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9EAU泌尿生殖系腫瘤相關的部分最新進展

前言

2019年度EAU如期而至,經過十餘個小時的舟車勞頓,終於來到美麗的西班牙barcelona ,一個足球文化氛圍極其濃烈、與巴黎齊名的浪漫之都。

顧不上身體的疲勞和時差轉換,第二天直趕會場。我曾於2013年的米蘭EAU發言交流,彼時參會6000餘人,而本次會議註冊人數已超過11000人,由此可見,EAU的影響力正逐年增強,儼然成為與AUA角力的國際大會。

此次會議內容極其豐富,筆者選擇感興趣的攝護腺癌的基礎研究分會場進行學習。在此領域,研究日新月異、層出不窮,篇幅所致不能完全展現,把幾個自己關注的POSTER 與大家分享。

2019年3月16日

EAU

攝護腺基礎研究和探索臨床前轉化的sessions包括:

  • 攝護腺癌的診斷(Prostate cancer diagnosis)

  • 臨床臨床試驗進展(Trials in progress)

  • 關於在腫瘤原癌和抑癌研究中新腫瘤模式的應用(Usefulness of novel tumor models in studies)

  • 攝護腺癌診斷和預後的生物標記的基因組學(Genomic biomarkers for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prostate cancer)

    ……

幾乎涵蓋了攝護腺癌基礎研究鄰域的所有熱點,如下幾個值得關注。

S.J.oh-Hohenhorst

來自德國漢堡大學團隊年輕女學者S.J.oh-Hohenhorst 做了"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pontaneously metastatic 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 model of human prostate cancer(PCa)"發言,介紹了目前轉移性攝護腺癌研究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與患者相關的臨床前動物模型,它能直接反應原發腫瘤的異質性和疾病本身的差異性。

他們成功建立了新的轉移性攝護腺癌的PDX模型-命名為C5,同時檢測到不同免疫背景的裸鼠移植瘤有不同的基因組、蛋白組和轉錄信息。50歲攝護腺癌患者,活檢Gleason 評分5+4,12針全陽性,PSA 95ng/ml,骨轉移(+),無其他轉移,新輔助治療後PSA 降到19ng/ml接受攝護腺癌根治術,取標本組織,直接在12周齡裸鼠SCID Balb/c 皮下建立移植瘤模型,待C5腫瘤生長擴撒後檢測:C5的原發腫瘤、轉移灶(肺、骨、肝、腦、血液等)特徵(生長階段,大小,細胞數),比較表達基因譜的一致性(AR,ERG,CHID1,PTEN和測序後變異體拷貝數)。患者病史顯示根治術後患者對輔助內分泌治療無效,初始對阿比特龍抵抗,快速轉移。

作者由此研究不同免疫缺陷型背景的裸鼠中腫瘤和轉移部位生長狀況;切除原發腫瘤後肺部轉移灶細胞負荷仍處於高水準,而在骨中CTC或DTC明顯下降。在轉移性灶和非轉移灶PSMA表達有特異性不同,但基因組測試結果染色體5,6,17,18和X變異體數目無顯著性差異。

作者認為PDX-C5模型完全保留了患者相關的原發腫瘤的特徵和分子信息,期待成為研究CRPC強有力的研究工具,同時擴展了與患者信息直接相關的其他腫瘤類型研究的可行性,為個體化治療提供重要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當會場學者問:「這個模型中沒有涉及到睾酮的檢測還不能提CRPC吧,同時肺部轉移灶的信息和其他轉移灶如腦,肝等是否一致?」

Hohenhorst靦腆地笑著說:「這似乎是個缺陷,下一步會檢測的,其他轉移部位的信息也沒有檢測,我們的研究還只是開始。」

從現場熱烈的掌聲也能讀到:嚴謹和誠信是科學研究的生命!

