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碩士論文專門寫“屁”,“屁”值得研究?

文 | 從易

我們對於一篇論文的評價標準,不能夠僅僅是從我們日常經驗和認知出發。很多時候,學術研究就是超經驗、超前的、帶有預見性和創新性的。

“知道”跟你談談,畢業論文的哪些課題最值得研究。

近日,一篇寫於2007年的碩士論文《關於屁的社會學研究》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並登上了微博熱搜排行榜。這篇論文出自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的碩士研究生高建偉之手,他不僅憑借此篇論文順利通過答辯,而且該論文還被評為“優秀”。

不少網友表示不解:接受多年教育就研究“屁”,是不是大炮打蚊子——小題大做了?會不會顯得太低俗了,如何登大雅之堂?甚至有人譏諷道,寒窗苦讀那麽多年,就寫出這樣的論文真是白讀書了。

但也有人反駁道,只要研究的態度端正,內容能夠引人深思,就是一篇好論文,學術研究無禁區。對此,我們該怎麽看?

“屁”值得研究嗎

屁也叫矢氣,多數動物、人類從肛門排放的廢氣。屁的產生,是食物與唾液、胃液、胰液膽汁混合後在腸道,被各種產氣厭氧菌、產氣好氧菌分解後生產的氣體。事實上,每個人都會放屁,絕大多數人每天正常都會放屁8-20次。

因此,屁首先是一個生理現象,它是可以作為一個醫學問題被研究的。比如屁多了,首先就得少吃產氣的食物,比如豆類、洋蔥、大蒜、韭菜、蘿卜、蕃薯、土豆、腰果和燕麥等。但如果經常放屁不停,並伴有腹脹、排便障礙等情況,那可能是身體出現狀況,比如得了“腸易激綜合征”。不少醫學報刊雜誌都曾刊登過關於的“屁”科普與研究,網上可以輕易檢索到類似《為何有的人放屁奇臭無比》《屁是健康晴雨表》等討論文章。

屁也是一個社會學現象。非常明顯的是:我們都對屁如此熟悉,為什麽又諱莫如深呢?為什麽研究“屁”的論文會引起網友的如此關注?“屁”是如何成為一種隱晦的?

這背後就涉及到了文明的規訓,這也正是《關於屁的社會學研究》的研究著力點所在。在作者的考察中,屁有這樣一個發展歷程:屁從無差別的人類行為到更經常地發生在部分社會成員中的行為,再到道德評價中的否定性行為,最終演化為一種社會忌諱的存在形態。

在人類早期階段,分工和階級還未出現,放屁行為是原始人類——即我們的先民最頻繁而最普通不過的生理現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關係發生變化,階層發生分化,階層地位較高的人群飲食結構發生變化,不再頻繁放屁;並且他們也開始形成了一種文化區隔,用禮儀、修養、品味之類的東西來區分上下層,上層社會往往被認為是有禮貌教養的,比如他們不再在公共場合放屁,而下層社會普通、粗俗甚至下賤的,因為他們仍舊無所顧忌。久而久之,上層社會的行為規範也成為整個社會的行為規範,談論屁或者公共場合放屁都成為一種文明的禁忌。作者認為,這個發生學過程來源於權力運作的詭異特性,即兩面性、依附性和公共性。

從這個角度看,“屁”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社會學切入點,可以由此窺見階層分化、權力運行、文明規訓等議題。這樣的議題看似與普通人無關,實則又密切相關,因為類似的文明規訓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是我們都已經習焉不察了。

學術研究與日常思維不同

從早前的《八角茴香對鹵雞肉揮發性風味的影響極其作用機制》到《手擀麵加工過程中的非線性力學及熱力學原理》再到這一回的《關於屁的社會學研究》,奇怪的論文選題一再引發網友熱議。很多時候,網友眼中的這些怪題,在學術研究中可能就是很普通很正常的東西。之所以會產生認知上的差異,根本是因為學術研究的思維與日常生活的思維是有差異的。

比如《八角茴香對鹵雞肉揮發性風味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這可是一篇博士論文。眾所周知,八角茴香是傳統醬鹵肉製品加工中最常用的香辛料之一,具有獨特濃烈的香氣和去腥防腐作用,它的特殊功能對於醬鹵肉製品風味的形成十分重要。

老百姓可能會納悶:博士就研究八角茴香和鹵雞肉?然而,就像作者指出的,目前尚不清楚八角茴香包括其他香辛料在傳統醬鹵肉製品風味形成中的具體作用及其作用機制,尤其是缺乏系統的基礎理論研究,難以為生產提供理論指導,這也是製約我國傳統醬鹵肉製品現代化工藝改造進程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八角茴香對鹵雞肉揮發性風味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對於實現傳統醬鹵肉製品的風味控制、促進傳統醬鹵肉製品的標準化生產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可見,這篇博士論文雖與普通人關係不大,但對於食品工業的專業化、產業化就有重大幫助。不妨再舉一個更直觀的例子。現在肯德基、麥當勞是國內速食品牌巨頭,這兩家以賣炸雞為主的快餐連鎖店可以做得怎麽大,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它們獨特的口味。

肯德基、麥當勞都有專門的研發團隊,對於一款套餐的味道是有著無數次的實驗,最終再選出最符合公眾口味的;甚至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肯德基、麥當勞,同一款套餐的口味都是不一樣的。而為什麽我們賣的炸雞肉就不如麥當勞的好吃?這之間的差距,可能就是幾篇博士論文以及背後的無數次實驗。

同理地,同樣是擀麵,有的擀麵可能好吃,有的擀麵就味道普通,這背後深究下去,也都是學問。《手擀麵加工過程中的非線性力學及熱力學原理》就從科學角度為我們解釋了,擀麵為何要從周圍擀起、為何要卷著擀、擀麵翹邊是什麽原因,煮麵時又為什麽要加涼水等等。

因此,我們對於一篇論文的評價標準,不能夠僅僅是從我們日常經驗和認知出發。

很多時候,學術研究就是超經驗、超前的、帶有預見性和創新性的。評價一篇學術論文的標準,不是它是否符合一般認知,而是它是否具有學術性、創造性和學理性,是否能夠擴寬我們的日常經驗,澄清我們的某些繆見,抑或對社會生產有啟示和幫助。總之,就像柏拉圖在《理想國》第七卷中講過一個“洞穴寓言”,好的學術研究就能夠帶領公眾走出習俗的蒙昧洞穴,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看到真實的世界。

當然,從學理角度肯定《關於屁的社會學研究》,也絕非意味著,論文選題應該越偏越好、越怪越好,好像非得去研究“屎尿屁”等東西才顯得標新立異才有創見——這也是一種謬論。學術研究雖無禁區,但學術研究的價值並不取決於選題的偏或怪,本質上還得靠研究的質量說話。

換句話說,研究什麽很重要,但怎麽研究、有什麽發現,更重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