔的比例和色彩份額,可適當增加權重。



《秘傳花境》中記載:「海棠韻妖,宜雕牆峻宇,帳以碧紗,燒以銀燭,或憑欄欹枕其中。」海棠嬌媚,如果隔著碧紗欣賞,會更含蓄,有著咀嚼不盡的美感。


所以在茶席設計中,儘可能用好隔的概念。如茶席上的插花,如果過於鮮艷奪目,可以掛一半透的竹簾,使之花韻隱隱透出。



這就是所謂茶席設計中的「虛」。除此之外,「虛」還表現在茶席的合理留白與疏密對比上。


茶席的留白,是構圖中需要重點思考的構成因素,它的大小、位置、多少、聚散、呼應等,關係著畫面的韻律美和形式美的成立與否,因此茶席的留白,是有目的的預留。


清代鄧石如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



說完「虛」就得談談茶席布置中的「實」,所謂實,自然是實物的意思,細分之下,完整的茶席當有十四實之說。



按照上圖順序,依次為煮水器、主泡器、品茗杯、茶荷、茶則、茶倉、茶巾、茶缽、花葉器、蓋置、席布、則置/荷置、泡茶器承/壺承、公道杯/茶海。


這十四樣物件一一構成了茶席的「實」。它們以真實的太空尺度,表達著茶席的語言和功用,由實入虛,虛中含實,以產生紛呈疊出的象外之象。


它們彼此相互聯繫,決定茶席意境的整體生成。



茶席的「實」衍生了「虛」境,茶席的虛是盡在不言中,也是茶席的韻味、思想和表達。由此可以看出追求意的優雅和境的深邃,是茶席美學重點。



董其昌「攤燭下作畫,正如隔簾看月,隔水看花」非常經典,用「隔」的美學概念,體現出中國文人獨有的含蓄而朦朧的美學表達。


「隔」實際是對物象製造距離感,真實距離並沒變化,但在視覺上直接看和隔著看,其距離感是不同的。


這就是距離產生美朦朧產生美的道理。



除此之外,顏色重量感對視覺的影響,在茶席上不可忽略。暗色給人較重的感覺,淺色給人較輕的感覺。如果席布的顏色淺於茶杯的顏色,則會給人頭重腳輕的錯覺。這種錯覺需要用茶托的顏色去過渡。


最好是從席布到茶托、再到茶杯,顏色上逐漸趨淺,這種漸變的層次感,既符合人們的視覺感受,又會增加茶席的穩定感和美感。



茶席是茶人不可思議的小宇宙

心飲茶房稱之為茶人的曼荼羅

一個茶人內心的宇宙觀

反射出來在茶席上

裡頭日月星辰連固定軌道都在

細想來真是很有意思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