J.Linxweiler

另外一位來自德國漢堡大學學者J.Linxweiler報導了"Tumor-metastasis crosstalk in prostate cancer: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cytoreductive primary tumor removal in an orthptopic model"。

該報告為了探討在轉移性攝護腺癌行攝護腺減瘤性攝護腺切除術的價值和爭議,在建立經典的轉移性攝護腺癌模型後,切除原發灶檢驗其效果。

作者通過LuCaP136 細胞系3D培養,用CB17-SCID免疫缺陷型裸鼠建立正位攝護腺癌移植瘤模型。第一部分明確轉移模型發生和手術乾預的合適時機。運用3D高解析度超聲,微型CT和9.4T MRI和血清PSA檢測。選取15隻6-8周齡的CB17-SCID鼠分三組建立正位移植瘤模型,分別在6,8,10周處死3隻,另外2隻擬切除原發灶並留存隨訪。

結果發現:淋巴轉移在8周後出現,第10周原發灶太大切除有點困難。所以最佳的外科乾預時間是第8周以後。第二部分作者再取30隻同類型裸鼠細胞注射建模第10周,20:10分為手術組和假手術組,分別切取轉移淋巴結和原發灶,檢測PSA和肺部轉移灶。結果:即使淋巴轉移,原發灶切除手術組的有更長的生存期,假手術組PSA升高更快,肺轉移更多更明顯。該模型很好的詮釋了轉移的攝護腺癌切除原發灶是有臨床意義的。

T.Kato

有日本學者T.Kato的報告」Th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4 variant 8-10 messenger RNA contained in exosomes is a potential marker for docetaxel resistance among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作者認為腫瘤乾細胞的存在是攝護腺癌化療抵抗的重要原因,CD44家族可以成為腫瘤乾細胞的Marker並可預測對化療的敏感性。

研究從體外細胞建系(多西他賽抵抗性PC-3細胞,PC-3R),在PC3和PC3 R細胞溶解和外泌體中檢測和比較CD44s以及CD44v(變異體)8-10 的mRNA和蛋白表達水準。同時檢測50例初次使用並對敏感多西他賽、10例對多西他賽抵抗的攝護腺癌患者以及15例經活撿不考慮攝護腺癌患者血清中外泌體CD44s和CD44-v8-10作為對照。

結果顯示:PC-3R的細胞和外泌體中CD44s和CD44-v8-10均高於PC-3;PC-3R中CD44-v8-10敲除(siRNA)後,對多西他賽敏感性明顯增強。在多西他賽抵抗患者組臨床檢測血清外泌體CD44-v8-10mRNA拷貝數也明顯高於初次有效的患者組。該研究為攝護腺癌對多西他賽化療策略提供了幫助。

M-C.Kuo

來自祖國寶島台灣學者M-C.Kuo報導了」Nature killer cell activity: An innovation biomarker predicting prostate cancer severity」。

我們知道自然殺傷細胞(Nature killer cell,NKC)體內本身具備抗感染和腫瘤的作用。為了研究NKC的活性在攝護腺癌根治術前和術後的變化以及與腫瘤的相關性,作者收集51例接受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攝護腺癌根治術患者術前和術後的血液標本,檢測NK的細胞活性和細胞數。

結果顯示,攝護腺癌患者術前外周血的NK細胞活性比正常人群組低很多(416.5 pg/ml vs. 1550pg/ml, p<0.008),但NK細胞數兩組沒有統計學差異;術後NK細胞的活性比術前明顯升高,切緣陰性比陽性患者術後活性也明顯高;術後NK細胞數量在切緣陰性組和陽性組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術後的NK細胞數比術前明顯變化的比例在切緣陰性組比陽性組更明顯,有統計學差異。

另外,如果術後比術前NK細胞活性比值大於2或者術後NK細胞活性絕對值大於650pg/ml的病例,將有更長的無生化複發時間。NK細胞活性和細胞數被證實與PSA水準和臨床分期無關。

中國多中心研究

在會場令人振奮的還有一項來自上海仁濟醫院、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一院等中國多中心研究,由上海仁濟醫院薛蔚教授團隊的學者Baijun Dong 介紹「Circulating tumor DNA targeted sequencing predicts the prognosis of mCRPC patients」。研究主要是關於循環腫瘤細胞靶向測序結果對mCRPC不同治療方式的效果評價。

2016~2017年,該團隊從中國6個醫學中心收集了67例mCRPC患者的生殖細胞和體細胞,針對在DNA修復和AR等通路中50基因序列靶向測序。Kaplan—Meier曲線分析與患者ADT或其他治療相關的PSA無進展期。

結果發現,58例mCRPC患者血漿腫瘤循環細胞DNA碎片(ctDNA)超過2%,同時與5例原發腫瘤活檢標本配對、1例轉移病灶活檢標本配對測序。腫瘤轉移病灶和血漿標本測序100%一致。

但是,5例原發灶和配對血漿測序的結果中,有3例測序結果一致性不到20%,其他2例一致性為100%。

在超過2%的ctDNA病例中,最頻繁突變的是AR(雄激素受體)基因,32/58病例的基因改變在DNA修復通路,其中最常見的突變基因是BRCA2, ATM and CDK12。

BRCA2 and ATM基因改變的患者,用阿比特龍效果不佳,甚至是原發性抵抗,然而這些患者對多西他賽的治療效果與沒有突變的一樣。相對於基因測序為野生型患者,一旦P53基因突變,無論採取抗雄(阿比特龍)或多西他賽治療效果均不佳。

12例基因修復通路基因突變的患者,8例用PARP抑製劑(例如奧拉帕尼)或鉑類化療方案初期有較好反應,有初期反應的這些患者100%(8/8)有生殖或體細胞的同源重組通路基因的改變。

本研究顯示在mCRPC患者中,液體活檢(即血漿成分)首次在中國多中心展開,建立了mCRPC患者為導向分析一線、二線AR靶向藥物或化療抵抗的基因組學病因基礎,這種微創液體活檢的生標記物也為PARP抑製劑或鉑類化療方案的實際運用奠定了基礎。

除了以上幾篇和臨床緊密相關的基礎轉化研究外,還有一些報導也很有價值,例如韓國學者W.Song 的應用PI-RADS 第2版本預測根治性膀胱攝護腺切除術後發現偶發攝護腺癌,有助於選擇適當的尿流改道方式(原位膀胱還是迴腸膀胱等);中國南京郭宏騫教授團隊的應用多參數MRI和Gleason 評分對攝護腺癌標本完全的組織分析,屬於攝護腺癌的影像和病理智能化檢測的結合,具有很強創新性。

另外,還有英國學者關於線粒體功能障礙與攝護腺癌進展和較差預後的直接相關性,美國學者的慢性炎症綜合征、抗慢性炎症藥物與攝護腺癌相關性,義大利學者在NKX3.1陽性的循環腫瘤細胞中發現具有攝護腺癌的組織特異性和腫瘤特異性,來自芬蘭學者的抗高血壓藥物與攝護腺癌風險相關性的芬蘭人群分析等,均令人印象深刻。

這次第二天(3.16)的攝護腺癌基礎及轉化研究的多個sessions中,據不完全統計共有57篇報告,其中來自中國有11篇,除了上面所提到,還有上海葉定偉、郭劍明,北京周利群、馬潞林,西安交大一附院李磊、南京陳明,武漢同濟劉繼紅、王濤等教授團隊紛紛有交流。

會場上,偶遇我國優秀的青年長江學者、著名上海長海醫院年輕的泌尿外科專家任善成教授,其謙遜博學、勇於創新的風範也令我癡長者汗顏。

總之,在2019EAU會議期間,內心收穫滿滿,在此分享給大家。希望今後有更多機會,也希望有更多天津戰友們來這裡展現!

作者簡介

陳方敏,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畢業,導師曾甫清教授, 現為碩士生導師,教授,主任醫師。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南開大學第三中心醫院,天津東部醫療中心,副局級) 泌尿外科主任,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附屬醫院臨床高級訪問學者,AUA,EU及國際泌尿外科學會會員(SIU)會員, 《臨床泌尿外科雜誌》編委, 中國抗癌協會泌尿生殖系腫瘤專委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泌尿外科專委會腫瘤學組委員,天津市中西醫結合學會泌尿外科專委會常委,中國醫促會泌尿外科分會委員,天津市抗癌協會泌尿生殖腫瘤專委會副主委,天津市器官移植學會委員,天津市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委員,天津市醫師協會泌尿外科分會常委。入選天津市首屆「津門醫學英才」培養計劃。

赴美國康奈爾大學臨床研修泌尿系腫瘤、微創技術和小兒生殖器畸形矯形手術,小兒尿道下裂、上裂手術成功率80%。熟練掌握微創技術,其中腹腔鏡技術涵蓋大部分開放性手術的病譜如:攝護腺癌根治、膀胱癌根治、腎癌根治(ll級癌栓)、腎部分切除、 膀胱輸尿管再植、膀胱瓣輸尿管成形、胡桃夾綜合征等。多次受邀赴歐美(EAU,AUA,WCE等)及國內大會發言交流,省級大會手術演示。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重點啟動項目等國家、省部級項目10餘項, 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近30篇,SCI 5篇,獲省級醫學科技二等獎1項。參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手術圖譜2部。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